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产业经济学PPT--产业经济学导论
《产业经济学》学习《产业经济学》的前期课程基础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教学内容: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溯源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第五节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教学要求: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的产生过程;准确把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初步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明确产业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正确理解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溯源什么是产业具有某些相同生产技术或相同产品特征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什么是产业经济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什么是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经济活动规律的学问,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溯源产业经济学,又称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分化中发展而来,主要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是研究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与企业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分支。国内的定义:产业经济学是从产业出发来揭示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诸如此类产业本身所特有的经济规律的学说。一、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物质基础在古代,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大的社会化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逐渐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在近现代,人类历史上又出现过四次大的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英国开始由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冶炼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钢铁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其主导技术是电气化技术,主导国家是美国。第四次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发明,推动了高技术产业的产生。二、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如果追根溯源,一般认为马歇尔(A.Marshall)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源头,其后如20世纪前半叶的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Chamberlin)、琼·罗宾逊(J.Robinson)的垄断竞争理论,克拉克(J.M.Clark)的“有效竞争理论”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但当时的产业组织理论还处于萌芽阶段。二、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柏拉图(前427-347)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亚当·斯密经济学体系是以分工理论为基础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他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有竞争机制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如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具有“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经济社会。亚当·斯密通过对其经典的“大头针”案例进行剖析,他揭示了分工产生的专业化和协作能够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二、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分工协作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填补这一空缺的是最早将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学的先驱马歇尔。在他的成本分析理论中,分析到企业在成本递减的条件下运营,它就不会趋向于竞争性均衡,而是趋向于无限增长,最后变成垄断。追求规模经济和由此引起的垄断扼杀竞争活力构成了一对难分难解的矛盾,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即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出现,垄断反过来又会阻碍价格机制、扼杀自由竞争,使经济失去活力,破坏资源的合理分配。二、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马歇尔在《产业贸易》一书中强调指出,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竞争性市场都有垄断性因素,并根据市场的不确定性而起作用。这一观点影响到了哈佛的张伯伦和剑桥的罗宾逊夫人等人。20世纪初,随着生产日趋集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垄断和寡头垄断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和形式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二、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爱德华·H·张伯伦在他28岁时提交了一篇博士论文,后来变成了1933年的《垄断竞争理论》。书中: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市场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及与之相关的厂商企业的关系问题;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同年,年仅30岁的乔安·罗宾逊夫人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她探讨了垄断市场需求特征、垄断企业的成本、垄断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多厂垄断和双边垄断等。二、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张伯伦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并对具体垄断竞争市场进行了分类与分析。他认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只是两种极端的市场形态,现实经济则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现实的市场既存在竞争因素,也存在垄断因素,二者的并存与交织形成了所谓的“垄断竞争”格局。其根本原因在于:每个厂商提供的产品具有差异性,所以它是个垄断者;但该产品又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而对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来说,它又是一个竞争者。于是,垄断竞争市场便形成了。二、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张伯伦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具体地说,“产品差别”包括三个层次涵义:1商品的品质、包装等产品本身的差异;2产品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3消费者“想象”的心理差别,如品牌、广告等。以产品差别化为基础,张伯伦进一步分析了垄断与竞争的关系,他认为产品差别既是垄断因素,又是一种竞争力量,只要销售量与产品差别有关,则产品差别的非价格竞争就可能比传统的价格竞争更重要。二、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罗宾逊和张伯伦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从不完全竞争出发研究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的变异及绩效,从而对市场结构研究具有开创性,并直接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尤其是张伯伦在其上述著作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观点,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他本人也因此被认为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奠基人。马歇尔的经济学将行业的分析推向了前台,一个行业由许多生产完全替代产品的厂商组成,在张伯伦及罗宾逊的理论中,对行业的分析让位于对厂商的分析。此后,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对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当时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经济学并未产生。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产业组织理论(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在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经济学)产生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产业经济学哈佛学派的兴起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梅森和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简称SCP范式。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哈佛学派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继贝恩之后,也在同年,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D•F•Turner)又合作出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此外,凯维斯(R•E•Cawes)、谢勒(F•M•Scherer)、谢菲尔德(W•H•Shepherd)、科曼诺(W•S•Comanor)等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体系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谢勒在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进一步揭示了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有关市场行为特别是价格形成、广告活动、研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弥补了贝恩《产业组织》一书中对市场行为论述的不足,并考察了微观和宏观的周边条件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提出了完整的SCP范式,从而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市场结构标准:⑴集中度不太高;⑵市场进入容易;⑶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市场行为标准:⑴对于价格没有共谋;⑵对于产品没有共谋;⑶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市场绩效标准:⑴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⑵随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⑶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⑷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⑸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能力。1、内容: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础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市场绩效,最重要就是通过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⑴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决定市场结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程度、进入壁垒高低。⑵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基础,所采取各种决策行为。包括定价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发和挤竞争对手的行为等。⑶市场绩效:指在一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主要有:资源配置效率,利率水平,消费规模等等。2.结构定义:SCP根据所依据:微观经济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自马歇尔以来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因而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效益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哈佛大学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重点,因而信奉哈佛的人为认为“结构主义者”。3.“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哈佛学派认为,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如果具有市场支配力的企业增加的话,整体经济就会受到垄断弊病的侵害,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市场秩序。哈佛学派认为,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5.衰退80年代开始,这种结构主义的反垄断政策在美国失去了主导地位,原因如下:⑴美国传统一些优势产业受到日本和亚洲一些国家冲击,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而实施世界最严厉的反垄断政策被认为是削弱美国产业竞争力后因之一。绩效对技术和结构也会产出反馈影响,动态效率创造了有效的技术,盈利能力决定了进入市场的吸引力大小,对市场结构具有动态效应。⑵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带来了巨额的诉讼费用,如IBM公司前后诉讼13年,花费了纳税人和IBM公司10亿美元。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凯维斯在为贝恩当助理教授和继梅森之后担任哈佛大学教授期间,在对美国及主要西方国家产业组织的实证研究、对国际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结合等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体系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这些研究主
本文标题:产业经济学PPT--产业经济学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52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