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国际企业政治环境论文
国际企业政治环境论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是企业持续经营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国际上及国家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条约、公约和协定,这些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生存和经营活动。因此,首先要考虑的是从不同的政治背景、政治制度等开始去了解、去学习,不断适应来自不同地方的事和物。以至于能在国际市场上有自己企业的一片天地。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千差万别,但大多数国家的政体可以划分为代议制和集权制。然而一国的政党体质又可以划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所以国际企业要注意东道国的政党体制,是因为各个党派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或者说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的哲学思想是决定国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该国经济中担任何种角色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一国的政治安定性对该国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关系甚大。东道国政府的政策是否会明确、合理且长期保持不变是国际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国际企业可以通过对东道国的政权更替频率、政权更替形式以及暴动、罢工、骚乱事件的发送来判断。政权更替频繁,以为着一国的政策、法规会随时更替作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政府政策的非持续性和不稳定性。国际企业在这类国家从事经营活动,也不得不频繁调整自己的政策。事实上,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除了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和一些加勒比岛国以外),许多非洲和亚洲国家政局经常发生动荡,一些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据统计,1948年以来,平均每个发展中国家5年至少有一次政变企图。另外,暴动、罢工、骚乱事件的发送对国际企业也会带来消极影响,甚至有时国际企业会成为东道国社会不满情绪和国内危机的替罪羊。虽然世界经济在快速的发展和国际企业的飞速发展,但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代表的的一股新的经济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成为国际企业经营活动的一大障碍。即使在号称最开放、最自由的美国,90年代以来贸易保护主义也十分盛行。美国政府先后采取多种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手段,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入;并先后多次施加压力,要求日本企业减少对美国的出口,而放松对美国公司产品进入日本的管制。这种民族经济主义思想不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但国际企业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种思想将长时间地存在下去。以做好相应的解决方案去将危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国际企业进入东道国进行经济活动,然而东道国政府也会在其本国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中药角色。主要表现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角色和经济活动规范着的角色。然而意识形态支配着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的高低。一般来说,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参与程度要高,发展中国家要比发达国家参与度要高。国际企业之所以要关心东道国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在政府参与程度较高的东道国,国际企业有时无法涉足某一企业,因为政府已垄断了该行业的生产和经营。第二,参与程度较高的政府可能成为国际企业在该国市场上的最大甚至唯一买主,这会打打降低国际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国际企业有它的行为目标,当然,政府也有它的行为目标。东道国政府对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既有鼓励,又有限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政治和经济形势下,政府的态度和政策都可能有所不同的。为了趋利避害,国际企业应了解东道国政府的五个行为目标:第一,东道国的自我保护目标,即保护国家主权完整。第二,安全目标,即尽最大努力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并将外来威胁保持在最低限度。第三,繁荣目标,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东道国政府的重要的和经常性的目标。第四,声誉目标,即把体改本国在国际上的声誉本身作为政府行为的目标之一,或是将其作为实现其它目标的一种手段。第五,意识形态目标,即政府把保护某种一时形态的存在并促进其发展作为政府行为的目标之一。只有了解东道国政府的行为目标,再根据其制定和实施本企业的行为目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企业在东道国更好的发展。然而政府机构的清廉与效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东道国政府机构如果不能为政清廉和富有效率,也会严重影响国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腐败行为与官僚作风会直接损坏国际企业应得的利益,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严重影响竞争的公平性。所以国际企业要认真分析东道国政府机构人员的清廉与工作效率情况,将其作为评估东道国政治环境的一项重要指标。使其企业能更好的发展,维护本企业应得的合法利益。风险无处不在,当国际企业进入东道国时,也要因东道国政府采取政治干预而面临的政治风险。政治风险一般包括四个因素:(1)不连续性,指企业经营环境的突变;(2)不确定性,指难于预料的突变;(3)政治力量,指在整个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威关系;(4)经营冲击,指显著影响企业利润或其它目标的潜在力量。然而国际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没收、征用或国有化。东道国政府认为本国政府或国民掌握某些行业的所有权,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目标,更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没收、征用或国有化是最为简捷的手段。对国际企业进行没收、征用或国有化往往发生在那些对石油和其它自然资源等。现代经济史上这类案例很多。如1937年墨西哥政府接管了外国人经营的铁路业,1938年又没收了境内的外国石油企业;1952年伊朗政府将英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1960年古巴政府将所以工业收归国有;1969年秘鲁政府没收了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在该国的资产;1979年伊朗政府没收了所以外来投资;1983年法国政府将所有银行资产收归国有;等等。(二)本国化。东道国为了逐步地使国际企业缩小在本国某一行业或某一企业中的所有权比例,强迫国际企业将部分乃至全部股份出卖给本国国民;提拔本国人担任企业的高级职务,是本国人在企业中更有发言权;要求提高产品的国际化程度,而不是在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组装;制定各种出口法规,使本国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三)外汇管制。由于东道国外汇短缺,为防止国际收支失衡,维护本国货币稳定,政府就需要进行严格的外汇管制。这样就使企业的利润和资本不能自由地汇出东道国;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机器设备、零部件以及其它物品不能自由进口,因为东道国会严格限制国际企业自由买进外汇。(四)进口管制。东道国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对不同产品的进口有选择的实行限制,迫使设在本国的国际企业多购买本国产品,从而为本国企业开辟市场。进口限制又分为关税和非关税两种,即所谓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关税壁垒是限制异国政府为保持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对进口的外国产品征收高额的关税,从而提高其成本,削弱其竞争能力,达到阻止或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目的。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经济的、技术的、商业的、法律和行政上的各种直接或间接限制进口措施,如进口许可制度、进口配额制、进口押金制度、外国管制、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规定本国政府机构在采取是要优先购买本国产品)、复杂的海关手续、严格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规定等。(五)税收管制。东道国常常通过对国际企业征收额外的或非常规定的税收来达到控制外来投资的目的。这样会使国际企业的利润大减。(六)价格管制。东道国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保障公众的基本生活,就会制定价格管制直接干预国际企业的定价决策。(七)劳动力使用限制。一些东道国的工会组织对政府的影响力很大,他们能让政府制定法规来限制企业的人事政策和经营活动,如不得随意解雇工人,不许关闭工厂,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有当地人,等等。以确保企业员工和东道国的利益不受损害。例如墨西哥政府不但不准许外资企业展示解雇当地工人,而且还制定了有关法规,使当地员工有权分享外资企业的利润。所以国际企业应该对东道国进行政治风险评估,以至于让企业更好的面对东道国的各种政治的变化,更好的实现企业利润。政治评估方法一般有:实地考察法、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数量分析方法等。所以国际企业应从不同的政治背景、政治制度等开始去了解、去学习,不断适应来自不同地方的事和物。以至于能在国际市场上有自己企业的一片天地。更好的发展壮大,实现更多的利润。
本文标题:国际企业政治环境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45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