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分类号:单位代码:10033密级:学号:152420055200028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中文论文题目: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价值观的影像表达——以摇滚音乐纪录片《肿瘤男孩》为例(详细摘要)英文论文题目:ImageExpressionofYouthSubcultureValuesinNewMediaEnvironment-ACaseStudyofTumorBoy申请人姓名:田欣禾指导教师:孙振虎专业名称:新闻与传播研究方向:新媒体采编所在学院: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7年5月8日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1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价值观的影像表达——以摇滚音乐纪录片《肿瘤男孩》为例详细摘要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在主流文化之外的文化形态,有其独特的呈现形态和表达方式,而其文化群体的形成和价值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之外的其他文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社会文化的形成。亚文化,作为与主流文化相对的文化现象,代表着某一区域或某一特定群体所持有的特有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青年亚文化群体本身作为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群体,其突出的身份特点就是其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而摇滚音乐所代表的独立、反叛和颠覆性的精神与青年亚文化群体不谋而合,摇滚音乐本身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在群体传播中也具备亚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摇滚乐作为20世纪中后期欧美的主流音乐类型在社会文化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弥合种族矛盾、建立文化独立和颠覆传统与重建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分支,摇滚乐的每个发展阶段中都有反对主流价值观或权威看法精神要意,而这种独立、反叛的亚文化成为了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在当下的中国,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繁荣正在助推不同的亚文化在青年人中逐渐繁荣,摇滚音乐作为青年亚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其对于青年人的思想塑造、价值观构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例如近年来国内各地市场火爆的“迷笛音乐节”、“草莓音乐节”等摇滚音乐节在为文化市场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代表着青年亚文化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表达意愿和精神诉求。通过探索和研究青年亚文化的影像表达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窥视当代青年人在社会变革中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认识在主流文化影响下亚文化传播的特征规律。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2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传播方式的变革和个体社交途径的变革,亚文化的传播和其群体代表的精神文化内核都与传统大众媒体传播时代有所不同。本作品所记录的正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亚文化群体的代表之一——摇滚音乐人,作为青年亚文化群体中的一员,“肿瘤男孩乐队”成员们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能够代表当下青年群体对待亚文化的态度和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探索。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从新媒体环境下的摇滚乐以及亚文化之间的关系阐述青年亚文化影像表达的研究范畴:对东西方摇滚音乐中亚文化的内涵变化探究亚文化与音乐的关系,从摇滚音乐纪录片的类型化特征总结亚文化影像特征的基本规律,从亚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新媒体环境下亚文化的发展变化观察媒介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部分重点介绍了研究案例与亚文化的关系及其代表的亚文化精神内核,从主人公的群体身份特征、音乐形式的表现方式和人物价值观表达三个方面阐述其亚文化精神内核。乐队成员的“非主流”身份验证了其在亚文化群体中的不稳定特征,“肿瘤男孩乐队”当前的一批成员来自高校未毕业大学生、白领、程序员和艺术工作者,在个人身份和共同价值观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仅凭共同的文化向心力而形成的组织行为是非常不稳定的。而在音乐形式上,作品的中的歌词多采用英文,并以低吼、嘶哑的声音贴合旋律;用节奏、旋律、肢体语言去营造现场氛围,传递情绪表达情感;在歌曲类型的题材上,多以地狱、黑暗、撒旦、死亡等作为题材;这种音乐类型是对“摇滚乐”日渐流行脱离亚文化身份的反抗和批判。在人物价值观上,反映了主流文化影像下的青年群体的态度,即其身处的亚文化环境下的内心矛盾点:一方面希望更多人接受金属乐这种亚文化形式,希望每个个体有自己独立的审美和判断;另外一方面也对自身的精神追求和思想观念有一丝的不自信。除此之外,还对该亚文化主体内容的媒介传播特征做了一定的阐述和分析。第三个部分仔细地对案例的影像特征进行了剖析,对亚文化的影像表达价值观和艺术审美价值做了全面的梳理。案例作品的创作理念上,遵循了新媒体纪录片的碎片化传播理念和亚文化类纪录片的艺术化风格化;从亚文化影像的表达特征和结构特征这两个层面详细地将作品的幕后制作和导演理念传递给观众;作品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3在题材的选择上更为创新,摒弃了传统的演出式、历史文化式和传记式的类型处理,选择了更强调人物个性,具有视听冲击和观念冲击的概念化叙述,这在新媒体传播中更有新鲜度,更加吸引眼球;在整体的节奏控制上更为明快,故事情节碎片化,符合新媒体传播中“短视频”的受众需求;在画面和声音的处理上,同样强调冲击力和夸张的镜头表现力,强化给观众的感染力;在主题处理上,化大为小,将问题、观念、认知等转化为可以传播和讨论的话题,例如“男生留长发”、“摇滚已死”等话题可以引起一定范围内的讨论。在影像结构上,采用典型的场串联叙事,以亚文化群体——“肿瘤男孩乐队”为主线承载物,对不同空间和环境中人物的表现进行展现,以人物本体的价值观表达串联不同的“场”,最终完成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呈现。作为一部音乐题材的纪录片,音乐元素在纪录片中对叙事起着强力的推动作用。影片的表现主体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表达是导演设置的“场”环境中的特定思想观念输出,观点表达时所蕴含的情绪内容是观众认知和理解亚文化的关键性因素。音乐的合理编排和应用在对亚文化价值观表达上起着重要的情绪结构作用。第四个部分总结亚文化价值观在影像表达方式的探究,对亚文化影像创作做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影像作为一种艺术在表达创作者价值观念的同时,也能够在审美上和社会意义上体现其价值。亚文化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社会机制的进化和创新,青年亚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会对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影像创作者来说,通过有意识地视听语言设计和风格化的影像呈现能够将青年亚文化主体固定在一个表达框架之下。在这个框架内,亚文化群体的身份特征、行为特征和价值观意义都能够有所体现,通过框架内的影像呈现,观众可以从大众文化以外的角度去认知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关系和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亚文化的影像表达结构是创作者研究维度的体现,越是贴近于主流文化的“标签化”态度,影像的结构越单一,呈现出主流文化视角下的亚文化研究的刻板印象化;而越是从社会学和行为学等多元的态度去结构影像,影像所能带给观众对于亚文化的感知就越多维,其反抗与收编的循环逻辑,主体群体的内在矛盾和文化发展的不稳定性都能得到体现。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4本文运用大众文化与传播学的相关知识,阐述了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价值所在,对片中涉及的亚文化群体做了充分的介绍和阐述,展现了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生活与梦想,充分地表达了金属音乐作为一种亚文化的存在意义和其群体的价值取向与自我认知,剖析了亚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本作品,创作者更希望改变大众对于亚文化群体的认知与态度,社会朝着文化多元化的方向良性发展。关键词:亚文化摇滚乐音乐纪录片新媒体
本文标题:论文详细摘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70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