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本章重点勃列日涅夫主义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与演变当前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概念重点问题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第四章本章目录第一节苏联及其战略遗产第二节调整中的俄罗斯外交战略第一节苏联及其战略遗产一、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和对外关系的发展二、苏联遗产下的俄罗斯(一)斯大林时期的“和平外交战略”(“积极防御战略”)(二)赫鲁晓夫“苏美合作主宰世界”(三)勃涅日列夫时期“美苏争霸”(四)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一、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和对外关系的演变斯大林与小罗斯福的谈话美国与苏联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和平共处是可能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完全可以实现的.在战时最紧张的时候,国体的不同并没有妨碍我们两国联合起来并战胜我们的敌人.在和平时期,维持这种关系就更可能了.1946年12月斯大林的讲话“德国人侵入苏联是经过芬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德国人之所以能够通过这些国家侵入苏联,是因为在这些国家当时存在着敌视态度的政府------,苏联为了保证自己将来的安全,力求在这些国家内有对于苏联抱善意态度的政府.”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的和平对外战略在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紧迫任务的前提下基本上是必要的,正确的,有利于巩固成果,恢复国民经济,也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的和平和社会主义事业。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存在着严重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从而给以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带来严重后果。评价“三和路线”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路线,目标是谋求实现苏美合作主宰世界。在对外关系中强调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和中竞赛中超过美国;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地取得政权;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致性,视其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亚非拉地区加紧渗透,鼓吹通过“和平过渡”走“非资本主义道路”。小结赫鲁晓夫时期,在“三和”路线指导下,苏联改变了对西方僵持的态度,避免了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与对手迎头相撞,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长期战略包围,赢得了和平的国际条件,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也就是在此期间,苏联争取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实力地位大大提高,为以后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奠定了基础。(1964—1982年)主要内容:以缓和为手段,以军事实力为支柱,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以美国为主要对手,加紧控制东欧,在第三世界抢占战略要地,大肆扩展势力范围,进而在各方面取得对美国的优势,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勃列日涅夫言论“缓和的目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变化,从而使我们在任何时候,在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1973年在社会主义国家首脑会议上的讲话“社会主义大家庭论”,社会主义各国是一个大家庭,其主权是最高主权“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个别利益”,保卫社会主义共同利益是“最高主权”“国际专政论”,不惜使用武力来要求东欧各国不折不扣地接受苏联的指挥‘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苏联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对美国战略的主动地位,使双方斗争态势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但从长远来看,这不仅使苏联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而且加速使苏联经济走向军事化,加重了自身负担,加剧了经济困难,为以后苏联的演变和解体埋下了伏笔。苏联实施霸权主义的结果苏联对外战略的两面性社会主义性质大国沙文主义打着“世界革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旗号,要求各国无条件服从苏联的安排,无视别国的主权与利益,带有非常明显的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倾向。支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支持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2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苏联外交战略的特点(四)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1985——1991年)“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需要把全人类的利益置于时代的至高不上的地位”。第二节调整中的俄罗斯外交战略一、叶利钦时期的对外政策二、普京时期的对外政策三、当前俄罗斯的外交战略(一)亲西方“一边倒”外交阶段(二)(独立之初至1992年中)从“双头鹰”到全方位外交政策的谨慎过渡(1992年秋至1996年1月)(三)全方位外交政策形成时期(1996年以后)一、叶利钦时期的对外政策以谋求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为目标以西方价值观为取向确定对外关系的亲疏重点开展西方外交,力求同西方国家结成盟友关系实行世界范围内的收缩政策减少或撤消对原来朋友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援“一边倒”俄罗斯疏远传统盟友和独联体国家西方势力趁机向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推进俄罗斯国际地位被严重削弱围绕西方发达国家这个中心展开在国际事务中迁就和追随西方大国2追求目标:融入西方,成为西方一员实行“双头鹰”外交的原因:俄罗斯融入西方困难重重希望获得西方援助实现经济转型的目标落空北约东扩激起了俄罗斯国内激烈的反西方情绪外交政策不断受到国内的各种种批评从“双头鹰到全方位外交政策的谨慎过渡“应结束有缺陷的单方面让步”,“要让外交思维永远符合俄罗斯大国地位应有的最高标准,要不断实现俄罗斯民族利益的战略方针”。由于“双头鹰”外交仍然坚持融入西方文明社会和成为其中一员的对外政策目标,“一边倒”政策的实质和灵魂没有改变,外交政策从总体上说还是保留了“亲西方”的方针。因此这一调整是有限度的。1叶利钦(1994年2月24日):外交立足点的变化:从依靠和追随西方,变为独立自主,与世界各类国家建立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外交目标的变化:从幻想融入西方,成为西方一员,变为反对美国支配地位的一极世界,促进多极化发展,争当多极世界独立的一极;处理国家关系的标准发生变化:从重意识形态变为从维护俄罗斯大国地位和俄罗斯国家利益这一角度处理国家关系问题;对前苏联势力范围和影响地区的态度发生变化:从全面收缩变为有条件地维护和恢复前苏联昔日的“领地”,开始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些地区展开展开竞争。全方位外交政策的特点追求目标: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大国地位与民族尊严,推进多极化进程,争当多极世界独立的一极。实现目标的手段:全方位外交全方位外交的目标邻国:前苏联地区各国(独联体)和原东欧国家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俄罗斯需要富裕的西方国家的帮助和合作亚太地区:保证俄东部边界的稳定和安全,为俄进行市场改革建立有利的外部条件全方位外交的重点有着过高的对外战略目标:“独立一极”不务实,不能正视现实国际战略力量对比,试图在国际社会中联系一些国家制衡惟一超级大国美国带有反美主义和以美国划线的色彩全方位外交存在的问题普京:俄罗斯惟一的选择就是做一个强国,一个强大而自信的国家,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并与它们共存的强国,争取在20年内以一个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姿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2000年7月8日的国情咨文二、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务实、灵活、全方位普京外交“务实性”的表现对俄罗斯的实力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保持清醒的认识;明确俄罗斯当前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战略;根据国家实力“有选择地参与国际事务”。普京认为:俄罗斯不属于“当代最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国家”,“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二流,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普京认为:俄罗斯最核心的国家利益是确保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最佳外部环境;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为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普京强调,俄罗斯外交在国际社会中获得与俄罗斯实力相称的独立的地位和利益,量力而行,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事,解决众多的国内问题。普京强调,俄罗斯外交在国际社会中获得与俄罗斯实力相称的独立的地位和利益,量力而行,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事,解决众多的国内问题。在国际热点问题上能够抓住抓住时机,把握主动,获取利益在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时,遵从“自我克制”理念,有进有退,且进退有度;策略呈现灵活而不失原则。普京外交“灵活性”的表现普京全方位外交指的是:一切从俄罗斯国家利益出发,同所有愿与俄罗斯开展建设性合作的国家发展关系,不与任何国家为敌、对抗。普京明确指出“对抗时代已经过去”,俄罗斯要知名度彻底埋藏“冷战思维”,把“对话与合作”作为俄罗斯处理国际问题与国家关系的准则。普京外交“全方位”的特点随着俄罗斯国力增强和外交战略的调整,梅德韦杰夫上任后,俄罗斯外交在继承普京时期外交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倾向。三、当前俄罗斯有外交战略俄罗斯尊重确定文明社会之间关系的国际法基本准则;俄罗斯认为世界应多极化,单极世界不可接受;俄罗斯不希望和任何国家对抗;俄罗斯外交政策优先方向是保护本国公民的生命和尊严;俄罗斯关注自身在友好地区的利益。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五项原则(2008年11月31日)战略更加主动、姿态更加强硬;开始务实考虑建立多极世界的实力因素,并付诸具体行动;仍将与西方的斗争理性控制在自身实力氛围内,避免对抗升级;外交政策更加现实,将实际国家利益置于战略伙伴关系之上;开始重视“软实力”的外交影响,以重塑大国威望和影响力。当前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趋势与走向俄罗斯独立以来,外交政策多次调整,历任政府都把恢复俄罗斯大国地位作为外交政策的目标和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对自己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国家利益、外交定位的认识日益清晰,外交战略也不断完善。当前,俄罗斯外交的支点是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追求大国地位、经济优先和实用主义是俄罗斯出自理性原则的基本选择,也是俄罗斯今后一个时期不断完善对外战略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特征。
本文标题: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39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