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浙教版-科学知识点-九下2
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种群和生物群落(一)生物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二)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1、生物群落: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例如:一片农田的所有生物,既包括植物和动物,又包括各种微生物。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把被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2、群落和种群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种群的总和。(2)联系: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群落是各个生物种群的有机集合体。3、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内部不同生活型的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格局叫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1)在森林群落中,植物明显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木层。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角度分析,乔木层的植物生活在森林的顶层,都属于阳生植物,也就是说,乔木层的植物只有在较强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而灌木层植物属于耐阴植物,能适应弱光环境;草木层植物都是阴生植物,在较弱光照下也能正常生长。所以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2)在森林群落中,鸟类的分层分布与食性有关。顶层的雀鸟以乔木种子为食,中层的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翁等鸟类以灌木种子为食,并在灌木层营巢,而底层的血雉和棕尾红雉等森林底层鸟类主要以地面的苔藓和昆虫为食。(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都会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稻田中的水稻,其生长既受到杂草、昆虫、青蛙等其它生物的影响,也受到温度、阳光、水分等各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2、自然界中的生物生活受环境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动物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哺乳动物有发达的四肢等。3、在群落中生存的生物个体,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也常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现象。如蜜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往往是千百只个体生活在一起,群体内部分工合作;同种生物内部个体之间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种内斗争现象。4、不同种的生物生活在一起,既有互助互利,也有捕食、竟争、寄生等。如虫媒花与昆虫的关系,花为蝴蝶提供食物,蝴蝶为花传授花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捕食现象非常普遍,如兔吃草、狼吃兔等;蛔虫、虱是常见的寄生生物,它们寄生在其他动物或人的体内或体表,从动物或人体中吸收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菟丝子是一种缠绕寄生的植物,它用吸盘附着在豆类等植物上,从植物体吸收营养,它们都属于寄生关系。二、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概念: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时空范围有大有小,小到一个池塘,大到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组成的生物圈,即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类型(1)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因为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并有许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除各种生物因素外,还有各种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气候因素等。(2)有些生态系统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建设起来的,如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这些生态系统中,人起着主导作用。(二)生态系统的成分1、生产者——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各种绿色植物。作用:制造有机物供给自己,也为消费者、分解者等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2、消费者——主要是各类动物。作用: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故称为消费者。又分为初级消费者(食草动物,如蝗虫,羚羊,兔等)、次级消费者(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如虎、狼、狐狸等)等。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3、分解者——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必备成分。作用: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及腐生性动物(如蚯蚓等)能将动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物质如水、空气、无机盐等;能量如阳光、热能等。作用: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三)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1、食物链: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1)举例:柳树叶片→蝉→螳螂→黄雀→鹰(2)特点:①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②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对某一动物而言,其营养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均为异养型的动物。③每一条食物链均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中间的任何停顿性终结,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④一条食物链通常不超过5个营养级,但也有多达6或7级的。⑤分解者不纳入捕食链的环节。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特点:①一种消费者可在同一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占据多个营养级。②两种消费者之间可以为捕食关系,也可为竞争关系,还可同时为捕食和竞争关系。③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数量越大,其中的食物链就越多,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生态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2)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3)能量流动的渠道: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4)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物质循环(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化学元素,不断地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2)过程:(3)范围:全球性。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4)特点:反复出现,循环利用。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见下表)4、氮循环游离态氮转变成化合态氮的过程叫做固氮,固氮途径主要有雷电固氮、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1、稳定性的概念: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他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中,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在草→羊→狼这条食物链中,当羊群迁入后,一方面吃草增多,草在短期内数量减少,造成羊群食物相对短缺;另一方面狼的食物充足,在一定时间内繁殖增多,两方面的结果使羊群的数量减少。随着羊的数量减少,狼会因食物短缺,种内斗争加剧,数量也减少,而草的数量由于羊的减少而逐渐增多,最终三者的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2、稳定性的高低不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高有低。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越低。但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稳定的状态就会被破坏。(二)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自然因素包括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这些因素都可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甚至毁灭。但是这些自然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频率不高,而且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定性。2、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人们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植树造林、筑坝修堤、建水库、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等。科学家还用各种先进技术,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尽力使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如水、大气和土壤遭到污染,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资源枯竭,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这些现象破坏了工农业生产,影响人类健康,从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2、改善环境的措施:从1978年起,我国先后实施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的“三北”保护林系等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3、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一定区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区就叫做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遏制野生生物资源急剧减退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只有每一位公民全面、深刻地认识到野生生物资源的价值和急剧衰退的原因,才能增强环保意识,自发地提高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自觉性。相关法律和文件的颁布和实施,能够有效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有力地控制和防止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的减少和破坏。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
本文标题:浙教版-科学知识点-九下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9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