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1《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如何让学生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如何让学生承载“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让孩子在成长路上有行为准则。都已成为我们迫切解决的问题。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渐成风气。3、“以德立身治国”应从孩子开始。4、国学启蒙与素质教育可有机整合。三、课题的内涵及理论依据(一)、课题的内涵: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此阶段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成为他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二)、课题的理论依据:童子诵读国学经典已不是新鲜事,自从由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发起,由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倡导以来,十几年的经历,成果数不胜数,经验已经很丰富了。”从国内外领域的研究趋势看,古诗文诵读在国内外华人圈已逐渐达成共识,国学渐渐被世人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目前,国学启蒙的响应者已有很多。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新课标前言中也这样写道: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因此,开展“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2四、课题研究的目标总体目标: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具体目标:1.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低中年级以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为主;高年级以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为主。我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依次系统地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孟子》、《论语》、《道德经》等节选,使之具备一定的国学基础,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2.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诵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并以此锻炼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记忆内容的质量。3.将学生长期置于诵读经典的氛围之中,使之受到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4.增强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读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学习与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五、研究要点:1.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的研究2.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道德养成的研究六、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实验前中后各个时期的实验对象进行科学调查,得出定性定量结论,使研究实践轨迹更为有效可控。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专题学习、辅导、自学、讨论等形式,认真学习理论依据和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充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4.行动研究法:对研究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及道德养成的研究方案不断提出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充实、修正,从而找到科学有效可行的教育方法、手段、程度等理性认识。5.实证研究法:根据教育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测定前后对比,纵向比较,并科学解释时序效应。通过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决定实验手段的价值和取舍。七、课题研究的步骤第一阶段:粗浅地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针对低年级重点以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及简单古诗开始。3第二阶段:了解做人的道理,通过经典阅读渗透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取向。中年级增加学习《千字文》、《千家诗》及古典诗词选读。第三阶段:通过经典阅读学会辨别忠奸、善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道德取舍实践,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高年级计划进一步接触《论语》、《孟子》及诗词选读。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自2013年6月至今,学校以诵读国学经典为我校“学国学经典育良好品格”特色教育目标,积极开展以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形成了校园处处见经典、师生人人诵诗文的生动局面。初步构建了以诵读经典为载体国学校本课程,我校制定了国学教学提纲,统一征订了《弟子规》课本,做到人手一册。为确保国学经典课程的正常实施,制订了相应的校本课程教学纲要和教学计划,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经典诵读与实践的平台。学生以学校编写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每天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15分钟的诵读,《三字经》《千家诗》《弟子规》和古诗词是孩子们每天诵读的内容,毕业时都能熟记于心。学校西墙上都悬挂有一传统节日、古诗词或名言警句。孩子们在琅琅书声和耳濡目染中,浸润着传统文化,厚实了文化底蕴。主要做法是:三统一,即统一篇目、统一时间、统一进度1.统一篇目指的是统一诵读内容。首先全校学生必读《弟子规》,其次1—2年级为第一推进梯队,加诵《三字经》以及国家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代诗歌篇目,以国学发蒙,立身养性;3—4年级为第二推进梯队,加诵《千字文》、《千家诗》以及国家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代诗歌篇目,论中外古今、扬中华精神,立命养志;5—6年级为第三推进梯队,加诵唱《论语》《孟子》以及国家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代诗歌篇目,知行结合,塑造儒雅风度2.统一时间指的是每天分别利用早晨15分钟左右进行诵读。每周一节国学课。3.统一进度指的是每一篇目集体诵读大约30遍。相对于“三统一”,我校还有“三不”。即不考试、不检查、不设目标。也就是说,不规定学生必须读到什么程度。只要坚持诵读,自然而然,达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能读多少算多少。实践证明:一个篇目只要集体诵读30遍左右,绝大多数学生就能张口成诵,有的学生还能熟练地背过。在诵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去践行国学经典中得传统美德思想,定期评选出“礼仪之星”“诚信之星”“学习之星”等用以表彰和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九、课题研究成果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我校始终保持一种理性。从2013年下半年活动启动,我校就一直坚持科学引领、稳步推进的原则,精选篇目,控制进度,教师当好指挥员,把好方向盘。(一)提炼了四种典型课的教学策略国学经典诵读注重从整体上培养学生朗读、诵读、背诵、理解和表达等基本技能。主要有“朗读背诵式”、“美吟诵读式”、“体会讲读式”“吸收表达式”4等四种课型。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我校提炼了四种典型课的教学策略,并在教学中实施。1.朗读背诵式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单元主题学习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朗读背诵式设计的五策略:结合主题,整体设计教学情境;释词解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读出韵律;品词析句,读出韵味;体验意境,熟读能背。朗读背诵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热身→导入单元话题→目标内容学习→整体感知→朗读操练→体验交流。2.体会讲读式教学目标主要是激发阅读兴趣、体会意境、情感熏陶。体会讲读式设计四结合策略:听和读相结合、读和讲相结合、读和演相结合;读和悟相结合。体会讲读课教学模式:导读激趣→自读明大意→精讲抓关键→朗读重体验→读后拓展活动。3.美吟诵读式教学目标主要是激发诵读兴趣,激发想象,感悟情感。美吟诵读式设计策略:激发兴趣鼓励“读”----生动形象的范读引路----灵活多变的方式训练读-----自由生动的表演读。4.吸收表达式教学目标主要是融复习和新授、整合和拓展于一体,学生能进行主题话题下听说读写综合学习活动。吸收表达式设计策略:主题内容统整(主题目标、主题版块、主题拓展),引导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即兴创作。(二)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经典苏霍姆林指出,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教师在班级问题处理过程中,应表现出非凡的教育艺术,即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三位一体的独特结合,我校在班级中倡导国学经典诵读,使传统的班级教育焕然一新,尤其是将此运用于处理班级事件中,下面分享几个发生在我校班上的实例。1、老师引导教育。学校留守儿童较多,他们大多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爷爷奶奶们对孩子大多娇惯,致使大部分孩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的与他人沟通,更不懂得体恤他人,一次家访,四(1)班班主任老师从家长的谈话中得知班上有一个学习成绩优异,平时在学校表现积极的男生,在家中十分任性,早上赖床不起,起床后不想洗漱,奶奶早餐给他做了面条,他就要吃包子,给他蒸好包子他偏要煮饺子,动不动对老人发脾气,老人只好依从。久而久之,孩子在家变得更任性,了解到这种情况,老师吃了一惊,她无法把他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家里的表现联系起来,真的是天壤之别。在学校里他是那么可爱乖巧的男孩,怎么回到家里就变得那么怎么任性呢?该怎么才能让他转变呢?班主任陷入了沉思。第二天,班主任找到了他,和他谈及这个学期我们诵读的国学经典《弟子规》,他开心的对班主任说:“老师,《弟子规》我都会背了呢!”老师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背给我听听好吗?”孩子大声背诵起来,如行云流水一般。“你背诵得很好,可这些句子的意思你明白吗?”老师笑着问。“我当然知道啊!”孩子一脸自豪的回答。“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什么意思呢?”“这还不容易!”孩子侃侃而谈,“那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呢?”孩子仍滔滔不绝的说着自己的见解。“你说得很对,理解5得也很透彻,你在家一定是个孝敬父母,顺从长辈的好孩子吧!”孩子不说话了,头低下去,脸也红了,老师知道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他抬起头来对老师说:“老师,以后你就看我的行动吧!”班主任会心的一笑。一个月后,班主任回访了他的家长,家长笑盈盈的拉着班主任的手说:“老师,太感谢你了,也不知道你使了什么法子,孩子像是变了一个人,早上早早就起床了,起床后就洗漱,也不挑食了,对我们很礼貌了呢。”国学经典的诵读,是将净化的智慧语言输入学生的心田成为其思想工具,影响其一生。2、学生自我教育。五(1)班班上有一名男生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还喜欢搞恶作剧,做了错事不承认,还常常恶人先告状,一天下课,班主任看见他把班上一个女同学放在课桌上的几本书往天空一撒,美其名曰:“天女散花喽!”惹得那名女同学哭哭啼啼的。对于他,单纯的说教已经没有效果,班主任走过去,递给他一本《经典》,轻轻的说了一句,今天放学之前,通读这本书,找出最恰当的一句话来进行自我教育。放学时他挪着步子,来到办公室,指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班主任对他说,今天回去就这句话联系自己的行为写下你的理解,此后,班主任惊奇地发现,孩子开始慢慢有了变化,不但自己改正了原来的坏毛病,甚至同学犯同样的错误时,他会马上出来制止。国学经典中的道理,滋润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从中学习了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3、同学相互教育六(1)班班上男同学特别喜欢打乒乓球的游戏,有一天,两个孩子为了争夺一张球台吵了起来,吵着吵着便破口大骂,你骂我一句,我骂你一句,甚至爆出了骂娘的脏话,差点就大打出手了。班主任把两个孩子带到办公室时,他们的小脸都胀得通红,双手紧握着拳头,口里还在骂骂咧咧的。“你们两个都认真诵读了《弟子规》吗?谁能说说‘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的意思啊?”两个孩子都大声回答,“我知道!”当孩子们依次说出他们的理解时,两人紧握的拳头渐渐松开了,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两人在诵读时,握手言和。让学生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7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