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011·济南二模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存1.B【解析】理解材料中“满天星斗”这一关键词。A、C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起源,D项不能反映材料中“满天星斗”的特点。B项多处遗址发现人工栽培水稻,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2.2011·湛江模拟《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的大意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耕织结合,平时不论织与不织,都得吃饭,这样一来,家庭手工业是不用核算成本的。所以,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成本较低的问题。3.2011·广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材料二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材料三材料四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材料五唐朝王建有诗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看扬州市》)唐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宿扬州》)材料六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4)根据材料六,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3.(1)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发展。(3)表现:成为商业大都会;手工业发达;外商云集;水运发达;夜市繁华。(4)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5)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第(1)题从两则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得出,注意语言要精练。第(2)题,正确解读地图,语言表述要准确。第(3)(4)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得出。第(5)题,注意限定语“新特点”。4.2011·威海统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a)和图(b)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图(c)中的商业有什么特点?(3)图(d)和图(a)、图(b)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4)比较上述几幅图,哪幅图给你印象最深?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4.(1)图(a)反映的是刀耕火种,图(b)反映的是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它使农产品的产量有所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2)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3)联系: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原因: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认识:商人拥有大量财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商人的活跃也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客商也常面临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商人重利轻离别等。(4)图(a):锄耕是古代中国农业重要的种植经营方式,锄耕的出现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图(b):新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土地的进一步开垦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加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图(c):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扩大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物质文化交流。图(d):商业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古代社会的进步,商税成为古代政府的重要财源。(答出任意一点即可)【解析】本题选用不同图片来反映农业生产方式演变及商业发展的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解析能力。解题关键是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时间限制是清代,结合宋以后商业及城市发展回答。第(3)题注意农业与商业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第(4)题选择任意一幅图回答即可,注意语言表述要简洁。课标文综35.H1、J2[2011·安徽卷]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二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表1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具(B)B/A(%)1912-1916159561180.741917-1921392697982.031922-1926430743900.911927-1931551929981.81——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材料三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课标文综35.H1、J2[2011·安徽卷]【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解析】本题主要以农业为主线,考查我国古代、近代、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内在线索明晰,但跨度大,解题时应联系所学知识,领会材料中的关键词,根据历史阶段特征来具体分析相关问题。第(1)问首先界定时间为“古代”(楚相孙叔敖、汉代等),再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牛耕”“犁耕”“境内丰给”“牛疫”等,就不难组织出古代农业的特点了。第(2)问注意包含两个小问,指出“状况”,分析“这一状况”的原因。“状况”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已经在使用机器,但是机器所占比重低;再根据表中所给时间可以判断出是民国初年,联系教材相关内容(民国初年经济概况)就可以得出这种状况的原因了。第(3)问是以时政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当代农业状况,其中也是包含两个小问。第一小问关键是审清关键词“直接原因”,从材料“农业部发布”等信息不难回答;第二小问的“趋势”要联系史实,这一问题综合性较强。所以,从这一问题可以看出,历史考试还是侧重于对基本史实、基本概念的掌握。课标文综14.H1[2011·福建卷]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课标文综14.H1[2011·福建卷]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灌溉工程——坎儿井。结合本题特点,可用排除法。坎儿井是在汉代出现的,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很多像都江堰等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所以②的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课标文综10.H1[2011·山东卷]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课标文综10.H1[2011·山东卷]B【解析】本题利用图片考查了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之一——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新技术,改进农具,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汉代使用四齿钉耙耕作反映了农民利用新农具进行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择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汉代以前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推广牛耕,而雇佣关系出现于明代,均可排除。课标文综12.H1[2011·四川卷]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ABCD课标文综12.H1[2011·四川卷]A【解析】本题考查灵渠开凿的历史意义。解题关键是正确把握地图,认识陆上中国最南方指今天的两广地区,很容易就得出A项正确。课标文综15.H1[2011·四川卷]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课标文综15.H1[2011·四川卷]D【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解题关键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可采用排除法。结合所学可断定A、B、C三项说法都错误。确定答案为D项。课标文综13.H1[2011·浙江卷]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课标文综13.H1[2011·浙江卷]D【解析】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及地理位置可以容易地选出D项。课标文综14.H1[2011·浙江卷]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
本文标题: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59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