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一中语文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2007学年第一学期一中语文期中考试(高二年级)[2006年11月4日]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和第Ⅲ卷(作文)三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及考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2.第Ⅰ卷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在答题纸上作答。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租赁.(lìn)寥.落(liáo)纤.细(qiān)立仆.(pú)(B)创.伤(chuāng)渌.水(lù)解剖.(pōu)幽咽.(yè)(C)天台.(tāi)浸渍.(zé)红绡.(xiāo)长歌当.哭(dàng)(D)剡.溪(shàn)攒.射(zǎn)訇.然(hōng)塞.上长城(sài)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暄闹寒暄瀛州三顾茅庐(B)漂沦坚难喋血金弋铁马(C)黯然沧海干练神采飞扬(D)沙渚迁谪尸骸良晨美景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词,长歌当哭....。(B)听到北约军队悍然轰炸我驻南使馆的消息后,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C)学习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发扬百折不回....的精神,才能学有所得。(D)“三讲”教育虽不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革命,但也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教育运动。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提高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B)参加运动会的20名男女运动员,均由优秀选手组成。(C)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花的花粉。(D)2005年我市大学招收的自费生,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多的一年。5、“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一句是()(A)此句是单句,主语是“互相救助”。(B)此句是单句,主语是“事实”。(C)此句是单句,主语是“勇毅”。(D)此句是复句,第一层是因果关系。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B)千古..江山(久远的年代)(C)烽火扬州路.(道路)(D)百年..多病独登台(这里指到了晚年)7、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恰当的一项是()(A)使快弹数曲——让她快些弹几支曲子。(B)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同时下了马上了船。(C)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D)为君翻作《琵琶行》——给你按曲子改写一曲《琵琶行》。8、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写出了在不同指法下产生的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B)“嘈嘈”“切切”两个拟声词分别形容了大弦小弦的音色、音量。(C)喻之以人们常见的急雨,急骤、紧张;常闻的私语,舒缓、亲切。(D)概括了一种音乐美,正像“嘈嘈切切错杂弹”一般圆润悦耳。9、下列诗句有不同的理解,其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羽扇纶巾①这里指的是周瑜。②这里指的是诸葛亮。(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③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过早地变得花白了。④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过早地变得花白了。(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⑤敌人在佛狸祠里寻欢作乐,显示出侵略者的骄傲。⑥敌酋庙里香火旺盛,显示沦陷区人民已安于异族的统治,如不迅速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10、阅读《蜀相》一诗,选出对其评析有误的一项()《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A)“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B)颔联中一个“自”字,写出了萋萋碧草无人欣赏的落寞,一个“空”字写出了呖呖莺啭无人听闻的凄凉。(C)颈联写刘备三顾茅庐,频频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深感知遇之恩,辅佐刘备开创基业,继承了两汉的事业,表现了他的一片赤诚之心。(D)“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人。二、阅读《鸿门宴》,完成11~1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为之奈何..(B)约为婚姻..(C)秋毫..不敢有所近(D)项伯许诺..12、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距关,毋内诸侯(B)张良出,要项伯(C)沛公奉卮酒为寿(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3、下列两组句子中,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且为.之奈何吾得兄事之.①②君为.我呼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D)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14、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A)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感谢项王。(B)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感谢项王。(C)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D)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15、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两次在张良面前发出“为之奈何”的惊问,表明他在危急时刻,能够征询臣下的意见。(B)尽管张良比项伯年长,但为了缓解紧张局势,刘邦还是屈尊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C)刘邦凭着“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一番诚挚的表白得到了项伯的信任,说明了他善于随机应变能屈能伸。(D)刘邦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说明他既要听从张良的计谋,又因张、项二人交情深厚而心存顾虑,表现出他狡黠的性格。三、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每小题3分,共9分)①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②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③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④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⑤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⑥我已经出离愤怒了。⑦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16、“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的“出离”的意思是()(A)超出(B)远离(C)摆脱(D)强忍17、对“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中的词语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它们”不用“他们”,是因为这里是指社会,不是指人。(B)“它们”不用“他们”,是表明反动派下劣凶残,失去人性。(C)“快意”这里是形容词,“快乐”的意思。(D)“快意”这里是动词,是使“我的苦痛”感到快乐的意思。18、这段文字的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第Ⅱ卷(共36分)四、读下面的诗,完成19——21题。(每小题3分,共9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石曼卿。1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2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21、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蔹》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3分)答: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5题。(共9分)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幸福是什么①1909年,比利时出版了一本名叫《青鸟》的剧本。因为这个剧本,也因为剧本里所表达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它的作者莫里斯·梅特林克被称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青鸟》原是一个多幕童话剧,于1911年在法国巴黎上演后,引起了轰动,莫里斯·梅特林克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②读《青鸟》的时候,我被故事中主人公棣棣的勇敢、咪棣的善良以及故事的曲折发展深深地吸引了。文章就是通过这两个小孩儿寻找象征幸福的青鸟来揭示幸福的含义的。③幸福是什么?幸福在于拥有生命。那么,生命是什么?死亡又是什么?棣棣、咪棣他们在基地寻找青鸟的时候,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当玫瑰谢了,它献出花粉,孕育出新的一代,它的花瓣还放出芬芳的香味;虽然果树的花都会飘落,但花上还会长出果实。”是呀,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死亡,只是在变化着而已。那么生命呢?它并不是一根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把火炬.....,一把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的任务,则是要把这把火炬燃得更加光明灿烂,然后一代一代地传下去。④幸福是什么?幸福在于给予。文中的主人公棣棣醒来后,把自己最心爱的鸟送给了邻居生病的女儿,使她康复,这时,他发现那只小鸟变成了青色,也就是——青鸟,他找到了幸福。到底什么是幸福?就像种了树会成荫,造了福才会得福一样。当你在给予别人帮助,使别人幸福时,在你的心里,其实已埋下了一颗善良、幸福的种子。我们尝到了前人酿的蜜,同时也应该想到为后人带去蜜;我们在前人种的树下乘凉,同时也要为后人种植乘凉的树。只有这样,幸福的源泉才永远不会干涸,才能一直流淌到未来。⑤“我们给人以幸福,自已才更接近幸福。”光神(《青鸟》中赋予大地力量与美的源泉)指给主人公的是一条通过善良、仁爱、慷慨而到达幸福的道路。作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寻求着自己的幸福,其实幸福并不是这样难得的,如果我们经常怀着无私、良好的意愿,那幸福就近在咫尺之间。”⑥关于《青鸟》,郑振铎先生曾讲过一段话。他说:《青鸟》写两个孩子要找寻青鸟,在记忆之土,在将来之国,在夜宫中,在森林中,到处地找,却没有找到,后来他们醒了,邻居的孩子生病,要他们养的鸟玩儿。他们给了她,这鸟却真的变成青鸟了,但当他们把它放出来玩时,鸟又飞得不见了,青鸟乃是幸福的象征,只有从自己牺牲中才能得到。但幸福是非永久可以在握的,所以青鸟不久即飞去了。⑦说青鸟是幸福的象征,不止郑振铎先生一人,中国外国还有。
本文标题: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一中语文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57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