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德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德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姓名:李幸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劳动经济学指导教师:边慧敏20060419德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作者:李幸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周红利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研究-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5)德国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有其内在动因,比如历史动因、经济动因、文化动因和结构动因,也有外在动因,如政策动因.在中国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传统的背景下,政府应该通过立法和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2.期刊论文刘建军美国、日本、德国企业制度比较及其经验借鉴-生产力研究2008,(24)股份制作为公司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制度的主要形态.由手各国历史、文化及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同为股份制,在各国的具体体现又不尽相同,它说明世界上不存在完全趋同的企业制度,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各国企业制度既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具体表现在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融资方式、监督机制、管理模式等各不相同.这些对中国企业的制度变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3.学位论文金朵朵德国工场委员会制度与中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之比较2006在我国顺利迈进WTO大门的历史背景下,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中,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影响下,职工参与制度近年来也已经进入了我国学界的视野,并且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关于职工参与制度的论著数量现已非常之多,但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实用主义。注重对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忽视对相关根本性理论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二是教条主义。注重理论分析,但基本是照搬前人的研究结论,或者简单重复当代政治领导人的指示及党和国家的文件,摆脱不了已经经过实践检验为不合理的许多传统观念的束缚。本文试图克服上述倾向,在对德国工场委员会这一职工参与制度最具代表性的实现形式进行详细考察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组织形式、性质和职能等问题,对比分析了德国工场委员会和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各自的特点和优劣。职工参与制度发源于德国,成熟于德国,所以本文选择了德国作为对比分析的对象。尽管关于德国职工参与制度的相关研究已经很多,但尚没有人把工场委员会制度与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抽出来放到一起进行如此具体的对比分析。作为提倡职工参与制度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对公司治理和公司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从历史沿革、机构性质、组织制度以及机构职能四个方面将德国工场委员会制度与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联系到实践中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代表大会如何重新定位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修改和完善我国的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制度提出一些建议。4.期刊论文吕超然收购德国企业的留学生-侨园2007,(4)最近两年,在德国几乎每两天就诞生一家中国公司.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3月已有700余家中国企业落户德国.5.学位论文赵钢在华外国直接投资(FDI)中的技术转移活动研究——德国企业在华投资中的技术转移实证分析200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德国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增长迅猛,而且,德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战略中非常重视对中国的技术转移.因此,该文选定了德国跨国公司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企业.力求更全面地分析目前在华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技术转移现象.文章通过直接投资中的技术转移系统模型和技术球模型,建立了实证研究框架.从技术的三个层次,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德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中的技术转移过程,总结了德国在华直接投资中的技术转移机制、技术转移战略模式,评价了技术转移效果,对中国政府和企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吸收先进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通过实证研究,该文得出了两个方面的结论:一、德国企业对华投资中的技术转移规模大、质量高,在提供硬件技术的同时,注意默语技术的转移.二、外商投资中的技术转移促进了中国的技术提升,同时也加深了中国企业对外商的技术依赖.6.期刊论文韩佳升德国:完全开启的自由贸易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新热点-中国服装2004,(8)2002年欧盟货币统一,德国国内基础工业和消费品行业竞争更趋激烈,这迫使很多德国企业开始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已形成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新的贸易和合作的潜在需求.德国中国工商中心有关人士表示,德国面向中国的大门从来没有敞开得如此完全.这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7.学位论文李芳中国企业的教育培训投资分析200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投资关系到企业兴衰,而作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投资,在企业生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企业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受转型经济和教育制度大环境的约束,中国企业在对员工教育培训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以及投资效益不高等因素,成为中国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在人力资本层面弱化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教育培训投资是增强中国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该文从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和西方教育培训投资理论出发,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教育培训投资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全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对企业教育培训投资的概念、作用和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在阐述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了教育培训投资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最后阐述了企业实施教育培训投资的理论依据.第二章是对中国企业教育培训投资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国企业在教育培训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所形成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第三章则是对日本、美国、德国企业的教育培训投资特点和经验进行了逐一分析,以此作为我国企业实施教育培训投资的经验借鉴.第四章是从三个方面对企业教育培训投资管理决策的优效性进行了分析.首先,结合企业的生命周期,分析了企业各阶段教育培训投资的需求结构规律.然后,通过分析贝克尔关于企业教育培训投资成本与收益的模型,提出了一般教育培训投资和特殊教育培训投资的策略.最后,针对教育培训投资的风险,研究了教育培训投资风险管理的方法.第五章主要是研究了促进中国企业教育培训投资发展的对策,即是从重视教育培训投资,扭转观念;健全教育培训投资的保障机制;完善企业教育培训的投资管理;健全企业激励机制和运用约束机制五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通过提高教育培训投资效益对策的研究,证实了前面的理论分析,完善了对教育培训投资的研究.8.期刊论文赵辉.朱忆凡如何收购德国破产企业?-中国机电工业2009,(11)金融危机使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破产,不少的中国企业看准了这个时机,开始收购拥有先进技术的德国破产企业.鉴于德国破产程序有相应的特殊性,在此介绍一下德国破产法下的相关情况,便于有兴趣进行并购的中国企业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9.学位论文翟智群我国企业债券融资问题研究2002该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是企业融资概述,主要对企业经营和企业融资、企业融资与证券市场、企业财务与企业融资结构、中国企业融资方式和特点做了一个概括性的分析与介绍.第二部分是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章详细分析了中国企业债券融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经过十多年曲折的发展,中国企业债券融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逐渐扩大,管理不断完善,为中国企业自身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一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第六章研究了美国、日本和德国企业的融资特点;重点介绍了美国和日本企业债券融资的发展;提出中国应从市场背景、融资方式、金融体系机制及企业偿债机制等方面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第七章针对第三章中国企业债券融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中国企业债券融资的对策与思路及市场创新,即要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企业债券融资的发行制度、创建活跃的流通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等方面促进企业债券融资市场的发展.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谈论了作者的一点看法.这部分再次呼应了开篇主题,指出: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住良好的市场契机发展企业债券融资,但不能盲目发展,一味地照搬照抄,必须在市场机制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并结合国情,走出一条适合中国企业、面向众多投资者的企业债券市场.10.期刊论文龙先东开放视野中企业文化建设的语境分析-金融经济(理论版)2007,(5)企业文化是一种话语,如同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一样.不知道是因为积淀太深还是我们对文化的过分热情,常常容易给企业赋予太多的文化色彩而忽视企业文化的内在结构.中国企业在有关企业文化的几次讨论热潮中都相当积极地参与.80年代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术语进入人们的视野.日本和德国企业因所取得惊人的成就而获得深入的研究,并且在比较的意义上区分出日本企业文化、德国企业文化与美国企业文化等等.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43445933-4ab7-414d-9cf4-9e2d011a744e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3日
本文标题:德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12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