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论汉族民间舞蹈《黄土黄》的艺术风格
分类号:J6单位代码:117密级:一般学号:1172905014016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汉族民间舞蹈《黄土黄》的艺术风格专业:音乐学姓名:罗海敏指导教师:赵宇涛职称:讲师答辩日期:二○○九年六月二日1论汉族民间舞蹈《黄土黄》的艺术风格摘要:汉族民间舞蹈《黄土黄》是著名舞蹈编导张继钢老师的经典名作之一,它荣获1991年第三届“桃李杯”民间舞优秀创作奖,1994年“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奖,在民间得到长久流传,受到热烈欢迎。面对如此优秀的作品,我们不禁要去思考,《黄土黄》为何会有如此强的艺术魅力。本文将要从其主体内容欣赏、思想内涵、艺术价值以及作品的文化背景时代特色、美学意蕴等方面对《黄土黄》的艺术风格展开论述。关键词:黄土黄;艺术风格;美学意蕴OntheHanfolkdanceyellowyellowofartisticstyleAbstract:Danceisamovementtothehumanbodyaslanguageofartforms,ithasotherartformscannotbereplacedbysocialfunction.ItYong-songinadequate,Idonotknowthedanceofhand,footofthedance.Coveredintheheartofthemusic,thesenseofmoving,sinceIdonotknowofhand-foot-Yun,alsoalldueHuan.Whenpeoplemeetuntiltheemotion,languageandOthermethodscanenjoyventing,lyricaldanceisthebestmoveoftheItaliantable.MakewordsoftheHannationalitydanceof“yellowocher”Zhangistheteacheroftheclassicsforone!Keywords:Yellowloess;artisticstyle;AestheticMeaning作为黄土地的儿女,对黄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手捧一把黄土,体味着浓浓的黄土情味,感慨着世事的神奇造化,贫瘠的土地孕育了丰硕的人生。艰难的磨练造就了艺术的成熟。张继钢老师的名作《黄土黄》所散发的经典魅力,依然萦绕在人们心间。一、《黄土黄》主体内容欣赏这个舞蹈是民间舞创作作品的优秀典范。编导的创意来自对黄土文化深切的情感之中,是作者“有一把黄土就饿不死人”的“黄土情结”集中表现。作品从展示群体力量的角度赞颂了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通过人民对土地的热爱而产生并凝聚的。作者正是利用舞蹈所长,充分表达了人民对土地那沁入骨血的深沉情感,从而达到对民族生生不息、奋起向上的精神之颂扬!(一)《黄土黄》的舞台艺术效果舞台上,深暗的光照着一个缚着胸鼓、坐在地上的男子,音乐透出阵阵苍凉之感。骤然间,灯光亮起,随一声苍劲有力的呐喊,满台舞者瞬间单跪俯身又立起后仰,立刻2营造出夺人气势。女子退去,男子们以略感艰难却又坚定的力量,一步步在两脚远远分立的低重心舞姿上慢慢向前推进。他们不断击鼓,扬起手臂,双脚齐踏,进发出昂扬的心志和乐观的精神。女子在半脚尖碎碎的步子上肩靠肩移出,动作柔中带俏,与男子竖排间隔,刚柔对比,展现了生命的和谐完美。一个独舞的男子刚劲潇洒的碎晃着头,走在人群中间,所有人都为他自我陶醉的舞动吸引,渐渐围拢,他猛然在圆中心高高举起手臂,气氛顿时肃然。男子们不停击鼓,高抛鼓棰,又连续腾跳,力量在最高点爆发,女子们也从两侧加入,舞台上跳动的肢体与沸腾的心绪浑然一体。演员一出场,身上所缚的胸鼓和服饰就散发出了浓浓的黄土气息。看似要表现一种喜庆的气氛,然而编导并未停留在这种浅层次的情绪宣泄上,而是利用民间舞的形式,对土地对生命的本质进行阐释,使作品具有了创作者深层人文思考的内涵,这是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二)《黄土黄》的动作素材及表现手法《黄土黄》是编导以晋南花鼓为主要动作素材,利用男子舞段、女子舞段和男女群舞间隔出现的手法,结构整个作品。上肢动作以击鼓后顺势走弧划圆连接,或上或横,多变流畅。男子下肢的主题动作为弓马步,但扩大了脚之间的距离,强化了内在的,顶天立地感觉。为了丰富女子动作,加入了肩、臂划八字的动态,突出了动作和身体的曲线。在作品第一段中,男舞者与女舞者在动作风格上有鲜明对比,男舞者步伐稳健,脚下强调下沉的力量,击鼓抛棰充满爆发力;而女舞者则力度柔和,曲线动态强化了女性动作特点。这一刚一柔,一阴一阳的对比,通过男女的情感交流,蕴涵了丰富的意味――这是对生命的赞颂,对生活的执着,它永不会因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低靡、消沉。第二段,女舞者下场,男舞者的典型体态开始出现。他们双腿呈马步,踏入大地,上身挺立,无论半蹲、直立或跃入空中,都是一个“人”字形的体态,它突出了一种坚韧扎实、奋争不屈却略带悲壮感的生命情态,这正是黄土高原上那一族群的生命写照。其中一个无音乐的舞段中,全体男舞者含胸击鼓,后快速上抛下落手臂两次,伴随躯干的大幅度俯仰,这一大开大合的动律不断重复,击鼓的力度由弱渐强,脚下由深蹲到直立到腾空,在十几次的重复中,一股能量渐渐汇聚起来,不断增强,累积出震撼人心的张力,并最终随声声呐喊得到释放。第三段是最为动情的一段,主题动作在这一段继续发展又不断重复,将之前释放的激情继续延伸。舞者们左右跨步,挥臂划弧,腾空后呈马步落地。他们在绘有纵横沟壑、无垠黄土的巨大天幕前沸腾着,肢体与心绪的翻涌充满舞台整个空间,起伏回响,似乎要贯彻天地,对情绪的推演达到极致。这种强化性的“动机复现”的手法构成了整个作品的形态,产生了强大的动力,既推动观众的情感不断深入,又推动着作品向着编导的创作意图行进。直至结尾处,出现了点睛之笔一大群腾跃的舞者中,出现了一个俯身跪地的男子,他不断以颤抖的双手捧起黄土向天抛洒,眼睛里含着泪水,3似热爱、似眷恋,又似哭泣、似呐喊,音乐中那呼啸的风声从耳边响过,生命的酸甜苦辣、爱恨交织……用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此刻诠释得淋漓尽致,作品的内容更加深化、丰满。在那双颤抖的手中,在那历经苦难的心里,黄土不是一种物质存在,它是民族的“根”,是心理依存之地,是血是肉更是骨,在肢体的动态表象包裹之下的是“黄土血脉”的精神内核。该作品音乐与舞蹈的结构高度吻合,女子舞段出现时,音乐柔和,男子舞段出现时,音乐充满力量,男女群舞时,音乐洋溢着激情。这样与音乐在情绪上同步进行的形式,使舞蹈段落的衔接富有逻辑性,对比鲜明,呈现出清晰的层次。作品的风格正像黄土高原一样,坦荡从容,朴实无华。没有任何技术炫耀,尊重民间舞的原有风格。编导以动作的语义表珊隋感,语言精确简练,动作主题反复再现,层层渲染,渐渐强化,队形与背景的层次变化都围绕这一目的来进行,因此作品呈现出整体的向心力,并由这种向心力产生穿透力,穿透了时空的限制,穿过了黄河族群的生息脉络,一直到达民族精神的核心,到达每个观众正在感悟的心灵中。舞蹈艺术在这时显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振荡着观众的情感,悦神明志。二、《黄土黄》创作艺术手法中的风格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从黄土地上走出的张继钢,始终“固守”他的“黄土情结”。他自认是“农民的儿子”,对故乡的爱已融入血液、彻入骨髓。他笃信“有一把黄土就饿不死人”这一朴素而深刻的农耕文明精神,“这把黄土”使他了解了中国农民和华夏文化的本质气韵,也使他更深层次地感悟了它的潜能与创作性。黄土,能够塑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哺育一个民族的脊梁,同样有能力“再造”新的辉煌。张继钢已将自己的认识层面放在了索取民族走向的文化焦点上,他的艺术实践就是其观念的最好注脚。他把黄土、黄河视为“母亲”,长大成人的“他”,“母亲”仍是他心中最大的寄托与依恋,他从“母亲”那里汲取的滋养无穷无尽,令他受益终身。“礼赞”,正是他遣解“怀乡思绪”的惟一情感方式,也是他对“母亲”的最好报答。该舞蹈从表演中特定的舞蹈动作,形象和节奏变化体现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一种民间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它的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热闹非凡,这种舞蹈除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更是体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精神风貌,并且更能反映人们审美情趣变化和黄土高原地方文化气息经久不衰的熏陶和感染力,它以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和豪迈,沉健的艺术风格著称。(一)《黄土黄》体态的基本特征4舞蹈《黄土黄》可以概括为“稳、沉、撑”三个字,这是因为原先民间表演这种舞时,左手要持手鼓,鼓的重力,绸缎的旋力,决定了它的体态,动律不可能是跨越或跳跃的,而是给人一种负重感,因此这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上身重与倾斜的体态和“稳、沉、撑”的动律特点,“稳”即稳当,给人一种坚韧的感觉,“沉”即往下沉,给人以负重感,“撑”即动作向外撑开,给人一种很强的张力,如果晃鼓时突出了身体重心倾斜的晃动和向下向里的力量,从而展示了一种即稳又沉,撑开的威武挺拔的气势,如;编导张继钢老师的另一个作品《俺从黄河来》就采用了着这种体态动律特点,展现出黄河子孙奋进搏击,坚忍不拔的精神。(二)《黄土黄》律动的基本特征此舞蹈幅度极大,给人以占满空间的直感充分发挥男性人体最大的可塑性,上身主要动律都是在晃动和拧身,而步伐又不完全随上身,而是靠腰部的控制能力来协调上下身动作,以腰部带动最大限度地占领人体四面八方各个空间,形成上下左右,横竖顿圆的扩张形态,表现出人体生命力的张力给人一种无限丰富的圆满和强有力的感觉,舞蹈黄土黄在动作上没有过分的炫耀自己的技巧,而是重在厚度感。表现出稳重、健壮、大方、开朗、淳朴豪爽之风。(三)《黄土黄》的节奏特点舞蹈在双膝与落脚的节奏是非常讲究的,它在舞动时双膝一般先弯后直,发力是在蹬直的时候,重拍都在膝盖蹬直及落脚的时候,在平均节奏中上下起伏,上下屈伸,欲动先屈。这样脚下节奏才能与上身的节奏和谐统一,要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扭动自如,做到力度幅度上的和谐。随着表演节奏的起伏,情绪的发展,才能充分的体现了陕北人民的朴实与憨厚。舞蹈节奏特点在于体态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对比强烈静动分明,《黄土黄》中女子动作柔中带俏,与男子竖排间隔,刚柔对比,展现出生命的和谐完美。总之,欣赏舞蹈《黄土黄》的动态、动势和表演形式上会给人以憨直、洒脱和刚劲的美感,这正是吃苦耐劳、质朴善良的陕北人民特有的性格特征的反映。三、《黄土黄》所体现的艺术价值《黄土黄》是作者生命激情的“总爆发”。这种激情来自作者全部的人生经历,来自他对历史、民族和生命体的思考。对要表现的一切,张继钢有着充满激情的爱,而这种激情又是相当真诚、绝不加修饰的。这种爱,只容得坦坦荡荡、质朴无华;这份情,只允诺率真自然、无羁潇洒。在这里,表现技巧似乎已降到“从属”地位,因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足以冲破任何理喻的“蕃蓠”,在不经意间生长出表现的手段,而这手段(乃至观念)又是独属于“这一个”编导,他人可以复制,但无法复制成功。作品中的人们常以生活姿态出现,“然后陡然爆出该爆出的光彩”,散发出难以遏制的激越和人性辉光。《黄5土黄》中那俯身跪地的汉子,颤抖的双手扬起漫天黄沙,劈头盖脸地“冲刷”着躯体和心灵。这时的“黄土”,已升腾为民族精神依存的“根”一种“母亲”的象征,一种“家园”的符号,一个文明的形象载体。它把“黄土文化”的魅力推演到了极致,使一种表层的动态意象具备了深邃的人文内核。《黄土黄》所以感人,就因为有这样的主旨。(一)《黄土黄》中所体现的美学意蕴当漫天的黄沙,满眼的沟壑,被繁华的现代文明遗忘在荒凉的西部时,黄土地的儿女们却还在继续着他们不屈的斗争。他们用旺盛的生命和火一样的热情,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谱写出了最壮丽的赞歌。他们把黄土沟壑的狰狞变成了钢铁般的筋骨,他们把黄沙恶水化作奋进搏击的勇气与力量,他们把干裂枯寂的黄土装进了心理,溶解成高亢激越的生命
本文标题:论汉族民间舞蹈《黄土黄》的艺术风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0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