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考点知识归纳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归纳1、《文言文两则》《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讲述奕秋教两个人学下棋,(一个学得好,一个学得差)的事,说明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讲了两个孩子的观点和理由,孔子面对这个问题也无法作出科学的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故事也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课后第3题: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答: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答: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③孰为汝多知乎?答: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2、《匆匆》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课后第2题:“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答:作者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日记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3、《桃花心木》这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课后第2题:①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答:“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生活中的“不确定”,比如生病、父母下岗、遇到自然灾难等。②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答:因为种树人不定期、不定量地给树浇水,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所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4、《顶碗少年》这篇课文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详细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说明了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精神的赞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5、《手指》这篇课文详细描述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说明五根手指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强弱、美丑之分),从而阐明“(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人生哲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的《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手指》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学习这组课文,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运用。字:1.本单元要求认读并会写的字词有:挪蒸秧萎番锻雅勃挪移蒸融游丝枯萎插秧基业幸而一番考验锻炼转化优雅赤裸裸专心致志无缘无故语重心长狂风暴雨勃勃生机2.本单元要求认读的字词有:哲理英俊惊羡幅度慌乱艰难喧哗附和冒险消受机敏薄弱附庸刹那间堂皇名义座无虚席意想不到惊心动魄养尊处优3.要求弄懂并能运用的词有:确乎涔涔潸潸徘徊游丝莫名其妙从从容容语重心长句:理解句子的意思: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③孰为汝多知乎?④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⑤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⑥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段、篇:1.背诵《文言文两则》《匆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桃花心木》《顶碗少年》。2.能根据《文言文两则》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抓住《匆匆》中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日子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两部分不仅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无奈与遗憾,更要让学生能仿写片段,培养学生的语感,感悟时间的宝贵。4.抓住《桃花心木》中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设计适当的练笔,让学生学习这种常用的表达方式。5.弄清《顶碗少年》的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6.概括课文《手指》的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成语故事:通过学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其寓意。日积月累:积累人生格言警句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求学生不仅会背,会默写,更要明白其寓意,能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运用。交流平台:1、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形成自己的见解的方法2、交流如何获得见解;本组课文表达的特点;学习运用表达感受的方法。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话题是“难忘的‘第一次’”。让学生讲讲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养小动物,第一次去野营,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获奖,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外地旅游……习作:本次习作,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习作。第一个内容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第二是选择你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写;第三是看漫画《假文盲》,写感想,题目自己定。6、《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龙须沟》等。被称为“人民艺术家”。《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及“人物活动”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7、《藏戏》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采用了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8、《各具特色的民居》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文章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9、《和田的维吾尔》生动形象、感情充沛地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以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表达了作者对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性格的赞美和歌颂。第二单元知识点本单元表现了民族特色的内容丰富多样,要在重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训练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准确用词,分析领会文章不同的表达方法,感悟有深刻内涵的词句,从而吸取民俗文化的营养和精华。要锻炼学生快速阅读并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感悟、表达的语文综合素养。本单元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北京的春天》、《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一、汉语拼音(略)二、字词1、能准确认读和规范书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词。旬、熬、蒜、醋、饺、翡、拌、榛、粟、筝、鞭、麦、寺、逛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榛子、爆竹、风筝、预备、彩排、鞭炮、截然、寺院、彩绘、逛庙会、麦芽糖、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2、能准确认读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粥、掺、黏、宵、贩、驴、娴、浒、僵、巫、獠、徕、哉、葩、僻、糯、夯、卦、贮、蔑、茅、嘶、吭、渺、馕、邃、妩、豁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布施、鼻祖、柔顺、压抑、敦厚、夸张、描述、演绎、布局、和睦、酷热、激昂、抽象、韵味、哄堂大笑、能歌善舞、别无所求、蜂拥而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3、多音字。(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转()()铺()()佳()()()()()()()()种()()相()()奇()()()()()()()()盛()()划()()待()()()()()()()()参()()佛()()奔()()()()()()()()藏()()哄()()都()()()()()()()()载()()()()(2)选正确的读音。gènggēng除旧更()新更()上一层楼三更()半夜更()加héhèhuóhuò和()风细雨和()面和()稀泥随声附和()(3)能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万相更新()欢心鼓舞()万不得己()阴谋鬼计()张灯接彩()随心所预()随风漂扬()(4)能补充填空,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和()相处——万象()新——美不()收——能歌()舞——随心所()——安然无()——()()不同——三、句子1、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及不同的表达方法。(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3)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2、能根据课文内容填关联词。(1)小孩子最爱过年,()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玩意儿,()还可以放鞭炮。(2)春节()很快乐,()一眨眼功夫就过去了。(3)小孩子们()不跑到街上去淘气,()能高高兴兴地玩耍。(4)北京()是城市,()它也跟着农村一起过年,()过得分外热闹。四、段篇1、能有感情地朗读《北京的春节》,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2、能默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田的维吾尔》一文,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4、给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以扩展知识面。5、能把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俗、交流平台、日集月累和趣味语文有机整合起来,指导学生根据四篇不同课文收集相关资料,并指导学生上课认真做好笔记或制作卡片,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列出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及例子,为“交流平台”中的单元小结做好准备。6、能把课文中学习的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五、日积月累能朗读背诵、理解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十五日夜桂子》,拓展课文内容,让学生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产生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六、趣味语文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神奇和妙用,能完成老师设计的注标点的句、段练习。七、回顾拓展能交流阅读课外书籍和收集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还有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八、口语交际、习作能把各种方式了解到的不同地区、
本文标题: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考点知识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36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