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ppt文档)
BEAConfidential.|1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一、机体的病毒感染1、机体感染的类型根据感染症状的明显程度分为: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根据病毒在机体内存在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感染根据感染过程,症状和病理发生的部位分为:局部感染和系统感染2、病毒感染机体所需条件病毒本身:病毒的致病力和毒力直接影响病毒感染。致病性是病毒引起感染的潜在能力。毒力是病毒致病性的强弱。另外还与病毒的数量有关。机体的防御能力:环境条件:如生态环境、气候、温度等。二、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感染的致细胞病变效应主要是因病毒基因产生的毒性作用或病毒复制必需步骤的次级效应。病毒感染引起细胞死亡也有两种方式:即坏死和凋亡。1、病毒感染对宿主大分子合成的影响抑制宿主细胞转录:A、与宿主细胞争夺三磷酸核糖核苷;B、使宿主细胞转向病毒基因的转录。抑制宿主细胞的翻译:A、降解宿主的mRNA。B、与宿主细胞争夺核糖体或其mRNA比细胞的更具亲和力。C、改变宿主翻译的特异性。2、病毒对细胞结构的影响:A、对宿主细胞膜的影响:毒粒表面具融合活性的糖蛋白可从细胞外部或内部造成相邻细胞间发生融合,形成多核细胞或合胞体。B、对细胞骨架的影响:许多病毒的感染会导致细胞骨架纤维的瓦解。主要是通过引起肌动蛋白的微丝减少、微管解聚等途径。3、形成包涵体:病毒复制复合物、转录复合物、复制和装配中间体、核壳和毒粒常累积在宿主细胞的特定区域,而形成包涵体。4、引起细胞凋亡:病毒感染后通过关闭或干扰宿主细胞正常合成代谢诱发细胞凋亡,或由病毒编码的蛋白因子直接作用于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因子及蛋白水解酶而诱发细胞凋亡。BEAConfidential.|6三、常见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435678PB2PB1RNPRNAM2M1神经氨酸酶(NA)血凝素(HA)分节段的(-)SSRNAPARNA多聚酶核糖核蛋白(RNP)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virus)分型与变异根据RNP和M蛋白(基质蛋白)的不同,可分为甲(A),乙(B),丙(C)型。根据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分为若干亚型(H1~H13,N1~N9)。RNA分节段,因而:流感病毒的基因重组频率高,易发生突变HA,NA易变异,而引起大流行。1997年,香港地区禽类流感病毒(H5N1)传染给人,引起全球恐慌。抗原漂移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抗原转换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致病性与免疫致病性: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粘膜上皮炎症同型有1-2年免疫力免疫物质为sIgA及中和抗体(IgG、IgM)免疫性:流感病毒的其他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病变。抵抗力不耐热,56度30分钟被灭活,但0-4度可存活数周,对干燥、乙醚、甲醛和乳酸等敏感。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英国人johnhuzxam在1743年创造的字,他依据意大利语中用来描述这个疾病起源的片语“uninfuenzadifreddo”,即“寒冷的影响”。它主要发生在深秋、冬天和早春季节。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群受到感染。常见症状发热畏寒肌肉酸痛出汗咳嗽鼻塞咽痛头痛厌食乏力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抗原检测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分型鉴定核酸杂交、PCR、序列分析流感的防治药物治疗盐酸金刚烷氨、干扰滴鼻素、板兰根、大青叶接种疫苗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病毒表面抗原疫苗减毒活疫苗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B,C,D,E)Virus乙型肝炎病毒(HBV)—嗜肝DNA病毒科易发展成慢性肝炎,部分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全球HBV携带者超2亿,中国1.2亿。1、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不同形态的3种颗粒)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1970年发现)完整的HBV颗粒,Ф412nm。双股未闭合环状DNA,长的为-DNA,短的为+DNA,为不完全ds-DNA,-DNA编码HbsAg,HbcAg,HbeAg。小球形颗粒Ф22nm,三种颗粒中最常见的存在形式,由HbsAg组成,不含DNA,不具感染性。管形颗粒Ф22nm,长150~700nm,小球形颗粒的聚合体。(2)抗原组成HbsAg1963年Blumberg发现“澳抗”,Pr为226Aa、27000Da,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存在于外衣壳上.HBcAg存在于内衣壳上,不易在血清中查到,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活动期—IgM型,非活动期—IgG)。HBeAg可溶性蛋白,MW大约19000Da,游离于血清中。2、致病性乙肝的主要传染源:乙肝病人和HBV携带者。传播途径:血液,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HBV的传染性很强(接种0.00004ml含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人发生感染)。输血或注射、外科和口腔手术、针剌、使用公用剃刀、牙刷等物品,皮肤微小操作污染含少量病毒的血液,均可成为传染源。易为慢性感染,诱发肝硬化,肝癌。BEAConfidential.|22HBV的培养HBV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南非学者从一个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组织建立的细胞系(PLC/PRF/5)中找到HBsAg的复制,能产生HBsAg,其抗原性与免疫性均与血液中的HBsAg相同。目前,此细胞系已用于体外研究病毒基因组表达的有用模型。黑猩猩是HBV的易感动物,可用于研究HBV的发病机理,检测自动免疫、被动免疫的效果以及HBV疫苗的安全性。但黑猩猩的来源短缺,难以广泛应用。3、检查与防治(“两对半”)防治:血液、性接触等,母婴大三阳小三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人(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系引起细胞病变的灵长类逆转录病毒之一,属逆转录病毒科。•1983年首先从1例淋巴腺病综合征患者分离到,1984年美国Gallo等从艾滋病人分离到逆转录病毒,后来证明这二种病毒是一样的。•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统一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ificiencyVirus,HIV)。(1)形态与结构球形,直径100~120nm,内含病毒RNA和酶,外层囊膜嵌有gp120和gp41,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囊膜内面为P17蛋白构成的衣壳,其内有核心蛋白(P24)包裹RNA。酶包括: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1、生物学性状HIV的复制过程(2)培养特性将病人自身外周或骨髓中淋巴细胞经PHA刺激48~72小时作体外培养,1~2周后,病毒增殖可释放至细胞外,并使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最后破溃死亡。HIV动物感染范围窄,仅黑猩猩和长臂猿,一般多用黑猩猩做实验。用感染HIV细胞或无细胞的HIV滤液感染黑猩猩,或将感染HIV黑猩猩血液输给正常黑猩猩都感染成功,但无论黑猩猩或长臂猿感染后都不发生疾病。(3)抵抗力对热敏感:56℃30min灭活,但室温保存7天仍保持活性。对消毒剂和去污剂敏感: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35%异丙醇、50%乙醚、0.3%H2O2、0.5%来苏尔处理5′能灭活病毒。2、传染源:HIV感染者3.HIV可能致病机制HIV侵入人体HIV附着于B细胞表面通过血液传遍全身接近于T细胞时跳上T细胞攻击杀伤T4细胞机体丧失防御能力全身机会性感染与肿瘤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的三个发展时期1)急性感染期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症状似感冒,能很快自愈。这个时期可以检测到艾滋病病毒抗原,但是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抗体。2)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自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年,长至可达15年以上,平均5-7年。3)艾滋病发病期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便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症状,成为艾滋病人。成为艾滋病人后,一般会在半年至两年内死亡。临床症状爱滋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严重缺损,常合并严重的机会感染,常见的有细胞(鸟分枝杆菌)、原虫(卡氏肺囊虫、弓形体)、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最后导致无法控制而死亡,另一些病例可发生Kaposis肉瘤或恶性淋巴瘤或引起间质肺炎和亚急性脑炎。免疫性HIV感染后可刺激机体生产抗体(针对Gp120,Gp41和核心蛋白P24)。但抗体不能与单核巨噬细胞内存留的病毒接触,且HIV囊膜蛋白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原有抗体失去作用。在潜伏感染阶段,HIV前病毒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不被免疫系统识别,逃避免疫清除。这些都与HIV引起持续感染有关。微生物学诊断(一)抗体检测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IFA)。(二)抗原检测(三)核酸检测用PCR法检测HIV基因,具有快速、高效、敏感和特异等优点,目前该法已被应用于HIV感染早期诊断及艾滋病的研究中。AIDS的发展1上上世纪30年代AIDS最早出现(从猿身上感染HIV)1981年6月5日美国首先在男同性恋者中发现AIDS患者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为其命名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首先从一位患慢性淋巴结肿大的青年男性同性恋患者身上分离到新病毒,即HIV,证实其为引起AIDS的病原体1985年6月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一位来华旅游的美籍阿根廷男子在西安发病,五天后死亡1986年7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该病毒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缩写HIVAIDS的发展21989年云南在吸毒人群中发现146例HIV感染者,标志中国AIDS流行1992年5月江苏省发现首例HIV感染者(苏州某大学一名已离校的女生),1998年江苏省AIDS传播进入增长期(倍增趋势)目前截至2007年底,全球目前有33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人。估计我国现存的70万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超过半数是经性传播感染的.2008年3月26日,亚洲艾滋病委员会发表报告,目前亚洲有近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每年死于艾滋病的有44万人,而按照目前艾滋病在亚洲的扩散速度,到2020年将新增感染病毒者800万人,每年死亡人数达到50万。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全球第四杀手、非洲头号杀手防治原则•防治措施包括:(一)宣传普及防治知识。(二)建立HIV感染和艾滋病的监测系统,掌握流行动态。对高危人群实行监测,严格管理艾滋病人及HIV感染者(三)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确保血液制品安全。(四)加强国境检疫,防止本病传入。为什么说艾滋病是能够预防的?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疫苗研究——尚无理想疫苗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病因疗法。总的治疗原则为抗感染、抗肿瘤、杀灭或抑HIV病毒、增强机体免疫机能等。思考题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本文标题:病毒与人类的关系(ppt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02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