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报告 > 农业发展的本质是产业链
1.农业行业概述1.1.行业分类一般农业行业分为大农业与小农业之分,大农业即包括农林牧渔业,属于三大产业之-的第一产业;小农业为种植业。本文所述之农业即为大农业,具体分类借鉴申银万国研究所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综合等子行业。农业各子行业之间是紧密相联的,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为农产品加工业、饲料行业提供种植产品(如玉米、大豆、小麦),而饲料为渔业提供养殖原料。饲料业、农产品加工业中的禽肉加工是同属于养殖产业链条。1.2.上下游行业关系农业的上游行业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资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下游行业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食品加工、饮料(酒、茶、果汁等)、造纸、纺织、建材等行业。农业为这些行业提供原料。而下游行业,尤其是农产品物流、食品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1.3.农业行业生命周期分析行业的生命周期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增加值增速一直在3%-6%区间徘徊,并长期落后于GDP增速,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从理论上来说,我国农业处于成熟稳定期。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用各种指标所衡量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在不断下降,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由于农业人口仍然是中国人口的主体,中国依然是农业大国,农业仍然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各种贡献依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4.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农业作为解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尽管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量中的比重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在下降。应当明确,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农业的产业功能决定的。农业的最大功能是解决人们的吃饭等基本生活问题,这是任何其它产业都无法替代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进而导致对农业的多种需求越来越高,从而要求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1.4.2.农业占GDP比重下降趋势难改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58%,同比去年下降了0.73个百分点。从近30年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走势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过程中,在从改革开放初期曾略有上升,1978年第一产业占比为27.94%,到1983年达到最高点32.88%,主要原因是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第一产业的产值迅速增长,在GDP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经济建设的重点缓慢向工业部门倾斜,国家对工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开始持续下降,随着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产值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进一步下降,并且基本保持每10年下降10个百分点的速度。1.4.3.农业从业人员持续下降200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065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9.6%;第二产业21109万人,占27.2%;第三产业25717万人,占33.2%。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14041万人。农业从业人数稳步下降,但从业人数占比仍居三大产业之首,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做出突出贡献。1.5.农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我国农业第一要务是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主要为老百姓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等,产品类型属于生活必需品。从农业增加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来看,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小,在1978年-1990年这一区间,农业增加值与GDP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1611,说明存在较小的正相关关系;但在1990年-2008年这一区间,农业增加值与GDP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仅为-0.0433,可见农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农业并不会随经济周期的起落而相应变动,多年来农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增幅一直徘徊在3%-6%之间。2.农业行业特征2.1.自然垄断性农业特殊的生产资料决定了其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五谷丰登,始于土地,没有土地为依托,农业及其内部各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农业特殊的产出决定了其具有垄断的条件。农业是一切生产和人类生存的起点和先决条件,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是人类和其他产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因素。无论科技如何进步,非农产业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农业为其提供必需的农产品满足其基本消费。2.2.与生俱来的基础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农业的产业功能决定的。(1)农业的最大功能是解决人们的吃饭等基本生活问题,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品,这是任何其它产业都无法替代的。(2)农业为其他产业如食品饮料、造纸、木材加工、纺织行业提供原材料,是这些相关产业链条的第一环。(3)农业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种植业、林业生产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净化空气,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2.3.周期性农业产品具有周期性特征。无论是农作物耕种、畜牧养殖还是水产品养殖和捕捞,都有一定的生产周期,其产品不能在短期内收获,例农作物有一年一熟制、一年两熟制、两年三熟制等;林木产品生产周期较长,最快的人造经济适用林也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才可以砍伐;而畜牧产品如生猪养殖周期为5个月左右;水产品养殖如海胆养殖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黄鱼生长周期一般经过二年左右;渔业捕捞有休渔期。2.4.弱质性首先,农业最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自然界不仅为农业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而且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经营结果的利与失,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若有“天灾”,则农业歉收。即使是科技发达的美国、日本,一旦出现人为力量难以抵御的自然破坏力,一样会出现农业歉收的状况。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南涝北旱、台风、地震以及沙尘暴等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例2008年,我国受灾面积为3999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5%,成灾面积为2228万公顷,占受灾面积的55%。其次动物流行性疾病也会对禽畜业产生极大影响。这种影响是往往是突出性的或是局部性的。随着疾病得到控制,这种影响会慢慢消失。2004年初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疫区活鸡、鸭、鹅等畜产品全被宰杀,人们对家禽产品消费锐减,出口受阻。2005年,全国先后有13个省份共发生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病16.31万只,死亡15.46万只,扑杀2257.1万只。其中,青海省发生一起候鸟疫情。内地共发生9起亚洲I型口蹄疫疫情,发病牛612头,扑杀4232头。给养殖户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2.5.农产品供求弹性分析2.5.1.供给弹性2.5.1.1.农产品长期供给富有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但从较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农产品品长期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农民往往根据当年的农产品价格来决定下一年度的种植面积,从而引起农产品产量的周期性波动,由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农产品价格变动主要取决于供给产量的变动,供求的不平衡又导致价格也呈现周期性波动。2.5.1.2.农产品短期供给弹性较小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农产品产量对价格的变动反应不敏感,产量难以增加或减少,所以说农产品的短期供给某种程度上具有刚性,短期供给价格弹性较小是农业生产不同于其它产业的一大特点。一旦供求关系失衡,调整需要一个较长周期。2.5.2.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经济学理论上来讲,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表现为随着价格的上涨,需求量下降幅度较小。而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表现为随价格的上涨,需求量下降幅度较大。农产品大多属于生活必需品和低档消费品。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且基本为负值或接近于零。我国粮食、蔬菜人均需求量连年下降,肉、蛋、水产品人均消费基本稳定。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粮食、蔬菜、鲜蛋、肉类需求价格弹性较稳定,水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波动较大。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禽蛋、蔬菜的需求价格弹性较稳定,而肉类、水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波动较大。2.5.3.需求收入弹性较小理论上来讲,一般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正,体现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量也随之提高。但人们随收入不断增长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缓慢甚至下降,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较小。粮食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多情况下为负值,粮食需求收入弹性在-0.5-0之间徘徊。肉、蛋、奶、食用油等农产品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波动较大。3.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3.1.人口因素3.1.1.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3亿人,世界总人口为67.7亿人,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9.6%。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农业面临的第一要务。面对粮食安全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实施新粮食政策,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除继续坚持并加强原有的政策外,重点在于增加投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粮食政策;2006年、2007年又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通过这近几年“三农”政策的正确引导,我国粮食供给已经连续6年增产,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为43070万吨,2008年粮食产量增至52871万吨,增幅达22.7%。人均粮食占有量由334公斤/人增至399公斤/人,增幅为19.4%。尽管近年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粮食安全这根弦丝毫不能放松。一方面我国的土地流失比较严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一方面人们虽然对粮食数量直接需求相对稳定,但人们对肉类、蛋、奶等需求不断增加,进而间接导致对原粮需求大幅增加。具体品种上对外依存度较高,如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达70%,棉花、白糖进口量占国内消费比重越来越大,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供求非常紧张导致今年价格大幅飙升。长期来看,我们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问题将一直是农业面临的重要课题。3.1.2.农业解决了农村大多数人口就业我国人口众多,其中农村人口7.1亿,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这就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业为解决这么多的就业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截止2008年末,我国就业人口总数为7.75亿,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产业)就业人数为3.06亿,占就业总人数的39.6%,占农村总人口的43%,居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及比重之首。3.1.3.从业人数下降的趋势难以改变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史来看,农业从业人数下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粮食生产中劳动力使用的密集程度下降,大量农业人口从农业领域解放出来,逐渐转移至工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1978年我国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为70%,2008年比重已下降至39.6%,降幅达43%;服务业比重从1978年的12.2%上升至2008年的33.2%,上涨了2.7倍。3.2.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与农业相关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3.2.1.土地资源耕地资源耕地资源是不可代替的农业生产资料,据统计,2008年末我国耕地面积为18.25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12.7%左右,而人均可耕地面积仅为1.4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相当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8。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集体和个人每年要占用900万亩左右公顷的土地(主要是耕地)。另外,由于乱砍森林、草原过牧、盲目开垦等原因,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而由于投入不足,土壤肥力下降又影响了耕地质量。我国耕地资源面临问题非常严重。林木资源据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
本文标题:农业发展的本质是产业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95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