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运动生理训练名词解释、简答
1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在人体正常的生理基础上,通过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研究人体生理机能的反应与适应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2.刺激:各种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条件变化。3.*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能力4.*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及调节过程。5.*反馈:在人体整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往往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时,其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形成一种调节回路,这种调节方式就叫做反馈。6.新陈代谢:生物体在不断的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7.*能量连续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途径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的一个连续统一体,称为---8.*氧热价:通常把不同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过程中,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9.食物的热价:1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时所产生的热量。10.*呼吸商:生理学把机体在同一时间内呼出的CO2量与摄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11.*基础代谢率: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的能量代谢。12.基础代谢:指人体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13.运动终板:14.*静息电位: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15.*动作电位: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可逆行波动。16.*局部兴奋:在低于阈强度的刺激作用下,不能引起动作电位,造成的只局限在受刺激部位的局部范围的原有静息电位的轻度减少。17.缩短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18.*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又称离心收缩。19.*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形式。20.*绝对力量:一块肌肉在对抗它所能勉强移动的负荷下收缩所产生的最大张力21.*比肌力:肌肉每平方厘米生理横断面所发挥的最大力量。22.爆发力:在涌动技术中,通常把力和速度的乘积称为-----23.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构成: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百分比。24.*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25.运动单位募集:指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运动单位参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26.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可优先造成主要运动肌肉内部某类型肌纤维的肥大的现象。27.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包括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28.肺通气:肺俞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9.*胸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通常情况总是低于大气压,所以一般称胸内负压。3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成人男3500ml女2500ml3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6—8L/min232.最大通气量: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33.肺通气当量: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34.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35.*氧扩散容量:指呼吸膜两侧的氧分压差为0.13kPa(1mmHg)时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36.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称为---37.*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平均75次/min38.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所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55%---65%39.*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钟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5L/min40.*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41.*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称为心力储备或心泵功能储备。42.*需氧量: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250ml/min.43.吸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又称耗氧量。44.*摄氧量: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利用或消耗的氧量。45.*最大吸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46.氧亏:人在进行运动中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的差异。47.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48.*乳酸阈: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49.运动性尿蛋白:健康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50.位觉(前庭觉):身体进行各种(包括正负加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51.本体感觉:肌肉被牵张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伸展时产生的感觉。52.*运动神经元池:支配某一肌肉的一群运动神经元。53.*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张时期伸长时,引起受牵张的肌肉反射性收缩,该反射称为---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站立姿势。54.*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受牵拉肌肉的紧张性收缩。(它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55.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可分为: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运动反射和旋转运动反射四种。56.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57.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58.旋转运动反射: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59.直线运动反射:人体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直线加速或减速活动时,产生肌肉张力重新调配以恢复常态的反射。60.*运动技能: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技能。61.*随意运动:是一种受意志所控制的躯体运动形式,是由大脑皮层直接控制,是在反射性运动基础上形成的,它包含着大量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362.*分化抑制:条件反射的分化的结果是,对强化的刺激产生反应,而对未被强化的近似刺激产生抑制,这种抑制称为-----63.*动力定型:大脑皮质对外界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应的现象。64.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它充当着信息传递者。65.*生理应激: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少见的强烈刺激引起的反应和恢复过程的总称。66.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67.*稳定状态:在进行运动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不大的水平上的这种功能状态。68.*“极点”:进行具有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周期性运动时,在运动进行到某一时程间,锻炼者常常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加剧、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69.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生理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状态称为-----70.运动性疲劳: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运动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71.身体素质:人体个器官系统得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72.肌肉生理横断面: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得的横断面面积。(决定肌肉力量的重要因素)73.*负荷阈:指体育课和训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至高限的范围。74.基础心率:清晨起床前,清醒,空腹,静卧时的心率。75.氧脉搏:指组织的每搏出量中摄取的氧量,即吸氧量与心率之比。76.*运动处方:是根据参加健身活动者的体质和健康情况已处方的形式确定运动的种类、时间、强度、频率与注意事项,它是体育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77.*敏感期:在身体素质发育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某项素质发育速度特别快,称这段时间为该项身体素质的快速增长期或敏感期。78.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儿童少年各项身体素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现象。79.*月经周期:女性从青春期至生殖机能停止时止,其卵巢和附属生殖器在结构和机能上出现的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殖周期,又称月经周期。80.*主动转运:指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由膜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81.*生理负荷量: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量或范围。82.*活动性休息:指体育课或训练课的结束部分,为消除机体疲劳,所做的轻微放松练习或更换运动练习。83.*突触的可塑性:84.*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兴奋触发肌肉收缩的过程。85.*非特异性投射系统:P23886.*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对氧的需要的这种状态称为-----(主要特点是出现氧亏)。87.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小强度和中等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需氧量和吸氧量保持动态平衡的这种状态。4第二部分简答题1.简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调节机制。(1)稳态:在通常状态下,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意义:内环境是体内多数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保持稳态,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3)机制:稳态是一个复杂的、由机体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它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组织器官的自身调节等,一方面体内代谢过程使相对稳定遭受破坏,另一方面又通过上述调节使平衡得到恢复。剧烈运动导致的稳态变化,除通过体内调节机制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适应机制有目的地实现。2.人体功能活动的三种调节方式及其特点?(1)神经调节特点:迅速、短暂、局限。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机制。基本方式:反射。(2)体液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激素—血液循环—神经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特点:自身调节幅度较小,也不十分灵敏。3.三种能源系统为什么能够满足不同强度的运动需要?这是由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所决定的(1)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特点:供能时间7.5S左右。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等物质。磷酸原系统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数秒内要发挥最大能量输出,只能依靠磷酸原系统。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运动项目。(2)乳酸能系统(糖酵解系统)特点:功能时间1min以内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氧气,产生致疲劳物质乳酸。乳酸能系统保证磷酸原系统最大供能后仍能维持数十秒快速供能,以应付机体短时间内的快速需要。该系统是1分钟以内要求高功率输出运动的物质基础。(3)有氧氧化系统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该系统是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4.试述能量统一体理论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运用?/(1)运动生理学把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途径之间,以及能量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的一个连续统一体称为能量连续统一体。在一项运动中,三种能量系统供能百分比和活动时间及其输出功率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时间越短,功率输出越大,能量需要也越多。能量统一体的一端时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如100M),主要由磷酸原系统供能使ATP再合成;另一端是运动时间长、强度小的运动(如马拉松跑),几乎全部由有氧系统供能时ATP再合成;中间区域的运动,由有氧系统和无氧系统一不同的比例供能使ATP再合成。(2)能量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①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能量统一体理论提示,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主要的供能系统是不同的,在制定教学和训练计划时,应着重发展在该项目中起主导作用的供能系统。如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应重点发展无氧系统得供能能力。②制定合理的训练
本文标题:运动生理训练名词解释、简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7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