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黑龙江省教育改革与发展暑期研讨班传达提纲
-1-黑龙江省2007年暑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班传达提纲副校长刘德权黑龙江省教育改革与发展暑期研讨班于7月21日至7月23日在伊春市举办。参加此次研讨班的有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衣俊卿,省人大副主任董浩,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省政府副秘书长衣恩普,省教育厅厅长张永洲,副厅长辛宝忠、赵敏,伊春市党政领导,各高等院校党委书记、校长,各高职高专负责人,各市地教育局长,以及省政府科教办、省委组织部有关同志共100余人。研讨的主要内容为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教育强省以及高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讨日程为:教育部韩进司长讲解《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衣部长做了题为“高等学校如何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讲话,董浩主任做了“如何把龙江建成高教强省”的重要发言,哈工程、东农、八一农垦、省农职院、鸡西大学、牡师院等6所高校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会经验交流,并安排分组讨论和总结。另有14所高校提交经验交流材料,其中我校提交两份:《校之灵魂文以化之,校之形象文以铸之》和《积极推进凝聚力工程,努力实现学校和谐发展》。一、关于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前后历经三年,于今年5月18日由国务院以国发〔2007〕14号文件批转执行。这是国务院第一次将教育的部门规划提升到国家级专项规划层次上来,体现了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的决心。韩进司长从规划编制背景和特点、规划纲要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对规划纲要几个重点问题的理解和规划的实施等方面对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解读。规划纲要的鲜明时代背景,一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进入更加注重质量和公平的新阶段。已取得的主要成绩是基本“普九”、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民受教育年限延长、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创新与服务能力增强。-2-这个阶段本科教育面临培养人才和满足群众高等教育需求双重任务,研究生教育的任务仍为培养人才。至此,我国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发展的机遇和遇到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急需对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规划纲要就是针对新阶段教育新的形势和任务制定出来的。二是规划纲要是中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的第一个教育中长期规划。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在此社会背景下,教育必须承担起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农村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匹配人力资源的重任,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规划纲要就是要回答,在全党、全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教育应当做的事,能够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三是规划纲要是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教育中长期规划。教育需要以人为本,对学生成长和成才有利,发挥教师作用,给领导创造认真办学的条件;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持续和谐发展;需要达到教育公平,即教育机会、政策和纵向、横向都要公平。因此,规划纲要对教育战线、教育领域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规划纲要编制过程的科学民主性,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编制期间,中央政治局专门讨论了教育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讨论,温家宝总理四次在中南海举行座谈会,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座谈讨论。陈至立多次听取规划编制汇报,亲自举行会议,对规划纲要进行了逐条讨论。二是充分发扬民主。规划编制前,教育部从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入手,详细研究了当前的教育形势,肯定取得的成绩,找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举措和目标。前期还就若干重大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向社会公开招标,在教育部的网站上设立专题网页,成立了以周济部长为组长的起草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先后多次召开专家鉴定工作会,充分吸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应当说,规划纲要是一个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结果。三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规划制定的领导小组、专家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认真学习总书记、总理的讲话,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文献,学习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3-规划的意见和国家“十一五”规划,对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保障条件进行了反复的测算,对规划纲要提出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反复的论证。整部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对成绩、问题的看法比较准确,提出的措施、意见和建议比较切合实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规划纲要的核心思想和理念。贯彻科学发展观是规划纲要的核心,以人为本、改革、公平是贯穿规划纲要始终的三大理念。①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规划纲要中就是突出强调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提高学生的能力,规范办学行为,维护学生利益,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二是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规划纲要鲜明提出提高师资水平,开展教师教育与培训,改善教师待遇,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②关于改革的理念,在规划纲要文本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职业教育实施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实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推进研究生选拔方式和培养机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③关于公平的理念,温总理指出,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围绕公平,今年教育部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二是加大资助力度,保障贫困生的受教育机会。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上升到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对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保障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发展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以及招生公平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对规划纲要几个重点问题的理解。①关于规划目标。规划纲要设定的主要目标包括:到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高等教育在学规模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现在的8.5年提高到9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现在的10年提高到11年以上,并包括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等质量指标。这些目标的设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教育要优先发展、适-4-度超前;二是从实际出发,引导教育协调健康持续发展;三是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教育不仅要提高国民素质,而且要为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此,要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建成若干所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全面考虑需要与可能。如何正确理解这些目标?一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理解,理解的角度包括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结构体系及其与受教育人口增减变动趋势的关系,教育在城乡、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等;二是必须理解到提高质量和教育公平是整部规划的核心目标和最重要的任务,围绕这两个目标,政府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花费几百亿元资助贫困生,将高校贫困生的支持面由5%提高到20%等。②关于“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规划纲要共提出九项任务,其中素质教育是主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主要任务,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九项任务以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韩进司长重点讲解了其中左右“十一五”教育发展总体布局的三大主要任务。一是普及义务教育。“普九”的目标已经实现,初中毛入学率已达到95%,但这是低水平的,未来的任务更重。主要是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落实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新机制;着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制定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使每所学校的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校长、教师的配备及其待遇大致均衡,缩小义务教育中的城乡、区域差距,重点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二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点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紧缺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各级各类高校规模扩大以后,质量问题就成为第一位的问题。高校扩招以后没有带来质量的下降,相反,还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如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上看待这个问题时的对比方法不科学,扩招前后不能笼统地比,而应该用现在的10%的尖子生与过去的学生比。但目-5-前的高等教育质量确定存在问题,质量问题是永恒主题,各级各类教育也都面临提高质量的任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质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也不能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规划纲要提出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举措。其次,要推进教育质量改革,包括改革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再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让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高质量教育资源。此外,提高质量必须加强办学管理。温总理曾指出,要把学校交给教育专家去管,并戏称“现在的师大不培养教师,教师的主要精力也不在课堂”,指出“不要用考核党政干部的方式考核大学校长,校长与干部不一样,校长的精力必须放在办学上”。③关于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规划纲要在体制上明确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管理责任,其中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政府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提出明确各类学校的法律地位,完善法人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办法改革,鼓励学校开拓创新,办出风格和特色,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并把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上来。④关于加快落实4%。规划纲要中提出:“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非常振奋人心,但不少人心存疑虑。4%是向财政部长期争取的结果,国务院这样决定也有充分的依据,在此之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决定,如教育法规定了“三个增长”,温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对教育经费增长提出了要求。近几年国家财政每年都有很多超收,教育经费逐年增加,达到4%是有可能的。有了这样一个规定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会努力去做,各级教育部门应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关于黑龙江的教育“十一五”规划。《黑龙江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讨论稿)》在研讨班上下发,与韩进司长的辅导一并讨论。讨论中大家结合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就规划修改积极建言献策。主要修改意见包括:如何解决高校的巨额贷款问题,建立高等教育成本的科学核定、分摊和经费保障机制,-6-把4%写进省里的规划,强调大学的非义务教育性质、明确欠缴学费不注册,为引进、留住高层次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加大省属重点建设十所大学的建设力度,将助学贷款的环节放到领取录取通知书后由学生家长在所在地办理抵押贷款,就业率的责任不能都压给高校和校长,民办高校学生应享受公办高校的统一政策,民办高校也应得到政府的扶持等等。张永洲厅长在总结中就“十一五”规划问题提出明确意见:一是省里“十一五”规划总体可行,但体现政府行为不够,不能只作为部门规划,要上升层次。二是规划理念要向国家规划靠拢,突出落实科学发展观。三是发展目标再仔细研究,按董主任和韩进司长要求,充实质量、公平和教育强省等内容,体现教育适度超前,提法上再适当推敲和修改。四是对就业第一责任人问题可以两个口径,对外强调就业的社会需求,对内强化学校的责任,入口、出口一并抓。五是“十一五”的根是钱的问题,要加强沟通协调,把4%写进去,并且做实。六是还应在规划中体现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和三支队伍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改善发展环境,法律制度建设等内容。高校和地市发展规划不必等全省规划,按研讨班精神修改后,如果成熟,就发布执行。此外,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教育改革与发展暑期研讨班传达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0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