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XXXX年总结XXXX年发展报告
1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发展报告(2012年1月8日)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鲁山县产业集聚区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克难攻坚,各项建设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2年更是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对照先进找差距,凝神聚力求突破。现把2011年工作情况及2012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一、2011年工作情况(一)总体完成情况良好2011年,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占全年30亿元目标的130%,其中工业项目完成31.2亿元,基础设施完成7.8亿元;入驻规模企业17家,占全年16家目标的106%,完成项目投资31.1亿元(其中利用省外资金11亿元);全区主营业务收入4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46亿元),税收收入3891万元;建成区面积达5.3平方公里,就业人数达1.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二)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一是围绕年初确定重大项目积极抓落实;二是积极招选214个新项目入驻;三是积极储备新项目17个。2011年新开亿元以上项目11个,建成投产1个,续建项目3个:(三)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1、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总投资7.8亿元,开工建设了2135米河道改造工程、标准化厂房、110KV变电站、水厂及总长12.6公里的新兴路、振兴路等9条道路建设任务,公租房、新型社区建设正在做前期工作。目前已完成道路总长35.2公里、绿化面积3.61公顷、铺设天然气管道12.1公里,通水、通电、通信等“四通一平”配套设施建设初步完成。2、主导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快。明确了新型建材、轻纺二大主导产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明晰了招商方向,通过“招商引资年”、“项目建设年”、成立招商委员会、外派招商小分队等措施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储备工作。2011年建设了总投资81亿元的亿元以上项目18个,已完成投资26.2亿元;储备了计划投资40亿元的鲁山纺织科技园、投资50亿元的海亮兴发工业园、投资300亿元的石材建材工业园等亿元以上项目17个,初步形成了链条式发展的项目入驻格局。3、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初见成效.积极探索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的新途径,采取土地3入股分红等办法,确保区内村民权益最大化,完成了5500亩的土地储备任务,目前土地储备总量达9000亩;通过BT、BOT招商及土地挂牌出让等形式筹措资金4亿元;加大人才培育力度,通过劳动、技校等部门积极开展岗前、岗中技术培训25次,形成专业技能人才储备库,为区内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技能支持。4、体制机制日臻完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四级保障机制: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难易程度分别由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联席会议、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研究解决;从组织上、领导上、精力上和措施上有力地推动了集聚区各项建设工作步伐;建立了对所有服务单位进行月评议制度;落实了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分包、一套人马服务”的“三个一”工程;完善了对企业建设进度“月评比通报,季综合奖惩”的考评机制;成立了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了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设置了相关科室,基本实现了规范有序、高效务实的运行机制。二、存在的几个问题1、规划不够超前,发展空间已明显不足。对引进龙头企业、国内500强企业,空间发展不足已是一个突出的瓶颈制约。已签约投资300亿元的建材工业城、投资50亿元的4海亮兴发工业城和投资40亿元的纺织工业城等项目所需近20平方公里的土地需求,更显空间之不足。2、土地利用报批速度慢、手续繁杂不能满足项目入驻需求。两年来已经收储9000亩土地,报批手续完备,可以挂配出让1000多亩,直接影响项目入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壮大。3、融资平台利用不灵活。融资渠道单一,不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直接影响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储备的进度。4、体制机制还不太完善。集聚区管委会在调动当地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职能等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管委会的级别、职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区域套合已十分必要。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还没有统一的政策支持。5、产城融合力度不够,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目前,产业集聚区仍侧重于单纯引进项目前来投资设厂,对于生活性或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服务平台的引入不够,产城相互渗透不足。二、2012年工作安排(一)总体思路:2012年,鲁山县将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升规模、提升功能、提升内涵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造环境友好型、产5城互动型品牌产业集聚区。(二)发展目标:完成投资5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41.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8.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利税2亿元;引进外省资金25亿元;新入驻项目8个;新增从业人员4000人;完成村庄搬迁7个;建设排污能力2万吨/日污水处理厂一座;完成10平方米公租房建设;完成区内集中供热设施建设。(三)工作重点:1、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培育步伐。围绕和扶持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瞄准央企、世界500强及国内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研发新的产业链条。依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培育步伐。完善土地、资金等各种资源供给保障机制,确保有限资源向大项目倾斜。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力争到2012年底使全区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达到82%,投资强度达到300万元∕亩以上。2、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新型建材、轻纺加工二大主导产业,重点锁定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海西等经济发达地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在大力开展园区招商、企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会6展招商、全员招商的基础上,深入实施专业招商、委托代理招商;成立招商选资指挥部,下设招商与经济发展局(正科级,内设9个副科级局),外派9个招商分局长期驻外地招商。进一步明晰产业招商方向,积极引进好的项目:一是由资源优势招商,向大项目、好项目、高科技项目转变。二是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向无污染、税收高、财政贡献大的高新产业项目转变。三是由传统产业招商向产业升级转化和拉长产业链招商转变。四是由粗放式招商向专业化招商转变。五是由政策招商向环境、政策并举招商转变。六是由单一招引项目向策划包装项目转变。全年计划完成落地项目20个,投资额100亿元,实际到位35亿元。3、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度。2012年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1个:其中计划新开8个,建成投产8个,在建5个。建成项目新增销售收入9亿元,利税0.5亿元,可提供4000人就业。投产项目8个:①投资5.12亿元的河南方圆集团方圆公司项目②投资4.6亿元的义乌舞吉兰有限公司一期项目③投资1.8亿元的河南靖焜丝绸有限公司项目④投资1.35亿元的瑞星耐材有限公司项目⑤投资1亿元的唐保耐材有限公司项目7⑥投资1亿元的鲁山县万通通机械制造公司项目⑦投资1亿元的平顶山市贝纳尔有限公司项目⑧投资1亿元鲁山县亿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在建亿元项目5个:①投资10.3亿元的圣光平顶山市洁利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②投资5.27亿元的河南风光发电技术公司项目③投资4.6亿元的义乌舞吉兰有限公司二期项目④投资4.5亿元的河南方圆集团亚星有限公司项目⑤投资2.8亿元的天盛针织项目计划新开工业项目8个:①投资300亿元的石材建材工业园项目②投资50亿元的海亮兴发工业园项目③投资40亿元的鲁山纺织科技园项目④投资1.88亿元的河南润隆石墨制品公司(鲁山)生产基地项目⑤投资1.7亿元的平顶山市天宝碳素制造公司项目⑥投资1.35亿元的鲁山县方圆集团瑞星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项目⑦投资1.35亿元的运动物流园项目⑧投资1.2亿元的平顶山市乾源实业有限公司项目84、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组团捆绑、联动开发为重点,积极推进区内道路、供电、通信、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与老城区无缝对接、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大路、水、气、污水、河道、游园、企业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总投资8.8亿元:①规划建设总长21.5公里、投资33713万元道路10条,南区5条:泰山路、光明路、富强路、繁荣路、鲁兴路(续建)、文兴路(续建);北区5条:梁张路拓宽、北环路东延、建工路、纬二路、创业大道北延;②投资8980万元建设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③投资12000万元建设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④铺设天然气管道21.5公里;⑤建设日供水5万立方米的水厂1座;⑥建设110千伏变电站2座;⑦建设占地50亩集产品展示、技能培训、综合办公于一体的企业服务中心一座。5、积极推动村庄搬迁和产城互动步伐。成立新型社区建设指挥部,按照“群众满意、集中安置、转换身份、稳定9生活”的原则,积极采用新型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公共租赁房建设等形式,利用财政扶持一点、村集体垫一点、群众拿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的办法,加快推进村庄搬迁和产城互动建设步伐,2012年完成区内25个村庄、37576口人的新型社区规划任务和首批7个行政村2800亩土地9983口人的新型社区建设任务,首批建设可节约用地1500亩,加快了产城融合步伐。6、破解土地、资金制约,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提高土地利用率,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增减挂钩和村庄合并等举措,着力破解土地制约难题,积极储备新的土地。做好已储备土地的挂牌出让工作,回笼资金。成立隆源公司,城投公司及中、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利用BT、BOT等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必要的行政引导,调动外来资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变单纯由政府投入为多渠道、多元化投入,变建设集聚区为经营集聚区。全年完成融资4亿元。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新举措:一是积极开展劳动力定向培训。坚持项目、人才同步走原则,按照企业用工意向和要求,开展定向培训。二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专业技能人员储备库,为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三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不断满足产业集聚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107、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坚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结合省“松绑放权”,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实行行政区划套合,切实解决职能交叉问题。进一步理顺集聚区与所在乡镇的关系。配齐配强产业集聚区内设机构及相关人员。扩大集聚区经济管理权限,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建立“直通车”制度,所有有建设服务任务的单位,都要定期到产业集聚区统一集中办公,凡涉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相关工作,做到特事特办,及时办结。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立企业发展奖励基金,对区内发展前景好、发展速度快、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四)主要保障措施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成立鲁山县产业集聚区产发展规划建设总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相关县领导为副指挥长。总指挥部下设招商选资指挥部、土地综合利用指挥部、规划建设管理指挥部和新型社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部抽调人员设立办公室,具体指导、督促、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2012年各项规划建设如期实现。2、坚持好的机制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召集人的联席发展会议制度不动摇。坚持“凝神聚力搞11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不变;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建设合力的机制不变;坚持单位一把手负总责的机制不变;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体制不变;对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难易程度分别由集聚区管委会、联席会议、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研究解决的四级保障机制不动摇。坚持大员上前线、5+2、白加黑、倒排工期、定期约谈等措施办法不变,从各方面确保任务目标的实现。3、完善体制建设,提高服务效能。结合省“松绑放权”,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按照平编【2011】49号文件精神,成立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内设机构,设置六局二办二公司:规划建设局、招商与经济发展局(下设9个分局)、财政局、社会事务和企业服务局、管委会办公室、
本文标题:鲁山县产业集聚区XXXX年总结XXXX年发展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03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