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金三角大市场发展研究
金三角大市场发展战略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研究中心金三角大市场发展战略研究第一部分:市场环境分析一、宏观环境分析(一)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的特点(二)环渤海经济圈市场环境分析(三)东北地区市场环境分析二、大连地区市场环境分析(一)区位优劣势分析(二)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三)大连流通产业现状分析三、大连第一粮食储运工业公司(一)企业发展现状(二)经营范围(三)人才使用第二部分:金三角大市场发展现状及问题/机会分析一、金三角大市场各业务市场分布情况:(一)各业务市场分布情况(二)各业务市场租金收入及利润贡献统计二、粮食市场经营情况分析(一)粮食市场经营基本情况(二)市场情况及分析(三)竞争对手分析(四)粮食批发市场竞争优、劣势分析(五)市场机会分析三、农副产品市场、食品百货市场经营情况分析(一)农副产品交易一区经营情况分析(二)农副产品交易二区经营情况分析(三)食品、百货交易市场经营情况分析四、装饰材料、家具、卫生洁具市场经营情况分析(一)装饰材料市场经营情况分析(二)家具市场经营情况分析(三)卫生洁具市场经营情况分析五、国际花木市场经营情况分析(一)市场经营现状(二)主要存在的问题(三)行业竞争情况分析(四)市场机会与竞争优势分析第三部分:市场战略规划总纲一、金三角大市场战略规划的制定依据(一)发展大市场、大流通的战略思路(二)大连市“十五”规划发展目标(三)金三角集团发展战略构想二、市场战略目标(一)金三角市场定位(二)市场发展目标体系(三)实现市场目标的战略手段第四部分:金三角专业市场战略发展模式一.粮食批发市场战略规划(一)市场定位(二)战略目标(三)战略措施:二、国际花木交易市场战略规划(一)市场定位(二)战略目标(三)战略措施三、家具、洁具、装饰材料市场(一)金三角家装市场定位(二)市场战略目标(三)战略措施四、食品百货、农副产品市场(一)目标市场定位(二)市场战略目标(三)保证措施第五部分:实现市场发展的战略举措一、实现市场结构优化、业态升级(一)发展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综合大市场(二)实现以中低档商品为主,兼营高档商品的商品结构(三)创造条件,逐步实行新的批发商经营模式(四)利用现有设施,建立物流配送中心(五)发展连锁超市,扩大零售业务(六)开展代销代理业务,寻找多种经营出路。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集团化(一)培育市场主体(二)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组建企业集团(三)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四)改革内部分配制度(五)进行资产重组三、提高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内容和服务设施四、加强金三角大市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金三角大市场企业形象(一)金三角大市场企业理念识别(二)金三角大市场企业活动识别(三)金三角大市场企业视觉识别五、经营管理五化,提高企业效益(一)经营管理规范化(二)经营管理制度化(三)经营管理法制化(四)经营管理网络化(五)经营管理智能化六、强化招商引资,发展商业联盟(一)实行市场运作一体化和联合化。(二)投资主体多元化(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市场建设腾飞金三角大市场发展战略研究第一部分:市场环境分析在世纪之初,特别是在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之际,认真审视金三角大市场在大连市、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找出企业自身的弱点和不足,高标准、高起点地制定企业“十五”发展战略,对企业开创21世纪市场竞争新局面,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一、宏观环境分析(一)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特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全球性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将成为21世纪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显著特征。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十位的中国也将进入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如何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与世界经济接轨仍是中国在新世纪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中国加入WTO正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潮流的体现。中国入世后,将获得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享受WTO多边贸易体制下提供的诸多便利,如最惠国待遇、关税减让等。这些既有利于我国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扩大对外投资,又有利于引进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加速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从而使中国的GDP以更高的速度增长。据美国高声亚洲研究部最近进行的模拟测算,中国加入WTO,到2005年完成降低关税和各项限制后,对中国的GDP每年的潜在贡献可达0.5%至0.6%;贸易量将从98年的2200亿美元增加到60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将从98年的45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当然,“入世”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入世”将给国内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为特征的生产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对于金三角大市场这样日趋多元化的综合性企业来说,认真分析“入世”后的利弊得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农业来说,“入世”将使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也将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国外以生物技术为特征的生态农业,以喷灌、滴灌和输水防渗技术为特征的节水农业,以无土栽培、无公害生产为特征的绿色农业以及以保鲜、加工、储藏技术为特征的服务农业将从价格和质量两方面影响国内农牧业的生产。从目前情况来看,金三角大市场的粮食批发业务,主要是将东北的大米销往华北,将河北、山东的小麦(面粉)销往东北,基本上属于“两头在外”的中转基地,而不是产地。随着“入世”后大量优质低价的进口粮食产品的涌入,国内的粮食产业将受到巨大的冲击,金三角大市场的粮食中转地的地位将会有所减弱,但正因为大连是中转地而不是产地,所以只要合理调整经营方向、产品种类、物流方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就能够将不利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对于制造业而言,一些传统产业将受到国外高科技、高开放度、高加工度产业的直接冲击,那些优势产品不突出,规模不大,集中度不高的企业将面临倒闭的风险。金三角大市场的“槐花”牌大米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要想在长远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品牌优势,就要居安思危,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对于流通业而言,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流通产业的边缘倾向日益明显,以资源配置国际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市场运行有序化、交易手段现代化为特征的大市场、大流通逐渐形成,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网上购物等现代营销方式的发展,将使流通产业继续向综合化、专业化发展,未来的流通企业将以超大化、连锁化和网络化为主,那些中小规模的以传统交易为主的“杂货铺”和“集贸市场”式流通企业将很难有立足之地。金三角大市场是通过“蚕食”方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并走上了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但从企业目前条件来看,要想在几年内能够与国外大型流通企业相抗衡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此,企业应当在努力抓好核心业务(如粮食批发),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朝阳业务”(如花卉市场),尽快实现“夕阳产业”(如食品百货市场)的转型,以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轻装上阵。(二)环渤海经济圈市场环境分析这个区域的“全区”范围,按三省(辽宁、河北、山东)两市(北京、天津)计,总面积为52.0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42%。该区的GDP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这一地区呈C型,也被称为京津辽鲁经济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经济圈已发展成为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并列的三大经济区之一,但相对其他两个经济区而言,这一地区的发展相对有些滞后。这一地区之所以能够自成经济区域,除了气候等独特的自然条件外,还有其他优点。该地区的经济优势包括:一是地利之便,临近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该区是一个重大机遇,加上海、陆、空的交通运输便利,腹地广阔,具有吸引外资的良好条件;二是大陆对外开放的重心由南向北推进,经济效益的多元化及其转换,为该区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该区天然资源丰富,石化、造船、钢铁、机械、建材等大型的工业发达。除北京、天津外,在这一区域内,山东的农业比较发达,也是全国著名的水果产地。“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都是比较有名的。近年来崛起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其辐射范围已达东北及华北各地,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蔬菜生产、集散中心。山东也是大连(大菜市)最大的蔬菜、水果供应地。另外,山东、河北也是全国主要的小麦产地,山东的面粉品牌也已经享有较高的声誉。同时,山东、河北也是金三角粮食批发市场的主要经营品种——小麦(面粉)的供货地,上述两个地区的粮食市场发育情况及其未来走势,会对金三角大市场形成直接影响。相对来讲,山东、河北的日用品市场不是特别发达,其中比较著名的市场有河北高碑店的白沟市场和山东济南的泺口服装市场。白沟市场以经营箱包等皮革制品为主,经营面积为72万平方米,辐射范围已达全国;泺口市场以经营服装、鞋帽等日用品为主,经营面积为12万平方米,辐射范围主要为华北地区。这两个市场的规模都比较大,每年的交易额都在几十亿元以上。对金三角大市场来说,这一地区的主要影响还是表现在粮食、蔬菜方面。但与本地区其他城市相比较而言,大连具有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南临山东,北缔结广袤的东北腹地,又是天然的北方良港,因而是南北货物理想的中转地,这是本地区其他城市所不具有的优势。同时这也是金三角大市场所具有的优势,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应当说,金三角粮食批发市场之所以能够做大,与这种天然的地理优势不无关系。今后金三角大市场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脱离这一优势。(三)东北地区市场环境分析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地之一。同时,东北地区也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十分雄厚,铁路、公路、海运交通十分发达。这一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辽南地区,已形成以沈阳为中心,以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锦州、丹东等大城市为次中心的城市群落,因此其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东北地区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石化、造船、钢铁、煤炭、建材、机械工业十分发达,区内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多。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有企业问题多多,效益不佳,该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比较缓慢,消费水平提高幅度不是很大。但是随着区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已逐步趋于多元化,加之工业基础较好以及近几年国内基础建设项目的大量上马,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该区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逐渐好转,因此,从长远来看,该地区的发展还是相当有潜力的。在该区的大中城市当中,以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为代表,其中,无论是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还是从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来看,沈阳市都要高于大连市,这说明大连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沈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也符合现实情况。就流通产业本身而言,该区的发展相对于南方的一些地区而言比较滞后,但也有一些辐射范围较广的日用品大市场,这当中以沈阳的五爱市场和海城的西柳服装市场比较有名。五爱市场以经营服装、鞋帽等日用品为主,经营面积达22万平方米,辐射范围达东北、内蒙、河北等地,年交易额超过二百亿元;西柳服装市场以经营针织品、服装百货为主,经营面积为80万平方米,辐射范围达东北、华北等地,年交易额近二百亿元。对金三角大市场来说,要发展食品百货业务,不仅要面临大连本市各大超市的激烈竞争,五爱市场、西柳市场的竞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从现实情况来看,发展百货业务,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也不容易形成规模。二、大连地区市场环境分析(一)区位优势劣势分析1、优势分析大连市根据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理念,立足于城市功能的提升和环境的改善,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进行经营。迁移高污染企业,辟建广场,广植绿地,兴建风格民宅,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举办国际服装节、赏槐节、烟花爆竹节,强化城市“足球城”等体育形象,城市知名度迅速提高。随着大连市软硬件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引进外资增幅明显。在过去5年的利用外资项目中,大项目逐渐增多,制造业比重逐渐加大,日美欧及台湾投资明显增加。“九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达65.9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1.6倍。所有这些都为金
本文标题:金三角大市场发展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