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周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8内容提要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规范托幼机构和小学防控工作要点基本概念定义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asckievirusA,CVA)的2、4、5、7、9、10、16型等;B组(CoxasckievirusB,CVB)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HumanEnterovirus71,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ECHO)等。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肠道病毒特点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性4.流行特征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流行特征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疾病监测(一)疫情报告。(二)病原学监测。(一)疫情报告病例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如为重症病例,请在“重症患者”处选择“是”;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请在“实验室结果”处选择相应的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二)病原学监测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需采样。此外,以县(区)为单位,每月最少需采集5例首次就诊的普通病例标本;当月县(区)病例总数少于5例时,全部采样。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第一条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第二条暴发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第三条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报告,或在主动搜索或进行网络直报信息审核时,发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并做好记录。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第四条发生聚集性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开展调查处置。第五条发生暴发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例搜索,时间为自首发病例发病前一周至调查之日,并填写《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上报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第六条医疗机构根据患儿病情,要求患儿居家或住院治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指导居家治疗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当出现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指征时(参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应当立即前往重症病例救治定点医院就诊,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当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第七条出现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托幼机构应当加强晨午检和缺课追因等工作,对患儿使用过的玩具、用具、餐具等物品和活动场所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第八条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出现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托幼机构,应当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关班或关园的建议,并出具书面预防控制措施建议书,指导该托幼机构做好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健康教育和居家儿童的健康观察。托幼机构和小学防控工作要点一、加强领导,增强责任感二、加强监测,及时发现报告三、加强合作,联合防控四、加强宣教,促进行为改变一、加强领导,增强责任感手足口病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给儿童健康和社会和谐带来严重危害,托幼儿童和小学生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切实落实各项防控工作措施,共同做到对托幼儿童和小学生中手足口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手足口病发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避免出现死亡病例。二、加强监测,及时发现报告按照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卫办疾控发〔2006〕65号)、《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和托幼机构/小学手足口病晨检技术指南(见附件1)的要求全面做好手足口病病例发现和报告工作。(一)托幼机构及小学托幼机构主要领导及小学校长是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要明确一位校(园)领导靠前抓,并指定工作认真负责,掌握一定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的校医/卫生保健老师负责晨午检和疫情报告工作,及时全面掌握儿童及学生健康状况。1、及时发现病例并报告进一步落实好晨午检、因病缺勤追查与登记制度,对晨检午和全日观察中发现有发热或伴有皮疹疱疹等可疑症状者,通知家长带孩子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对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要严格落实隔离治疗,直自病愈方可返校(园),并及时将信息向所在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报告,在其指导下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2、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防止疫情发生和蔓延托幼机构/小学开学后,应保持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并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教师指导好幼儿应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切断手足口病病毒在托幼机构和小学的传播途径。七步洗手法托幼机构和小学手足口病托幼机构/小学手足口病晨检技术指南托幼机构/小学防控手足口病卫生管理制度托幼机构/小学手足口病停课标准托幼机构/小学手足口病晨检技术指南托幼机构/小学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相关规定,常规开展晨午检工作。在手足口病高发时期、开学之初以及发生手足口病疫情时,则需要严格按照技术指南执行。一、对晨检老师的要求穿工作服、戴手套、戴口罩。二、晨检用品体温表(医用);84消毒液;0.5%碘伏;消毒容器(脸盆或桶),毛巾;一次性手消毒剂。托幼机构/小学手足口病晨检技术指南三、晨检流程1、问:询问是否有身体不适感;2、看:察看儿童手、足、口腔有无皮疹或疱疹,精神状况;3、摸:用手触摸儿童额头,是否发热;4、量:对怀疑发热儿童进行体温测量;5、留验:对有发热、出疹、精神差的儿童进行留验,安排在单独留检室;6、消毒:对体温表每使用一次消毒一次,晨检老师每晨检一人,消毒手一次。托幼机构/小学手足口病晨检技术指南四、消毒方法1、消毒对象:手和体温表2、消毒药物:84消毒液;0.5%碘伏;3、消毒药物的浓度:半脸盆(约5升)水加84消毒液一次性杯子半杯,形成500mg/L浓度;消毒方法:将体温表浸泡15分钟后再用毛巾擦干;4、手消毒方法:用0.5%碘伏搽拭5分钟。托幼机构/小学手足口病晨检技术指南五、留验各托幼机构或小学应准备单间留验室。1、将留观儿童进行登记;2、通知儿童家长;3、报告区县疾控中心;报告内容:家长姓名、儿童姓名、详细住址及联系电话、临床表现和晨检统计日报表;4、留验室应安排一名老师,监护留验儿童,家长未接走儿童前,儿童不得离开留验室。托幼机构/小学防控手足口病卫生管理制度一、要求托幼机构每个班都要有洗手的设施,包括肥皂或洗手液、流水龙头、脸盆;要求小学每层楼都要有洗手的设施。二、儿童的毛巾、口杯要求专人专用。三、用品用具实行每日消毒制度,以84消毒液对重点部位进行擦(拖)拭或浸泡。消毒对象:门把手、课桌椅、玩具、水龙头、扶梯、地面、室内游乐设施。室外游乐设施每日清洗消毒1次;儿童到校前开窗通风半小时。四、寝具应勤洗勤晒。五、食堂应按食品卫生要求落实相关措施。六、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单做到家长人手一份,并在托幼机构/小学醒目处设置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专栏。托幼机构/小学手足口病停课标准一、托幼机构/小学以班或宿舍为单位,一周内发现2例手足口病例,或出现一例重症病人或死亡病例,该班和同一宿舍停课10天,并及时向区县疾控中心报告,托幼机构/小学的保健医生对其他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二、托幼机构/小学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全园停课10天,完成终末消毒,并通过消毒效果评估达到合格要求可申请复课;三、经检查,达不到卫生要求的托幼机构或小学作停课处理。
本文标题:2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3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