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五章学前儿童交往的发展
第五章学前儿童交往的发展本章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第二节学前儿童的师幼交往第三节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美国合格父母十条标准•1.孩子在场,父母不吵架;•2.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3.父母之间互相谅解;•4.任何时候不对孩子撒谎;•5.与孩子之间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要表示欢迎;•7.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答复;•8.在外人面前不讲孩子的过错;•9.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动不动就发脾气。第一节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一、亲子交往的作用二、学前儿童的依恋三、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四、亲子交往的引导一、亲子交往的作用•(一)早期的亲子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中美儿童家务清单对比•(二)亲子交往对儿童情绪情感的影响••(三)亲子交往对儿童社会品质的影响•(四)亲子交往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案例分析: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出了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主要类型权威性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一)权威型:多数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二)专断型:儿童大多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怯懦、畏缩、抑郁,自尊感、自信心较低,不善与人交往。•(三)放纵型(或容许型):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四)忽视型: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依恋:婴儿与母亲(或能够代理母亲的人)之间所形成的由爱连接起来的永久性心里联系。二、学前儿童的依恋(一)依恋的产生和发展•1.依恋的产生•与生俱来触发母性行为•2.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①对人的反应无差别的阶段(0~3个月)②对人的反应有差别的阶段(3~6个月)③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④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从三岁开始)1.安全型65%-70%2.回避型(无依恋)20%3.矛盾型(反抗型)10-15%(二)依恋的类型1.依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好奇、积极探索、主动接近问题2.依恋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信赖、自信、稳定的情绪3.依恋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对自我对他人的认识,自尊、自信、好奇心(三)依恋对儿童后期行为的影响1.抚养者方面的因素2.儿童方面的因素3.家庭环境(四)形成安全依恋的条件三、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通过父母一方间接地影响着亲子交往的状况。•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是影响亲子交往的另一重要因素。•亲子交往还受着家庭以外的其它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邻里、社区的风气、舆论,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托儿所、幼儿园的要求和教养方式等,均可能影响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和对待子女的行为、态度。三、亲子交往的引导1.父母必须了解亲子交往的重要性2.父母应该了解亲子交往的技巧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自身的科学合理定位,是提高亲子交往效能的关键3.克服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第二节学前儿童的师幼交往一、师幼交往的作用二、师幼交往的特征三、师幼交往的策略•(一)对幼儿的发展和幼儿园适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二)对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三)对幼儿社会性各方面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四)可以通过影响幼儿的亲子交往和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发展发生重大影响一、师幼交往的作用一、师幼交往的特征教育性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交互性和连续性网络型系统性和综合性非一一对应性(二)不当师幼交往的类型•非对称相倚性师幼交往•高控制性师幼交往•事务性师幼交往•规则维护性师幼交往•1.严厉型?•2.灌输型?•3.开放学习型•4.民主性(三)幼儿园师幼交往的类型第三节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一、同伴交往的作用二、同伴交往的特征三、同伴交往的策略一、同伴交往的作用有助于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有利于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有助于想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一、同伴交往的特征同伴交往的年龄特征同伴交往的性别特征同伴交往的类型特征婴儿期1周岁内,在注视中形成同伴意识2周岁,在互动中深化同伴关系幼儿期无所用心的行为单独游戏旁观者行为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同伴交往的年龄特征•1.同伴交往的特点存在性别差异•2.同伴交往的性别分离同伴交往的性别特征男孩武力解决女孩礼貌协商冲突解决男孩男孩女孩女孩玩伴偏好&&•1.受欢迎型•2.被拒绝型•3.被忽视型•4.一般型同伴交往的类型特征一、同伴交往的策略发起策略11%协调策略交换策略•1.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学习掌握与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2.组织各种形式的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交往。•3.重视日常环节,日常生活环节中蕴藏了大量的同伴交往机会。培养同伴间交往能力对策思考培养同伴间交往能力对策思考•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把交往能力的五个方面——合作、谦让、帮助、遵守规则、分享等渗透到课堂教学、游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环节,促进幼儿积极与同伴合作,与同伴交往。•家庭教育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家长要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1.家长应该创设宽松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2.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3.家长还应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培养同伴间交往能力对策思考Thanks
本文标题:第五章学前儿童交往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