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章:中医伤科学发展史
上篇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教研室教师:赵长伟附属医院骨二科《中医伤科学》学习目的1.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史3.创伤急救处理的原则4.骨折、脱位的复位和固定原理及治疗原则5.骨科常见操作方法和理论2.骨科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特点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熟悉解剖(骨、运动生理、肌肉起止、神经分布)多实践、多临床、多问、多看(书)第一章:中医伤科学发展史•“中医伤科学”定义:是指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及骨关节损伤与疾病的学科.•部位:损伤(骨折、脱位、软伤)疾病(骨病、畸形、肿瘤)萌芽(夏、商、周时期)•工具(砭石、骨针)•骨疾(疾手、疾肘、疾胫、疾骨)•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诊断方法(瞻、察、视、审)中医伤科发展史基础理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指导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已基本形成(如解剖知识、气血学说、肾主骨学说等)。其治疗观点及对开放创伤的治疗方法,有些已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诸如:切开排脓技术脱疽的截趾技术刮骨疗毒技术金疮痈疽的追蚀法中医伤科发展史基础理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华佗中医伤科发展史麻醉(麻沸散)、手术(刮骨疗毒)以及在方药和养生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成就。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时期)•晋:葛洪:《肘后救卒方》中医伤科发展史下颌关节脱位的治疗颅脑损伤的诊断血管损伤的记录危重创伤早期处理的方法详细和科学的记录了临床实际经验,对开放创伤和骨折脱位治疗的独创,使骨折的治疗发生了变革。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晋:葛洪《肘后救卒方》•南北朝:对于创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方法及经验,形成了中医骨伤科的诊断、治疗学。中医伤科发展史如:龚宣庆的《刘涓子鬼遗方》记载了外治方药、创口感染及化脓性关节炎的处理。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晋:葛洪《肘后救卒方》•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医伤科发展史“金疮病诸候”“腕伤病诸候”对骨折创伤及其并发症的病源和证候有较深入的论述,对骨折的处理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治疗方法。•晋:葛洪《肘后救卒方》•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中医伤科发展史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创伤骨伤科为主的专著•蔺道人:唐会昌年间,是一位精于骨伤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僧人,因唐室经济日趋严重困难,下令佛道僧尼还俗从事农桑生产,于是从长安流落到江西宜春,过隐居生活;蔺为他的帮工彭之子治好骨折,精甚医术传开,将《理伤续断方》传给了彭,不辞而别,另寻能够静处的环境安度晚年去了。中医伤科发展史《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基本治疗方法中医伤科发展史1、煎水洗,2、相度损处,3、拔伸,4、或用力收入骨,5、捺正,6、用黑龙散通,7、用风流散填疮,8、夹缚,9、服药,10、再洗,11、再用黑龙散通,12、或再用风流散填疮口,13、再夹缚,14、仍用前服药治之。《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基本治疗方法•固定方法中医伤科发展史将“形不动则精不流”的治疗观点,运用到骨折固定疗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建立诊疗常规•基本治疗方法•对整复手法贡献总结了历代手法治疗骨折脱位的经验。中医伤科发展史如:椅背复位法(肩关节脱位)其原理符合现生物力学原理。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晋:葛洪《肘后救卒方》•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医伤科发展史主要记录了,治伤的药方(补益、生肌、强筋、筑骨)及技术(止血、镇痛、手法)等有效治疗手段。伤科发展时期(宋、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医伤科发展史1.系统地整理了元以前的伤科成就,并且有了很多创新和发展,使骨折和关节脱位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日益完善。2.首创脊柱骨折治法—悬吊复位法。伤科发展时期(宋、元)中医伤科发展史“悬吊复位法”伤科发展时期(宋、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宋、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解剖学的进步,气血学说的发挥,脾、肾学说的发展,对骨伤科的临证医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医伤科发展史伤科兴盛时期(明、清)•明初:骨科逐渐从外科分出,系“接骨”和“金镞”,即正骨和军阵伤科(金镞科),于隆庆五年改名外科和正骨伤科(又名正体科),外伤科的著作也陆续刊行,其数量达(20多种),名医相继辈出,学派形成。中医伤科发展史伤科兴盛时期(明)•明:异远真人著的《损伤妙方》,又名《跌打损伤妙方》。中医伤科发展史1.本书根据人体气血运行依赖十四经脉的理论,结合引经药物,创立了此“跌打损伤妙方”。2.是现存少林寺学派最早医学著作。包括“用药歌”、“血头行走穴道歌”等治法,以穴位不同载方。药多为辛、微温、辛平或甘凉之行气活血化瘀药。3.被誉为“少林寺学派按穴位治伤、平和用药的开山师祖”。伤科兴盛时期(明)•明:异远真人《损伤妙方》•明:薛己著《正体类要》中医伤科发展史详细指出:“肢体损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阐明了治伤整体和局部的辨证关系。伤科兴盛时期(清)•清: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有了长足的进步,构成了中医古代骨伤科学的全貌。中医伤科发展史伤科兴盛时期(清)•清:吴谦《正骨心法要旨》中医伤科发展史2.该书把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既有理论,尤重实践,图文并茂。3.创造和改革了多种固定器。如:脊柱中段损伤采用通木固定,下腰损伤采用腰柱固定,四肢长骨干骨折采用竹帘、杉篱固定。1.《医宗金鉴》丛书之一。通木正骨器固定法伤科兴盛时期(清)•清:吴谦的《正骨心法要旨》•清:钱秀昌的《伤科补要》中医伤科发展史记载了杨木接骨,这是利用人工假体代替骨头植入体内治疗骨缺损的—种尝试。本书共12卷,原书为抄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伤科兴盛时期(清)•清:吴谦《正骨心法要旨》•钱秀昌的《伤科补要》•清:胡廷光《伤科汇纂》中医伤科发展史是一部集明清两代伤科大成的名著。本书重视手法的运用和方药的精研有论有方,切于临床。近代中医伤科的流派•鸦片战争以后,中医伤科学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此期间伤科学著作甚少,极其丰富的伤科经验散存在老一辈的中医师和民间中,缺乏整理和提高。•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医伤科的延续以祖传或师承为主,医疗活动只能以规模极其有限的私人诊所形式开展。借此,中医的许多宝贵的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才得以流传下来。中医伤科发展史具有的贡献十名骨伤科名家(载自:中医骨伤科各家学说)•上海:王子平(1889~1979)伤科专家•上海:石筱山(1904~1964)理伤名家•上海:魏指新(1896~1984)“魏氏伤科”祖传21代•北京:刘寿山(1904~1980)伤科专家•广东:何竹林(1882~1972)伤科专家•福建:林如高(1888~1986)骨伤科世家•四川:杜自明(1878~1961)正骨理筋•四川:郑怀贤(1897~1981)伤科专家•河南:郭氏(平乐正骨)自成一派,源于清代嘉庆年,正史有记载•山东:梁铁民(1915~1978)正骨理筋手法中医伤科发展史近代中医伤科成就•1958年,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提出“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的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医患合作(医生与患者)”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使骨折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中医伤科发展史课程小结1、中医伤科学的定义;2、熟悉不同历史时期本学科的发展和主要成就。
本文标题:第一章:中医伤科学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