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科技事业发展状况高新技术产业创业的历程科技工业园区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步以来,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推进新经济的发展进程发挥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鲜明的特色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新技术产普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要进一步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功能建设,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2丰富的内涵1.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2.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区;3.深化改革和加快体制创新的试验区;4.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对外开放的展示区;5.培养、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6.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7.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社区。发展的领域1.电子与信息技术2.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3.新材料及应用技术4.先进制造技术5.航空航天技术6.海洋工程技术7.核应用技术8.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9.环境保护新技术10.现代农业技术11.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APEC科技工业园区自1997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西安、苏州、合肥、烟台、武汉、上海、深圳、成都和杨凌十个高新区向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以促进APEC成员与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显示出中国高新区走向世界的决心。国家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选择有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内容。发挥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中、机制灵活、人才密集的优势,充分利用园区的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加快园区的国际化进程。2000年以来,科技部和外经贸部联合认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苏州等20家国家高新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火炬软件产业基地为加速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科技部自1995年开始依托国家高新区组建国家火炬计划3软件产业基地。集中地区软件产业优势,创造适合软件产业发展的优化环境,推进软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企业孵化、人才培训和出口创汇。先后认定东大软件园、齐鲁软件园、西部软件园、长沙软件园、北京软件园、天津华苑软件园、湖北软件基地。杭州高新软件园、福州软件园、金庐软件园、西安软件园、大连软件园、广州软件园、上海软件园、南京软件园、长春软件园、厦门软件园、合肥软件园和南软件园等19个园区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这些基地已经成为全国软件产业的支柱力量。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中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在吸取国外孵化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建立的一种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训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为科技企业创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各项服务,推动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社会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中国高新区以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设施与机构,提供包括研发、信息、投融资、贸易、法律、担保、财务、评估、人才资源、国际交流与培训、产权及技术交易等多种创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创业中心已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基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联结创业者与大专院校;联结创业者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的纽带;科技创新孵化体系的核心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企业与人才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以自主研究发创新为主,以引进吸收创新为辅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加强与境外机构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内诞4生了一批以联想、方正、海尔、长虹、华为、远大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支柱产业。至2000年底,高新区内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252家,其中超十亿元企业已有143家。一大批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中小高新企业在园区迅速发展。截止2000年底,据统计国家高新区内有企业20796家。人才荟萃高新区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以人为本,依托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发展。高新区拥有一大批具有开拓创业精神、高速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精干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和高素质人才。高新区聚成了56万科技人员,吸纳了52103名硕士,9358名博士和5615名留学人员,建立了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和250余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一批批经过拼搏创业,专业技能强、有创造性、有经营管理经验、志向远大的复合型人才和职业企业家在高新区茁壮成长。新世纪的曙光在高新区完善体系、优化功能、促进产业发展基础上,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将保持在平均年增长30%的速度,2005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0%,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35亿元。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20万人。全年国家安排了288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和911项“863”计划课题。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个。新安排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造项目16项,累计达到143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61家。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6万项。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47.6万件,其中国内申请38.3万件,占80.5%;受理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17.3万件,其中国内申请9.3万件,占53.8%。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6.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全年成功发射卫星5次。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5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5年末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18932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93个。全国现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177个,已累计完成对4.7万个企业的产品认证。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4037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491万台(件)。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304项,其中新制定673项。全国共有各类气象台站9881个,其中自动观测站7246个;天气雷达观测站点258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440个。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253个,地震遥测台网31个。全国共有8376个海洋观测站、监测站位。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1667种,测绘图书497种。(2006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日臻成熟,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良好,创新体系和整体功能齐备,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强劲,拥有独特的创业文化氛围,基本完成创新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全面实施高新区、产业带和密集区的发展战略,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工业园区将脱颖而出,10余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将蓬勃发展,4个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将初显轮廓,基本实现高新区点、线、面的纵深战略发展,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将占到我国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的20%以上,为解决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二、改革开放,科技事业迎来春天十年浩劫对我国的科技事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科技管理陷入瘫痪,科技机构肢解撤销,科研人员惨遭迫害,科技发展停滞不前。改革开放的到来预示着我国的科技事业由乱到治,由衰到兴,迎来了新的春天。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之后一系列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为新时期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一)统筹规划科技发展,各项计划顺利实施为改变科学与技术的落后状况,尽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1978年我国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8个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为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1982年,《1986-2000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贯彻了“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强调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了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八十年代末,国家对15年规划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调整,研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及《纲要》,对到2000年、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前景作了宏观性、概括性的表述;九十年代初又组织制定了《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为保证各项科技规划的实施,加强国家对科技活动的管理和引导,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全面推动科技进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技计划。如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集中解决重大问题的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支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攀登计划、支持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等。各项计划顺利实施,为科技发展规划的顺利开展、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二)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与经济长期相脱离的局面,使科技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开始逐步施行科技体制改革。1985年,党中央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有领导、有组织的全面实施阶段。二十多年来,在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7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科技体制和科研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改革科技拨款制度科技拨款制度改革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和重要组成部分。它逐步改变了科研机构的经费单纯由国家包揽的状况,科研机构经费来源不断拓宽,形成了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的局面。从科技经费筹集情况看,2007年全国共筹集科技活动经费7695.2亿元,其中政府资金1703.6亿元,占22.1%,比1991年降低7.5个百分点;企业资金5189.5亿元,占67.4%,比1991年提高了38.9个百分点。科技经费筹集渠道的改革,不仅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也增强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活力。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科研机构的改革目标是解决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问题,使科研机构设置和科学研究活动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研机构改革经过初期探索后于九十年代开始全面展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研机构改革已初见成效,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保障。3.技术市场健康发展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十余年来,在“放开、搞活、扶植、引进”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技术市场从无到有,日趋活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从1988年到2008年,全国累计签订技术合同504万项,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金额15779亿元;其中,2008年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2.6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665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118万元,是1988年的43倍。我国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改变了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旧局面,使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8三、发展
本文标题:科技事业发展状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