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乘菩提心法编辑:无著贤论师造修慧语译敬礼大悲心清净三学修觉心,宏扬圣教遍十方;住持正法顶庄严,敬礼无等上师足。三世佛子共行道,出生利乐大宝藏;由善弟子数劝请,谨依师语而开显。众生如果想要证得无上正等觉,应在发出菩提心之后,继续励力修学世俗和胜义二种菩提心。就如圣龙树菩萨所说的:我与此世人,欲证无上觉,依根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修此之教授。西藏大依怙师阿底峡尊者,曾经得到三位上师所传的修菩提心法:第一位是法铠论师。法铠论师教他修大悲心,为一切众生做种种布施,乃至头目髓脑,亦在所不惜。如是常于受者生慈悲心,不着于物,不见施人、受人。就在布施当中,证得无上般若妙慧。第二位是慈瑜伽论师。慈瑜伽论师教他能实取众生之苦,由自己代受。有一天,当论师在讲经时,看见旁边有人在打狗,论师忽然由座上跌下来,大声呼痛。在场的人都不太相信,大师乃掀开衣服,红色杖痕显然,正是狗被打击的地方,那只狗却安好无恙。这乃是修菩提心成就,代众生受苦的实例。第三位是金洲大师。此大乘菩提心法,就是金洲大师所传下来的。大乘菩提心法,的确非常殊胜。凡是以此教授修菩提心的人,都能很快生起微妙的觉受,并能发出坚固的菩提心。因此在西藏,不论是哪一宗哪一派,修菩提心法大都属于这个传承。金洲大师把这一修菩提心法传给阿底峡尊者,然后再由阿底峡尊者传承至宗喀巴大师。这期间都是以秘密传授方式进行的,因此受益的仅是少数几个门人而已。后来宗喀巴大师发现弟子们修此菩提心法,利益甚大,所以决定把这秘密法门公开传授。于是宗喀巴大师把这教授略加整理,前后分成七科,以后就称这一菩提心法为《七义修菩提心论》。此“七义论”即:一、明所依加行法。二、正修菩提心。三、取恶缘为菩提道。四、明摄为一世修持。五、心修成之量。六、修心三昧耶。七、修心学处。兹依其次序,分别阐述如下:一、明所依加行法《七义论》云:“先学诸加行”。密教修行次第,通常都分成加行、正修、后得三个阶段。加行旧译为方便,它的目的在作正修的准备,以便加速其圆满成就。此中所修的加行法有三:1、修暇满难得我们应思惟:人身如宝筏,若无此人身,将何以修学佛法?何以成就利生事业?又其他五道众生,如地狱、饿鬼、畜生,苦难自在,不曾间断;天人、阿修罗,虽寿较长,或有享受,但不能受戒学法。比较之下,人身诚属可贵。但人身并非幸运而得,乃是从无始到今生,俱有因缘,若非种下善因,绝对无法成就。且人身极易造业,尤其在这五浊恶世,能修善法者,日渐减少。所以今生一失,下世能不能再得到,实在没有把握。因此,今生不应再空过,当修一切净法。2、修死殁无常我们应思惟:南瞻部洲,人寿不定,死缘多而易遭。吾人何日死?何处死?何法死?都不能决定。人命异常脆弱,犹如广场中的灯,任何一方吹来风,都会熄灭。当知死神一定会来,死神一来,是无法以咒力,或任何法子可逼退的。今天虽还活著,却不能保证明日不死。人命只在呼吸间,而光阴犹如逝水,日出瞬没,去时苦多。因此,从今日起,当励力修学正法。3、修生死过患六道轮回,并非像风吹萍叶一样,是聚是散全凭偶然,而是由善恶业所牵引的。所以佛经上说:“从善恶业,感乐苦果。”又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此,应断一切恶,随力修善。二、正修菩提心(一)修胜义菩提心1、修加行先修皈依发心,启白上师、本尊祈求加持,随诵七支供养。(七支者:(1)礼敬诸佛;(2)广修供养;(3)忏悔业障;(4)随喜功德;(5)请转法轮;(6)请佛住世;(7)普皆回向)然后端身正坐,数出入息二十一遍,勿令错误增减。如此,身已安详,心无错乱,就可正修胜义菩提心了。2、修正行(1)《七义论》云:“思诸法如梦。”是说我们六根所执取的境界,不论是有情世间,还是器世间,都是梦幻不实的,我们之所以有种种分别,乃是由于内心迷乱颠倒所显现。倘若离开这迷乱的内心,则无一法可得。由于无一法可得,就能破除妄计诸法实有之增益执,了知一切法都无自性。(2)《七义论》云:“观心性无生。”倘若我们已断除了对外界的增益执,了知外界全是梦幻不实的。然而我们这迷乱的内心是实有的吗?当知心性亦无实体,犹如虚空法界,无任何颜色及形状、亦无生、住、灭三相;不住于身内,也不住于身外。性全非实,一切分别执著都应弃舍,应安住于无分别中。(3)如果这时你心中还想:身心都是空性的,当知这是对治分别,这仍然是妄念。《七义论》云:“对治亦自解。”是说修学者应了知对治法本身就是无自性,因此,仍然不可执著对治法。连对治法都不执著了,这才能安住于无分别中。(4)为了说明安住法尔的体性,所以《七义论》又云:“道体住赖耶。”阿赖耶是诸法的根本识,前七识是阿赖耶中的种子生的,所以叫做七转识。若离这七转识一切的起灭,则能了知性无所有,心亦不执著,如理证知无分别智的境界。3、修结行《七义论》云:“中间修幻化。”是说出定后,仍然要随着修定之串习力,在行、住、坐、卧等四威仪中,了知所现自、他、情、器都无自性,一切如幻,无有实体。(二)修世俗菩提心1、修根本《七义论》云:“杂修二取舍。”取者,是取众生之烦恼魔害等苦报,由我代受;舍者,是将我三世所集之善功德,全惠施给众生,令其增长安乐妙善。换句话说,就是把贪着自利和不顾他人的心,对换过来,自他易地而居,爱他胜自。这个修法很重要。若求速救护,自及他人等,应修自他换,是即密妙行。又说:尽世间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间烦恼,由欲我乐生。愚人作自利,能仁为利他,依此二分别,何须复多说?若不能真换,自乐与他苦,非但不成佛,亦无世间乐。又说:如是灭自苦!及息他苦故,应舍我施他,应护他如自。所以说,执爱我,是一切衰损之门;执爱他,是一切圆满之处。修此世俗菩提心之次第,应先依根本母而修。首先观想在自己面前,有一明显之母亲相。然后如是殷重思维:不但今时,即无始以来,她曾做过我无数世的母亲。她做我母亲时都以慈眼观我,以悲心摄持我,为我救护一切损害,承办一切利乐。特别是今世,从我初住母胎时,即时常摄持。出生后,胎毛未干,就急着抱我,赐给我温暖,以乳酪喂哺,以口饲食,以手擦不净物。又于饥时予食,渴时予饮,寒时予以衣服,贫时予以财物。这些资具,都是母亲费尽千辛万苦,甚至冒着罪苦恶名所得来的。母亲如是守护着我,直到遭遇佛法,修习正道。母恩之大,昊天罔极!母亲因数利于我,以致在流转轮回中受苦,实在令人悲愍。我今亦应报诸利益,除诸烦恼。当以如何除诸烦恼呢?如是思维已,乃知母亲是被苦、集所害,苦是直接害人,集是间接损人,我应取受这两种苦报。因此,观想母亲之一切苦集业报,化作黑气,全流入我心中,苦集业报流入我心中之后,见到母亲是如此轻安,我内心有着无比的喜悦。又当以如何报诸利益呢?如是思维已,乃知是善功德能利益母亲。因此,观想我的一切善功德,全无吝惜地施给母亲。这些善功德流入母亲心中之后,看到母亲立即现前安乐,具足一切修法顺缘,当前即身成佛,我内心立刻充满着猛利喜乐。其次,对父亲也应如此修持,乃至对于一切众生,都应如此修持。因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曾做过我的父母,为我承办过无数利益,遣除过无数烦恼,其恩德极大。然而这些过去世的父母,现在正被生死众苦所逼。我应如何令他们脱离痛苦呢?当知须猛利修持悲心,观想他们所有的烦恼痛苦,全流入我身中;而我三世所集善根资财,统统布施给他们,令其增长安乐妙善。观想到这里,见到他们是如此轻安,具足一切修法顺缘,当前即身成佛,我内心立即充满猛利欢喜法乐。为了便利引生自他交换之心,《七义论》又云:“彼二乘风息。”观想出息时,我一切善乐,随风施给众生;入息时,众生一切罪苦,都流入我身。2、修后得(1)《七义论》云:“三境毒善根。”是说如果在乐境、苦境、不苦不三毒,以致造业受苦。他们将不堪其猛利苦,因此愿他们一切三毒,都流入我身中,他们全(2)《七义论》云:“诸威仪诵持。”为数数引发正念,应发出猛利意乐,恒常读诵:愿众生一切罪苦,都成熟于我身;愿我一切乐善,都成熟于众生。(3)《七义论》云:“取次从自起。”为令自己能取他人之业苦,所以应常作如是思惟:如果现在我能摄取自己当来所生的一切罪苦,如此也能摄取他人身上的种种罪苦。三、取恶缘为菩提道《七义论》云:“罪满情器时,恶缘变觉道。”如果恶果充满整个器世间,如日月失度,灾变迭起,时节改变,寒暑不恒,天地亢阳,陂池竭固,盗贼、兵戈灾竞起。或有情暴恶,斗争坚固,魔说横行,不事父母,不信因果,广造恶业等。修学者应立即转此恶缘为菩提道。此中有意乐和加行两种。意乐又可分为世俗菩提心转恶缘为菩提道和胜义善提心转恶缘为菩提道两种。(一)意乐1、以世俗菩提心转恶缘为菩提道(1)七义论云:“报应皆归一。”说凡是我所生的一切众苦,都是由于过去不知我执为怨敌,有情为恩人所感,这不能责怪别人。《入行论》云:所有诸世闻,损害怖畏苦,皆从我执生,我何用此鬼?这是说从无始以来,在无我中,执著有一个我,为了贪爱这个我,于是造了种种恼苦他人的罪业,以致在生死轮回中,感受种种的苦报。《入行论》又云:意汝欲自利,虽经无数劫,以此大疲劳,汝唯成就苦。如是众苦都是我执所生,所以当观我执犹如怨敌。由于这个我执,以致从无始生死到现在,生起种种痛苦。又如“嫉妒高者,轻毁低者,等者争胜”之种种斗争心,都是由我执所生,令我沉沦于生死苦海不得解脱,乃至令我遭非人之侵害,也是由我执所造。《入行论》云:此于生死中,百返损害我,今令诸怨恨,推汝自利心。倘若我执生起时,当观我都非有,何故执我?如是能在我执生起时,现前断除。又为了使我爱执永不复生,所以应勇猛精进,励力剔除。《入行论》云:汝曾伤害我,昔时彼已过,今见汝何逃,应摧汝?慢。因此,凡遇有损害,都应了知这是我执的过患,一定要励力调伏我执。就如霞婆瓦所说的:“于此短寿期中,愿当励力调伏此鬼。”又一个人的心行如果都是寻求自利的,那就是俗人,如果都是利他的,那就是行者。所以应当以善知识的行持来修取舍。善知识本说:“今除于心门,持一对治短矛,相待而击,无余可修;彼急我亦急,彼缓我亦缓。”如果能观我执犹如怨敌,而现前断除者,霞婆瓦说这是“送祟法”。(2)《七义论》云:“修一切大恩。”是说我们不但要观我执犹如怨敌,更要修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大恩人。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无始来的父母,往恩甚重。即使是现在,也因缘于众生乃得发心,为利众生乃得开始修行,所以要成佛仍须要众生。如《入行论》云:有情与诸佛,同能办佛法;如恭敬诸佛,何不敬有情?这是说,众生要成佛,佛与众生的恩量是相等的。所以应对众生修猛利悲心,取众生一切苦,由我代受;将我一切善功德,施给众生。特别是在有人、非人来损恼时,应作如是思维:他之所以来损恼我,都是由于无始以来作我慈母时,为了替我承办利益,全无顾虑到自己的罪苦和恶名,以致遭到生死苦海之种种苦;又由于迷乱力,导致对过去的亲眷全不相识,所以才来损恼我。另一方面,是由于我自己恶业的牵引,令他现在造害我的恶业,日后也将因此恶业而受种种苦报。他这样长时的受苦,都因我而起,实在令人悲愍。此外,更应思维:过去我对他只有作损害,今当替他遣除众苦,办诸饶益,勤修取舍。如果见到人或畜生时,应现前为他尽力饶益。倘若不能现前饶益,也应发猛利心,愿他离苦得乐,速当成佛。如是至心思惟,并加持诵。又应发愿:凡我今后所做的善事,都要饶益于他。倘若是鬼神来作损恼,应如是思惟:从无始以来,我一直是吃他的肉,喝他的血,我今将作酬报,把我头目髓脑,全部布施给他。于是观想剖开自己的身体,放在作损恼者的面前,并这样地对他说:“兹将我头目髓脑布施给你,随你意乐,任你饮食。”接着又观想:损恼我的鬼神,因吃我的肉,而息灭了饥渴,身心充满了无漏妙善,成就二大菩提心。以后对所有的食肉鬼神,都应如是布施自身,使他们全能得到饱满,并具足善乐。总而言之,一切过患都是我执所生,所以应观我执犹如怨敌,尽力去对治它;一切利乐都因众生而有,所以应观众生为亲眷,尽力去饶益它。朗日塘巴说:“我随展几许深法,一切过失都是自造,一切功德皆是有情所有。以此关要,除利胜施他,衰败自取外,别无所解。”2、以胜义菩提心转恶缘为菩提道《七义论》云:“乱境观四身,空护最为上。”我们应当明白,凡是依止烦恼以及内外情、器所生
本文标题:大乘菩提心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1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