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真题专练专题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五年高考含解析)
专题十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2015·课标全国Ⅱ,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解析从题干分析、郭嵩焘都属于洋派的代表,奕、丁日昌被起崇洋媚外的绰号,郭嵩焘任第一任驻英公使遭到冷嘲热讽,本质上反映了洋务运动遭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反对,故选A项。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只是表象,B项错误;C项题干未体现,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答案A2.(2015·课标全国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借用孔子及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但是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能从本质上反映题干的主旨,均排除。答案C3.(2015·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解析注意把握题干中“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和“洋务学堂”这一社会概念,这一时期中国人关注“洋务”主要是西方的先进技术,因此A项正确。近代中国银行成立于清末新政时期,B项错误;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是在甲午战争之后,C、D项错误。答案A4.(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解析材料中“西方不仅学习机械一门,还学习政治、法律”“言论遭到谩骂”说明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政治,这违背了当时洋务运动倡导的中体西用思想,故C项正确;A项李鸿章的思想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过于推崇”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答案C5.(2014·课标全国Ⅰ,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材料显示梁启超“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受到“近万名”举人的极力反对,A项体现的是众举人反对的原因,但只是事件的表象,实质表明康梁改制缺乏必要的思想动员及广泛的社会基础。故答案为B项。答案B6.(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解析题干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民众的智慧和觉悟,故A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可排除。D项表述本身错误,戊戌变法并不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答案A7.(2013·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言论是维新派对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批评,故选D项。答案D8.(2012·北京文综,16)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⑦解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时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中第一句应为“西人立国具有本末”,故①句读错误;第三句应为“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故③句读错误;⑥正确句读应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故⑥句读错误。材料主要抨击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阐明了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据此中心思想对材料句读可以更准确地作出判断。答案B9.(2012·天津文综,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蕴含的主旨。分析题干诗歌内容可知其反映的主旨为中国并非是世界中央,联系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可知针对清朝晚期“天朝上国”的顽固思想,由此可知D项正确。A、B两项虽为戊戌变法期间的思想,但与题干诗歌含义不符,可排除;C项错误在于“科学救国”应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也与题意不符,应排除。答案D10.(2011·天津文综,4)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C.“师夷长技”的思想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解析图片是《大清邮票·大龙票》。从邮票上“龙”的形象可知该邮票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故A正确;从邮票上英文“CHINA”和“CANDARINS”可知该邮票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故B正确;中国近代邮政是学习西方的产物,故C正确;“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兴起于维新运动时期,即19世纪90年代,D与题干中的“1878年”不符。故D符合题意。答案D11.(2015·课标全国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知识的共通之处。(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解析第(2)问,解读材料一韩愈关于儒学的论述与材料二康有为对儒学的看法,从对待孔孟儒学地位、后人发展儒学的态度及目的等方面概括归纳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特点。第(3)问,从儒学的现代价值及局限性的角度,分析指出对待孔子与儒学的原则,言之有理即可。答案(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12.(2015·安徽文综,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魏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解析第(1)问,紧扣“社会问题”的设问角度,考生要从存在的问题去逐一分析三位思想家的言论,顾炎武的言论指出了文章因能起到明理、记事、教化的作用,故其不能灭绝,这从反面说明了当时出现了空谈的文风,为此,他主张经世致用;魏源言论中“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说明了当时清政府存在不能科学的认识、分辨西方可取之处的问题,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陈独秀言论中“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可知他认为当时中国存在民族危机深重的问题,故主张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思想启蒙;第(2)问,分析表格中三个人物的生活时代,顾炎武是明末清初,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陈独秀是辛亥革命后,综合分析,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分别指出古代和近代不同时期转型的内涵即可,据此,得出“趋势”的答案;回答“原因”,其实是考查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考生在回答时,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关注时代、顺应时代、反思时代以及个人因素的角度,综合回答即可。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13.(2014·江苏单科,22)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回答:(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真题专练专题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五年高考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15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