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伦理摘要:终关怀在提升临终病患生命质量、维护其尊严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医护职业道德与临终关怀也具有密切的联系,临终关怀离不开医护职业,护职业道德作为调整医护领域的特殊道德,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推进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也是必须深入探索的。关键词:临终关怀;医护人员;发展临终关怀是人在死亡道路上的关爱,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距离死亡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就存在对临终者的关怀问题。临终关怀可以说是对临终者的关怀,必须是有临终期的出现。因此,放弃治疗和无效治疗中,就有可能存在对临终者的关怀。探寻对临终者的关爱,目的是能够使临终者提升生命的品质和尊严。临终关怀实践在我国步履艰难,这在医学界是众所周知的事实。【1】有学者指出,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中存在以下现实问题:①传统观念、文化环境限制:②无适合国情的临终关怀护理模式:③资金、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④医疗体制和保险制度不健全:⑤义工服务不能满足需要;⑥医护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而在这其中,医护人员在临终关怀工作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临终关怀学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基础。通过对医护人员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及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以利于更好地开展临终关怀服务。【2】1临终关怀伦理的蕴意我国学者靳凤林认为,临终关怀是指为濒死病人及其家属建立起来的特殊医院,并由受过训练的医务人员对其进行善终服务,安宁照顾。【1】伦理学角度确定临终关怀的服务目标是:尊重临终病人的生命、人格和权利,指导临终病人理解和认识人的生命价值,至死保持人的尊严、友爱与平静中告别人生。它有两个原则:一是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二是社会沃姆原则,社会沃姆是一种社会创造的爱的氛围,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应该为临终者提供全方位的特设服务,使其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享受到胎儿在生理沃姆中所享受到的那种温暖的爱。【1】2我国临终关怀的医学现状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刚刚起步。我国医务工作者对临终关怀的认识及培训还有很多不足。2.1受传统思想约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3】许多医护人员同样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没有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杨晶等人对北京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436名进行死亡观的调查显示:在家中能很公开地谈论死亡情况的仅占32%【3】2.2生命神圣论:顾海兵先生指出: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没有死的教育。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只有计划生育而没有计划死亡;只有人生观而没有人死观;只有生的崇高而没有死的光荣【3】。由于医学一直将死亡当作医学的敌人,经常强调要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极易导致医护人员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病人的病情上,而忽视病人的心理诉求和治疗期望。当医生还在医学院校求学时,就被教育必须避免对病人过分动感情。死亡、身体长期伤残的严酷现实以及出于保护自己利益的需要,使得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密切注意病人,关怀的疏离感渐渐被培养起来。【5】因此,临终关怀使病人以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护理为主导的照护,医护无论从理念上还是技能上都感到难以应对。.2.3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知识不过关。2007年3月郑悦平等对592名临床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临终关怀知识来源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临终关怀基本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与课本,但目前学校课本对临终关怀知识都只有简单的关于基本概念的介绍,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缺乏专门的教学培养计划,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临终关怀理论知识,对临终关怀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只有6.93%医护人员接受过临终关怀知识的专门培训,说明广大医护人员未接受临终关怀继续教育。知识的缺乏会大大削弱医生管理疾病的能力。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知识与学历和医院级别有关。三级医院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知识得分最高,一级医院得分最低。硕士及以上学历者知识得分最高,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得分最低。【6】3大力发展临终关怀的医学对策措施医护人员在整个关怀临终患者的过程中担当起主导地位,对临终患者进行医学人道上的关怀,使患者在生命终端幸福尊严地走完人生。所以医护人员如何进行对患者关怀而不是治疗成为焦点。【7】目前的现状需尽快改善,才能适应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需求。1专业人员定期培训为了更好地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保障。在各种临终关怀机构,除了具备专业知识的医师之外,注册护士以及护理人员都要定期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培训,因为专业的护理对临终病人尤其重要。【8】我国的临关怀从业人员在医护人员中所占比例非常小。而临终关怀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的英国等国家,每年在新增医护人员中,从事临终关怀专业的人员增长比例仍旧是最高的,达到9%,而相比之下全科医生仅为1%。由此可见,要想中国的临终关怀取得实质的进步,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扩大从业人员队伍是基本保证。【8】2临终关怀纳入教育体系。目前在我国临终关怀机构与组织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极有必要加强综合性医院护士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应将临终关怀的课程列入到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课目中,“正如生的过程一样,死亡亦需要高度的医护照顾”〔9】。在医学院校,临终关怀教育应该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加强临终关怀教育是培养临终关怀人才,提高我国临终关怀护理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10】。满足临终关怀患者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临终关怀服务的队伍建设一定要加强。同时加强临终医学学科研究,建议在高等医护学校设置相应的专业,加强临终医学继续教育【11】3临终关怀教育应符合我国国情。从事临终关怀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拥有精湛的医学科技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发展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高水平的护理艺术,以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9】医护人员进行临终关怀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①对临终关怀本质的正确认识。包括从哲学、医学、法学、生命伦理学等角度认识临终关怀。②对死亡与临终的态度。包括不同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人对死亡和临终的态度。③临终关怀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内容应包括临终关怀的发展与基本概念,临终心理关怀,临终症状控制,家属居丧照护。④与死亡和临终相关的知识。当代社会死亡的特点、与死亡和临终有关的宗教、法律、经济、家庭等问题、器官移植与捐赠、安乐死咨询、丧葬服务等。建议在今后的医学教育中设置临终关怀课程,加强在职人员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知识的专门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专业服务水平。【10】4加强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观念的更新将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应使更多的医务人员认识到临终关怀尽管报酬很少但护理临终患者是一种荣幸和特权,临终关怀是一种值得为之奉献的事业【4】4展望发展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相当尖锐而发人深省。在中国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面对“如何去死”的追问,这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寻求死亡的方式,这是社会个体无法选择的。在我国,有安乐死和临终关怀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目前立法中还没有真正确定安乐死作为一种法定权利的时候,“临终关怀”意义比“安乐死”重大。
本文标题:临终关怀的医学伦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5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