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新形势下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思路与对策(马军)-新形势下农
新形势下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思路与对策马军大同市农业委员会摘 要:沼气是通过发酵方式循环利用的生物质能,具有能源、生态、环保、经济和社会的多重功能。当前, 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 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 展的重要任务。 在农村推广应用沼气,既能解决农户生活所需能源,巩固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果,减少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从而推动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1、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 2000年农业部提出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以沼气为纽带,实现养殖业—沼气—种植业的良性循环。我市农村沼气建设于2002年开始起步,2006年进行了农村沼气试点建设示范,由于国家和省内增加了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投入,从200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做出了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的战略决策,将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建设列为向全市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二件实事”之一。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农村沼气建设的推广工作,沼气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全市沼气用户由2005年的300余户迅速发展到2009年底的28705户,4年增长了95倍,沼气用户约占全市总农户数的9.6%,惠及农民群众10余万人,发展规模十分迅速。年可节省标准煤4.5万吨或节约薪材7.5万吨,节电560万度,可处理人畜粪便80余万吨,生产优质沼肥81.1万吨,替代化肥8.8万吨,增收节支7540万元。 2、农村沼气建设的经验 2.1加强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影碟、宣传册、展版、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提高认识,使农户了解沼气建设的政策和好处,掌握使用技术。营造沼气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广大群众了解沼气、发展沼气、安全使用沼气提供可靠的信息平台,进一步扩大沼气建设成果。 2.2建立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市政府与各县区、各县区与各乡镇都签定了责任状,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沼气建设工作纳入了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人大、政协督查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农业部门专门抓的良好工作格局。 2.3树立示范典型,带动项目推广。从实施沼气工程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培养典型,树立样板,通过示范户的建设,不断提高沼气建设的水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坚持把农业综合扶贫开发、畜禽养殖、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等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最大限度向沼气建设倾斜,帮助和扶持农民发展沼气。 2.4建设资金落实到位。资金投入是项目完成的根本保证。沼气建设资金包括国家和省级补助资金,市、县级财政配套资金,乡村筹集资金,企业帮扶资金以及农民自筹资金等。为确保完成各年度的沼气建设任务,有的县区还提高了配套资金补助标准,同时乡镇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并能按时下拨到位。 2.5强化技术培训,确保建设质量。举办各级沼气技术培训班,在培训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聘请了省、市的有关专家和优秀技工授课。在沼气建设中,坚持标准施工,持证上岗,明确谁建池,谁负责,并聘请专业人员对工程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理,确保了建设质量。 3、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农村适宜建池农户减少,建池难度加大。由于近几年我市农村沼气发展较快,使用沼气的农户逐年递增,加上农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财政补贴偏低,农户投入增大,致使沼气建设推广普及难度加大。 3.2机构不健全,后续服务差。一是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有的乡镇没有设置能源推广机构,没有专职工作人员,管理推广体系不健全;县能源推广机构人员少,经费短缺,工作开展困难,对新型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差;二是沼气灶具及配件市场滞后,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所限,我市目前没有沼气灶具及配件生产厂家;三是建池数量增多,服务体系跟不上,后续服务差,导致沼气池利用率低。特别关注SpecialReports特别关注SpecialReports45新能源产业 3.3重建池,轻“三改”。我市属于高寒冷凉地区,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必须推广“一池三改”或“四位一体”模式,才能保证安全越冬。于是投资增加,县区、乡镇财力不足,配套资金少,农户收入又低,资金筹措难度大,致使沼气池建设全部完工,“三改”完成率却偏低。 3.4建池技术落后,综合利用不足。一是技术工人流动性大。我市现有持证沼气生产工800余人,由于沼气池建设的待遇低,导致大量的熟练沼气生产工进城务工和外出打工,建池多由当地未经培训的建筑工进行施工,沼气池的建池质量差,使用寿命缩短;二是综合利用不足,经济效益较低。我市沼气建设起步较晚,用途比较单一,主要用于生活燃料及照明,由于技术、生活习惯、认识等原因,沼气的综合利用率比较低,综合效益未能完全体现。 3.5沼气池发酵原料短缺。一是我市农村种田使用大量的有机肥,导致沼气原料不足,造成沼气池产气率低。二是有的地区养殖户建池积极性低,建池户为非养殖户,畜禽粪便不足,沼气池缺乏原料,影响沼气池的正常运行。 4、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思路 当前,农业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调整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沼气,要多层次开发利用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五个结合”:一是与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相结合,通过发展沼气,使人畜粪便等生产生活废弃物实现无害处理,变害为宝,化害为利,改善农村卫生面貌;二是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沼气为纽带发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庭院生态农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三是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中心工作,把发展沼气与当地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将沼气建设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四是与畜禽规模养殖场相结合,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将大中型沼气工程作为农村沼气发展的方向,要求新建的畜禽养殖密集区和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大中型沼气池,并出台奖补政策进行重点扶持。五是与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积极开展沼气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特点以及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推广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村沼气技术模式。比如推广“四位一体”、“三位一体”、“猪—沼—果(粮、菜)”、“五个一工程”等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 5、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对策 5.1健全机构,完善服务。县、乡级建立相关组织领导机构,配套完善村级沼气后续服务网络,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沼气管护队伍,为农民随时提供技术服务,以解决沼气用户的技术难题。强化建后管理,提高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 5.2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农村沼气建设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生态村、小康村建设等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制定适合本地区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技术模式,实施分类指导,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5.3政策扶持,加大投入。一是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一些有利于促进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的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发展沼气。二是安排适当专项资金对农村沼气建设予以扶持,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村沼气建设示范户进行补贴。三是积极争取部门的支持和协作配合,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将农村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打造示范村,充分发挥资金的投资效益。 5.4抓好典型示范,加大推广力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农村沼气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抓好示范村培育,选择文化素质高、科技意识强、有强烈愿望的农户先行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和地方财政投入的扶持,抓好示范村建设项目,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农村沼气建设向纵深发展。 5.5强化技术培训,坚持技术标准。新一轮沼气建设,必须克服以往重建轻管、缺乏后续服务的弊端。要加大沼气技术的培训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聘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讲授沼气技术。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按照标准组织施工、验收,确保农村沼气工程质量。同时要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坚持建一个,成一个,验收一个,使用一个。 5.6积极探索沼气产业化发展新思路,努力提高沼气综合效益。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相统一;实现农村能源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发展种养业,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相统一。使沼气建设从单纯解决生活用能向综合利用开发、发挥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方向发展,强化农村沼气的多功能作用。
本文标题:新形势下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思路与对策(马军)-新形势下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