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长三角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长三角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姓名:周彩红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李廉水20070601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长三角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作者:周彩红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魏后凯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战略-上海经济研究2003,(4)本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用专业化系数、市场占有率、产品出口率、资金利润率等指标考察其制造业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抓好品牌建设,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将上海建成中国的国际管理控制中心;依靠产业集群化加快外资企业落地生根;加强城市间合作,促进地区制造业一体化.2.学位论文王志华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同构若干问题研究2006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由于区域内各行政区地缘关系相近,大部分地区选择发展的产业又十分相似,产业同构问题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目前学界对该区域内制造业同构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是在测度方法上没有进行对比分析,对制造业同构状况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某些相关因素对制造业同构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也不十分清楚。因此,本文选择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制造业同构问题进行研究,以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分析对制造业同构测度方法、指标与数据类型进行了选择,这是全文的基础;然后在产业细分与区域条件下对长三角制造业的同构问题进行了考查,明确了长三角制造业同构的变动趋势与现实状况;最后研究了相关因素对制造业同构的影响: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考查了经济国际化对长三角制造业同构的影响,探讨了长三角制造业结构高级化与结构趋同的关系,分析了长三角省际要素流动、商品流动与该区域内制造业同构的关系,讨论了长三角制造业结构趋同与经济增长趋同以及工业增长趋同的关系。研究表明,结构重合度指数是比较合理的测度制造业同构度的方法,而且不论使用哪种类型的数据,测算得到的制造业结构重合度并无显著差别。依据地区间制造业同构度是否大于分工度,确定出了判断地区间制造业同构与非同构的一个基准值。考查发现,随着产业细分,长三角两省一市制造业的同构状况并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且制造业各产业同构度的高低与产业的绩效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随着区域细分,制造业同构度却有明显下降趋势,就平均水平而言,省级地区制造业同构度要大于市级地区制造业同构度。从动态变化来看,近年来长三角省级地区制造业的结构是走向趋异的,而几个主要城市制造业的结构是走向趋同的。研究还发现,作为国际化主要表现形式的出口贸易结构与制造业同构有密切关系,而结构高级化与制造业同构之间却没有明显相关性,对于某些产业,伴随高级化的是结构的趋异。考查还表明,地区间劳动力的正向流动会促进制造业结构趋异,地区间资本的正向流动会导致制造业结构趋同,地区间资本的逆向流动则会导致制造业结构趋异,而随着地区间贸易强度的增大,制造业同构度会出现下降。近年来,长三角省级地区劳动力的正向流动、资本的逆向流动以及贸易强度的增长,对省级地区制造业结构的趋异产生了影响。研究最后表明,制造业结构趋同与经济增长趋同、工业增长趋同始终相伴,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地区出现制造业上的结构趋同是一种必然现象。制造业的同构既可能由产品贸易壁垒、要素流动障碍、出口结构相似等原因引起,也可能是基础资源相似、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客观表现,而且从影响来看,并没有证据表明制造业的同构影响了产业绩效。因此,我们要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长三角制造业同构问题。3.期刊论文雷义川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信息化基本状况研究-情报杂志2005,24(9)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信息化基本状况分析对山东省很有借鉴意义.分析采用了国家信息中心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信息化的客观发展现状和主观发展目标做了全面总结,从而发现该地区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企业方面总体水平全国领先,环境方面总体政策环境良好,只是浙江、江苏两省的技术环境和服务环境尚存不足.4.期刊论文胡国良.HuGuoliang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国际分工定位及其发展困局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5)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既有垂直型国际分工,也有水平国际分工.在这两种分工形式中,长三角制造业都处于分工体系的末端.这样一种国际分工定位,使该地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局.提升产业层级、与国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扩大高新技术中间产品的生产平台是长三角制造业摆脱困局的主要路径.5.学位论文刘春玲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研究——兼论长三角制造业地区分工2006本文选择长三角地区内部制造业产业转移进行典型性研究。首先对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明确了产业转移出现的机制,继而对20世纪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并对东亚产业转移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在理论分析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展开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研究。通过对苏沪浙工业发展阶段、制造业发展情况、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等方面的分析比较,证明存在上海制造业向江苏、浙江转移的可能性。然后,对长三角是否存在产业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测算了2000-2004年苏沪浙制造业28个行业的地区专业化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产业平均集中率、赫芬达尔指数、市场份额等指标,并进行跨期比较,证明上海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正在向浙江、江苏转移,主要转移至浙江。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制造业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结果证明,上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正在向苏浙转移,苏沪浙制造业专业化程度正在提高,长三角制造业地区分工日益明显。6.期刊论文王志华.陈圻.WangZhihua.CHENYin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与竞争绩效-统计研究2005,(3)一、制造业结构趋同的概念及其测度方法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7-2002),制造业是指第二产业中除采掘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外,对从采掘工业和农业中获得的原料进行加工的工业,包括30个大类、169个中类、482个小类.制造业的结构是指整个制造业的行业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制造业结构趋同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表现出的区域间制造业行业的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方面演进变化趋于一致、结构差异逐步缩小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构成制造业的行业门类逐步齐全、区域间制造业各行业的产出比重趋于接近、各行业的地域属性日益淡化、空间分布走向均衡等方面.7.期刊论文鲍华俊.徐青.王德全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同构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经济论坛2004,(23)一、问题的提出作为正在形成中的全球加工制造基地,长江三角洲制造业的发展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对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同构的争论声也不绝于耳.唐立国(2002)研究了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支柱产业,发现均集中在电子机械、房地产、化工、食品、纺织部门,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周向红等(2002)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特征,指出开发区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明显,纺织、化工和机械行业在开发区内的重复率非常高,各高新区都把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优先发展产业.洪银兴(2003)认为产业同构和水平分工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类似性之间有一定关系的观点的同时,但在制度变迁中形成的地方政府竞争是形成这种产业分工格局的根本原因.陈建军(2004)从产业经济和市场体制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各次区域之间产业同构产生的原因,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的产业同构有其必然性,过分夸大这一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8.期刊论文孙彦军.SUNYan-jun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分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25(1)对长三角地区的三次产业发展和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长三角地区初步出现了产业分工,上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竞争、技术转移和产业政策引导.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还存在着生产要素流动性不强,地方政府的限制等制约产业分工、产业转移的因素,因此短期内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并不会大规模出现.9.学位论文毛东俊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同构现象研究——一个分工视角的考察2007本文着重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结构的相似性问题。从分工角度,借鉴新型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交易效率”的一般均衡模型的主要结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随着交易效率不断地改进,劳动分工演进会发生,区域间的分工、专业化水平不断加深,并成为结构性战略调整的基础。协调分工又需要成本(即交易费用),分工的深化会引起交易费用的增加,交易费用取决于交易机制的效率;分工的好处和交易费用增加之间形成两难冲突,构成分工演进的基本约束。分工和专业化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与其相适应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的过程,“区域分工、专业化——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经济增长的不竭源泉。在借鉴国内学者测度交易效率的间接方法(即用市场化进程指数,作为交易效率演进的简单衡量)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可度量的指标体系,并通过产业结构相似指数、区域分工和交易效率影响因素之间的一个复合函数,建立产业结构相似指数与影响指标之间的实证模型,并通过paneldata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各指标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大小和方向。据此得出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0.期刊论文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就业效应分析-金卡工程2009,13(1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一直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以制造业带动服务业的模式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历来不容小视.本文先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就业情况进行比较,然后通过研究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就业的弹性分析、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来对服务业发展的就业效应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并对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2e79b7be-628a-4c35-89a8-9e1a00a67cff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5日
本文标题: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长三角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