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P34~35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3.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悟情。【教学难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生活导入,明白方法1.师:同学们,我们都喜欢过春节,谁来说说过春节时我们会做些什么?2.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描写宋朝老百姓过春节的古诗。(出示诗文——《元日》)3.师:你们知道学古诗要怎么学吗?师适时引导,总结学诗的方法。二、熟读古诗,读出诗味1.齐读题目。2.“元”有三种意思,“元日”的“元”是什么意思?出示“元”的三种意思:①为首;②开始的,第一;③主要,根本。学生选择并说说元日指哪一天?(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叫春节。)师:要知道一个字的意思,我们可以请教字典这位老师,根据字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答案,这是学习生字的一种好办法。再读课题。3.师:谁来介绍王安石?(出示课件)——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王安石变法。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查电脑、查资料等)师:你们学习的方法真多啊!4.师:宋朝的老百姓是怎样过春节的?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把句子读准确、读流利,同桌要认真听,提出意见,一起学习。5.全班齐读这首诗,把它读正确、读流利。师:同学们,听你们读得既准确流利,又有节奏,真是一种享受啊!三、质疑品诗,体会感情师:刚才我们通过一遍遍地读诗,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拿出笔,在书上画一画,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互相学习。1.小组合作学习,讨论。2.学生畅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提出疑问,集体释疑,师相机指导。(1)爆竹声中一岁除。(板书:燃放爆竹)“爆竹”指的就是放鞭炮。“一岁除”一年过去了。拓展:能说说放鞭炮的情景吗?(指名学生联系生活画面回答,师相机引导)是啊,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我们又过了一年,长了一岁,伴着喜庆的鞭炮声,谁来读读第一句诗?(读得真有味道啊!)全班齐读。(课件出示鞭炮声)(2)春风送暖入屠苏。(板书:喝屠苏酒)师简介屠苏酒——屠苏指屠苏酒,这是一种用屠苏草浸泡的药酒,在古代,每到大年初一,全家都要喝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鬼辟邪,让人一年都平安健康。人们喝下屠苏酒,就叫“入屠苏”。(课件出示屠苏酒)谁能读好第二句诗?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心也暖洋洋的。)全班齐读。(3)千门万户曈曈日。“千门万户”就是千家万户。师:“曈”应该跟什么有关?引导观察“曈”的部首从而理解“曈”的意思。师: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字形来认识生字的意思,这也是学习生字的一种方法。(4)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就是春联,用“新桃符”来换“旧桃符”就是用新春联换下旧春联。(出示文中的两对春联),师: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应该从右往左读,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老师今天带来了两对春联,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把音读正确。四、联系生活,吟诵古诗1.师:多么让人向往的春节啊!谁愿意背一背《元日》?(在乐曲中根据时间多形式背诗)2.师:古诗不仅可以背诵,还能编写成歌唱一唱呢!出示课件,学生跟着哼唱。五、布置作业,拓展积累背诵《元日》,积累春联。【板书设计】元日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新——旧第2课时一、新课导入古典文学凝聚了人类思想和艺术的精华,它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深远的思维空间,阅读古典文学,对我们人格的塑造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感受它的魅力。1.谁能背背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生背古诗)2.春天来了,春雨连绵不断。杜牧在一首诗中是这样写的。(师朗诵《清明》)二、学习古诗1.读诗题,知作者。(1)教师板书古诗题目及作者。清明就是指清明节。谁知道清明节是什么时候?清明节时民间有些什么风俗?(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是家人团聚、上坟祭扫或踏青、春游的日子。)(2)谁知道杜牧的生平?(生交流杜牧的资料)播放课件。2.释字词,明诗意。(1)(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相互解答自己的疑问。(3)谁来说说自己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集体解答难以理解的词句。播放课件。(欲:将要。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借问:请问。)(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写了怎样的景致?路上行人指谁?此刻作者的心情怎样?(5)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照例应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此刻自然想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祛祛寒,也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6)“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播放课件。遥指:远远地指着。(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酒馆的标帜。)三、总结全诗《清明》这首古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体现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板书设计】清明第3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学生齐读课题两遍。教师范读诗文。(老师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学生齐读全诗。二、理解题意,了解全诗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出示课件)(学生思考讨论)(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教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学生:老人节。(2)忆:想念,思念。(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出示王维相关资料)3.自由诵读这首诗,自己初步领悟诗的大意。三、读懂全诗,理解诗意1.出示句子:独在异乡为异客。(1)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2)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3)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4)那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作外乡的客人。)2.出示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1)每:每当。(2)逢:遇到。(3)倍:格外;加倍;更加。(4)“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5)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6)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3.出示句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2)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3)茱萸:一种有浓郁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4)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4.教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四、指导朗读,背诵全诗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2.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大家认真思考下列问题。(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乡念亲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五、拓展延伸,交流分享1.教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2.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佳节思亲遥念亲人【教学反思】本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诵读和理解的关系。承接前面的教学导入,我采用的方式是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美。在理解诗文的过程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主观的灌输,而是立根诵读,启发交流,注重体验。学生在有梯度的诵读中一步步地熟练古诗,了解古诗,体味古诗。可以感觉到,学生的朗读在逐步熟练、逐步深入、逐步动情。10.纸的发明【教学内容】教科书P37~39内容。【教学目标】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造纸术的发展背景,理解制造纸的过程,体悟到民族自豪感。4.能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一段赞叹中国人了不起的话。【教学重点】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的图表,了解纸的演变过程。【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弄懂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揭题质疑1.同学们,你知道书上的纸是怎么来的吗?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来学习纸的发明。(出示课题)2.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二、学习生字1.通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2.检查反馈。3.学生练习生字,教师巡视指导。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课件:课文朗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2.自由读课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交流并梳理。四、初学课文1.用手势表示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2.自由读课文,哪几段写了纸发明以前?3.交流。抓住以下句子:(1)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2)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3)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课件出示:竹片、丝绵做的书。同桌讨论各自的缺点:笨重,贵。4.同桌相互说。5.齐读1~2自然段。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第2课时一、回顾复习1.边读边思考,世界上没有纸以前,书是用什么做的?他们有什么特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所以,人们就想要找到一种材料用来做书,那就是纸。可纸又是怎么发明的呢?二、探究学习(一)学习第3自然段。1.你们想了解的正是大家都想知道的。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2.在除了以上几种物品外,又出现了什么物品来替代纸,有何特点?(二)学习第4自然段。1.自由朗读。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1)重点了解纸的发明过程。(看课件理解)(2)重点理解:蔡伦发明的纸是什么样的纸?教师提示归纳:用“发明时间、发明者、造纸原料、纸张特点”这几点来回答。3.指导朗读。(1)自由读,想想:你觉得该怎样读?为什么?(2)这个纸有何好处?你有何感受?(自豪。)思考:为什么是自豪的?4.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内部讨论:为什么只有蔡伦改造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三)学习第5自然段。1.指名读,其他人仔细听并思考造纸术是如何传播出去的?2.小组交流:造纸术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三、延伸拓展1.学生说说四大发明,进一步体会中国人民的伟大。课外阅读:“火药的发明”“毕昇发明印刷术”“指南针”“蔡伦改进造纸术”。2.看看现在的纸,理解纸在现代社会中的不断进步。(纸的家族)四、合作探究开展小组活动,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传统节日及习俗。【板书设计】纸的发明纸的发明过程:竹片木片做纸——帛、丝绵当纸——麻做纸——树皮、破布做纸(重)(贵)(粗糙)(轻薄便宜)【教学反思】这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由于造纸术距离学生们时间较长,且课前预习准备不够充分,因而情感的抒发不够浓烈。11.赵州桥【教学内容】教科书P40~41内容。【教学目标】1.会认读本课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2.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悠久的历史和雄伟、坚固、美观等特点。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3.学习作者介绍事物的方法,会简要地按一定条理介绍赵州桥。【教学重点】初步感
本文标题: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2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