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机制和对策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机制和对策研究姓名:彭岚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沈玉芳20050501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机制和对策研究作者:彭岚兰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参考文献(50条)1.主要参考文献2.MacleodScott.MeGeeTGTheSingapore-Johore-riaugrowthtriangle:anemergingextendedmetropolitanregion3.MissenG.McKayJAsiapacificregionalization:realityandrhetoric19954.SmithARegulationtheory,strategiesofenterprise,integrationandthepoliticaleconomyofregionalrestructuringincentralandeasternEurope:thecaseofSlovakia5.DickenPGlobalShift:IndustrialChangeinaTurbulentWorld19926.StephenMWThenewregionalism-keycharacteristicsofanemergingmovement2002(03)7.陈建国际经济合作教程19988.胡景岩论开发市场与引进技术20039.陆立军.郑燕伟东部企业西进的模式与行为200410.王崇举.黄志亮东西部开发比较研究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抉择200311.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200112.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200313.陈育宁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200414.陈乔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200215.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199816.张万清区域合作与经济网络198717.靖学青东西部经济合作论200218.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199819.李小建.李国平.曾刚.覃成林.林炳耀.张文忠经济地理学199920.张谊浩.陈柳钦当代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解读[期刊论文]-中国发展2004(4)21.刘朝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发展战略选择[期刊论文]-经济学动态2002(4)22.马杉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论研究——论成渝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发展[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23.李秀敏.刘丽琴增长三角的形成发展机制探讨[期刊论文]-世界地理研究2003(1)24.郑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期刊论文]-管理现代化2004(3)25.韩凤芹国外政府干预地区差距的实践及借鉴[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参考2004(10)26.魏淮'世博效应'Expo2010在哪里2003(01)27.付刚'9+2'政府领导共同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200428.才利民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大北京地区共同繁荣发展[期刊论文]-港口经济2003(1)29.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武汉城市圈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30.崔显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坚持区域经济一体化--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先进经验借鉴2003(11)31.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西部大开发,上海热情高2004(07)32.沈玉芳论我国大区域统筹发展中的长江战略:对'十一五'期间上海合作交流及与长江沿江地区合作的几点意见2004(06)33.常江有竞争,更要合作;谋发展,互动双赢--中国地产第四极横空出世200434.林凌.杜受祜川渝合作共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繁荣2004(02)35.西部也需要经济圈,成渝经济区是否能成'第五极'200436.李振平.张金峰西部工业核心在哪里37.郭振杰能矿资源铸炼'金三角'2004(04)38.2003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总量情况200439.周曙东.刘惠英我国东中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江苏社会科学2002(5)40.陈刚.张解放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期刊论文]-华东经济管理2001(2)41.罗怀良成(都)绵(阳)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研究[期刊论文]-经济地理2004(1)42.陆立军.周国红东部企业西进:环境影响因素、行为特征及其绩效[期刊论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43.庞效民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1997(4)44.吴晓军.赵海东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期刊论文]-当代财经2004(6)45.巴春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期刊论文]-改革与战略2004(7)46.王玉珍江苏与西部经济联动发展的客观基础[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2003(7)47.郭金龙.王宏伟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期刊论文]-管理世界2003(7)48.贾平.杨晓敏我国东西部经济联动发展机制探讨1999(07)49.豆建民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政府干预的原因、问题与建议[期刊论文]-改革与战略2003(11)50.汪力成东部企业如何西进?[期刊论文]-西部大开发2001(10)相似文献(2条)1.学位论文张益成都银行区域化发展研究2008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当前正在经历一场重组、联合、跨区域发展的变革。这既是外部经济发展、银行竞争及金融监管的客观要求,更是城市商业银行自身扩大规模、提升抗风险能力、加快发展速度的内在需求。北京、天津、上海以及众多沿海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已凭借自身良好的经营基础和充足的资金实力率先展开了跨区域的战略布局;其他有条件的区域也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实现了合并与重组,大大加强了竞争的实力。而在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各城市商业银行虽在“06大限”之前实现了内部的改革,在经营指标上达到了监管部门的要求,但其综合竞争力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城商行还有一定差距。本文以成都银行为研究对象,结合西部地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对成都银行的区域化发展展开了分析。本文首先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概述,紧接着介绍了成都银行自身的发展过程和当前经营状况,之后再就成都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加以总结。这一部分的分析构成了全文的讨论基础。然后分析成都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成都市的经济环境、成都市的银行竞争环境以及成都所在的区域经济体——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环境。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成都银行外部环境加以讨论分析,构成全文的研究背景,为后面区域化发展的研究做铺垫。之后在探讨了成都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对国内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模式进行了归纳与分类讨论。发展模式分为跨区域设置分支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联合重组,其中联合重组又分为以业务为纽带、以资本为纽带和以机构为纽带三种类型。其中以业务为纽带的联合方式最为松散,比较适合目前成都银行的状况。根据四川省内和省外不同的客观环境,构想分为了两种路径。在省内要尽力征得政府的支持,以充分利用现有同类银行的资源,避免过度竞争,走合作发展的道路。这样既能节约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又能为以后更深入的联合加以铺垫。考虑到当前省内各城商行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信任程度及默契程度,建议先采取业务合作的松散型联合方式。在省外的发展要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业务开展的状况和对未来业务范围扩大的预判,积极稳妥地拓展服务空间。成都银行处于成渝经济区这个西部最具发展前景的经济带,应积极参与区域建设的金融支持,加快在重庆设置分行的步伐。同时,成都银行还应高瞻远瞩,立足于西部,向全国范围辐射,有计划有顺序地推进西安、贵阳、昆明等地的布局,最后向上海、天津等金融中心进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选题、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三个方面。首先在选题方面,本文与其他相关文献的不同之处是选取了成都银行作为特定的对象来研究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化发展,而不是将所有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讨论。一方面以单独一个城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还不多见,另一方面从城市商业银行角度来探寻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的研究也尚未出现。06年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总数有100多家,相互之间的差距还体现的不太明显。但近两年随着监管部门的引导和鼓励,再加上各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充足改革的大力支持,不同城商行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底子好、实力强的银行把握住投资的时机,已将经营范围拓展到原来受限区域之外,力图助推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有甚者也开始谋求全国性的战略布局。一些地方将区域内若干规模不大、实力相仿、情况相似的城市商业银行联合起来,通过重组、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组成一个大的机构,扩大了规模、增加了资本实力,提高了竞争实力。若仍按城市商业银行为类别将所有银行作为整体讨论,已很难寻找到相同的药方。以前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区域化、联合重组的研究转眼已成为现实,以前的构想也在实际的操作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本。虽然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地方版图正在经历风起云涌的变化,但西部地区城商行规模小、实力弱、历史包袱重,虽已获得重生,但发展起步较晚,还没形成系统的区域化发展战略。已有其他地区城市商业银行打算进入西部地区,与本地城商行展开正面竞争,本地的城商行在竞争中已落入不利局面。成都银行作为西部地区实力最强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又居于四川省省会、经济、文化、交通、通信的枢纽位置,理应在巩固好本地市场的基础之上谋求覆盖四川省、辐射全西部的更高目标。因此,本文选取以成都银行为研究对象,基于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这一基本思路,就成都银行的区域化发展展开了分析研究。在研究思路方面,一般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区域化发展的研究主要基于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需要、银行业竞争格局要求、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鼓励鼓励等几个出发点,而本文还引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通过经济发展趋势来指导银行发展的方向。这既是银行开展业务的基础,更是银行经营范围的前提。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和重庆同时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南部的深圳、东部的上海浦东、北部的天津滨海之后,我国的第四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成渝经济区的全面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继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经济圈两个区域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启动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当前,成渝两地也结束了长期的竞争状态,开始谋求合作与共同发展。2008年4月2日,川渝两省市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处于成渝经济区的37个区县(市)在新的机遇下加强两地合作,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大东北之后的“第五增长极”。正是由于这样的外部环境,针对成都银行自身的发展特点,才提出区域化发展的战略及实施构想。在主要观点方面,关于区域化发展模式一般分为跨区域设置分支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联合重组两大类,其中联合重组中有可以分出三种联合方式。实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往往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即积极在异地布局,设置分支机构,拓展业务范围。而实力较弱、又处于某一区域之内的城商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往往更愿意与同省份的其他城商行联合起来,通过业务、资本和机构三条纽带,走合作发展之路。成都银行具备一定的实力,但还不足以支撑其在区域范围内迅速扩张布局。在四川省内其他地区还有多个城市商业银行,成都银行可尝试将这些规模较小的城商行通过业务方式联合起来,成为省内各城市商业银行的带头人,推动互惠互利的区域联合,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分散经营风险、避免过度竞争、实现资源互补、开拓新的市场。同时,成都银行应积极服务于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这就对其走出省外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成都银行要同时考虑在重庆设置分支机构,以便于两地资金的流通和业务的办理,同时扩大业务范围。综上所述,本文的观点的创新体现在成都银行同时开展省内省外的跨区域发展,省内促进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共赢,省外有步骤的实现西部重要城市的战略布局,以适应区域化发展的需要。2.期刊论文杨建锋.万书勤.冯艳芳.YANGJian-feng.WANShu-qin.FENGYan-fang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压力分
本文标题: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机制和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77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