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对武威转型跨越发展思路的回顾与展望
中共武威市委党校冉小娥对武威转型跨越发展思路的回顾与展望提纲一、发展现状二、发展思路三、发展任务一、发展现状(一)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二)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三)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四)农业主体生产模式强力推进(五)现代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六)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七)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一、发展现状立足于武威城市小、农村大,城镇化水平低和工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城市带动农村能力弱、工业无力反哺农业的现状。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一)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加速城乡空间融合、加快特色产业聚集、促进公共资源共享、统筹城乡发展、富裕群众生活的有效载体。一、发展现状规划提出按照“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的模式,建成金大快速通道,构建核心区脊椎和主动脉,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组团发展,形成“一轴双城三组团”的主体布局,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一)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规划范围为西北起于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东南至古浪县大靖镇的带状区域。包括中心城区、29个乡镇、黄羊河农场及马路滩林场。共涉及364个行政村,总人口88.91万人。总面积2484平方公里,约占市域总面积的7.5%。一轴双城三组团空间结构示意“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模式一、发展现状(一)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2年,基本完成绿化景观林带和特色林果长廊建设任务。沿线开工建设加油站6个、候车亭134个。核心区新改建学校27所,新建新型农村社区22个,新建综合服务中心18个,培育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区8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9个、生态经济林示范区10个、节水灌溉示范基地1.3万亩。一、发展现状(一)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3年,金色大道主线路基工程全面完工,铺油99公里,新开工建设干支联接公路498.7公里。优化布局中心镇和重点小城镇,新建续建300户以上新型农村社区50个、1.17万户,开工建设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0个,产业集聚、工农互惠和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武威城镇化率对比表年份武威市甘肃省全国2010年27.56%35.1%47.5%2011年28.86%37.2%51.27%2012年30.88%38.75%52.57%2013年33.38%39.7%53.7%一、发展现状坚持引项目、找矿藏、建园区、上规模、增效益,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挺起了武威工业经济的脊梁。(二)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在市域内没有大型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少,且以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等低税赋和低附加值的行业为主。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低的情况下。一、发展现状2012年全市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869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0项。实施重点工业项目291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7项,预计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增长66.11%。先后赴外招商引资70多批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94项,拟引进资金2067.1亿元。(二)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2年以来,武威市围绕建设5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园区、培育5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打造10个百亿级产业链。一、发展现状以“中国葡萄酒城”为契机,大力发展以葡萄酒为主包括啤酒、白酒和食醋、矿泉水的“液体经济”,目前在建葡萄酒、矿泉水产能分别达17.4万千升、60万千升。(二)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3年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020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75项。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15项,项目总投资1055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600项,落实到位资金570亿元,增长45.85%。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5户。一、发展现状(二)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至2013年底,中央及省级地勘基金项目天祝县臭牛沟煤炭勘查项目已完成勘查工作,地质详查报告已提交省国土资源厅;其余地勘基金项目正在按项目设计实施勘查。武威长城乡腾格里沙漠一带铜多金属矿普查项目已完成物探工作,目前已进入钻孔验证,勘查前景看好。武威市三产比重变化年份农业工业服务业2010年26.440.033.62011年24.5642.3333.112012年24.2244.0431.742013年22.545.132.4一、发展现状2012年,完成了黄羊、古浪河、古丰灌区节水改造骨干工程184公里,配套田间节水面积26.7万亩,景电二期向民勤调水渠延伸主体工程全面完成投入试运行。(三)生态环境持续好转随着石羊河流域治理的有力推进,我市着力破解“结构性缺水”命题,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方针,统筹抓好“节水、治沙、造林、防污”四个重点,探索建立“国家有投入、科技做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一、发展现状2013年,深入推进生态屏障行动。加快水权水价改革,优化水资源配置,全市水权配置总量控制为16.5亿立方米。(三)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施103个“以奖促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1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项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通过水利部正式验收。生活、生态、工业、农业用水占比变化图年份生活生态工业农业20062.31.45.091.320114.26.412.576.920135.111.515.468年份治沙生态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通道绿化义务植树2012年104.7万亩46.5万亩34.5万亩1128公里1042万株2013年150.9万亩51.8万亩37.4万亩1275公里1137万株累计255.6万亩98.3万亩71.9万亩2403公里2179万株一、发展现状(四)农业主体生产模式强力推进结合生态恶化、耕地压减、水资源短缺的的实际。提出以现代农业为方向,农民增收为核心,构建“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即着力壮大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以红枣、葡萄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和节水高效的大田农业。“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一、发展现状(四)农业主体生产模式强力推进经过四年的快速发展,设施农牧业生产区域从城郊乡镇、平川井泉灌区向远郊乡镇、河水灌区和山旱区扩展,发展设施农牧业的乡镇达到93个,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59万亩。其中2010年以来新建设施农牧业45万亩(其中2010年7.52万亩、2011年8.89万亩、2012年9.84万亩、2013年18.2万亩)。一、发展现状设施瓜菜年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位居全省前列;畜禽饲养量达到2000万头只左右,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0万吨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武威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肉类生产供应基地和国家“西菜东运”生产基地。武威市设施农牧业生产基地迅速扩大,基本形成规模化。(四)农业主体生产模式强力推进一、发展现状(四)农业主体生产模式强力推进正如希克斯诱导创新理论所指出的:如果一个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其他要素上涨或昂贵,会导致这种要素的相对使用量的一系列技术变革。结果是,由资源的稀缺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制约,以相对丰富要素的技术进步消除了。一、发展现状(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建设改造专业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和商品配送中心28个,设立甘肃银行武威办事处、工行古浪支行、建行民勤支行和天祝支行,在农村设立76个便民金融服务点,实现了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引进民间资本1亿元,新设立民营担保公司2家。争取省级金融机构授信740亿元、省级工业发展财政引导基金3亿元,获准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首期筹资3亿元。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4.75亿元,天祝、古浪两县被列为全省双联惠农贷款重点县。一、发展现状(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新建续建商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27个。新增市、区(县)级粮食储备1.3万吨,建立“放心粮油”网点39家。全年接待游客51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4.9亿元,增长37.1%。新增银行授信额度1000亿元,累计达到2240亿元。甘肃银行凉州区支行挂牌成立,新增保险公司市级分支机构3家、小额贷款公司8家,准金融机构发展到22家。一、发展现状(六)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4%,高考综合录取率达到81.3%。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4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6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安置高校毕业生1579名,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98%。城乡低保对象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15%和28%。一、发展现状(六)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城镇居民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101.4%、98%,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改扩建市儿童福利院,床位达到350张。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1个,建成村卫生室15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9个。解决了1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城区天然气入户8007户、农村户用沼气1000户。新建保障性住房3.45万套,建成新农宅2.82万户,改造农村危房3.05万户,实施棚户区改造1500户。一、发展现状(七)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政府行政审批项目由69项减为9项,市级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由453项减为230项,证照办理事项由129项减为101项。清理并登记核准执法单位449个、执法人员5883名。加强对机关和干部作风、纪律、效能的监督检查,对274个单位的353名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干部作风明显转变。2010-2013年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图年份生产总值(亿元)增速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速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速大口径财政收入(亿元)增速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增速2010228.7713.5%205.253.34%75.3617.59%12.9630.41%6.4332.74%1155110.57%455114.6%2011267.511.9%30331.6%90.317.5%2025.9%1026.1%1305311.8%518811.3%201340114.5%689.335%123.218%1786016%717817%201660014%200020017.2%50252410013%1000014%近几年来,武威经济社会发展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总量不断扩大、效益稳步提升,在武威的历史上呈现建设项目最多、投资额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经济发展的成效是检验发展思路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发展实践和数据充分证明,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武威市委确立了科学的、符合发展实际的思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严重匮乏、矿藏稀缺、发展基础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弱。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品种少、储量小。民勤、古浪县是典型的生态恶化沙区和干旱区,天祝县是地处青藏高原高海拔藏区,凉州区是人口超百万的传统农业大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省后位,城镇化率仅为28.9%,比全省低8.2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达56.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6.1%。二、发展思路回顾2010年武威市与全省及三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指标甘肃省武威市兰州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常住人口(万人)2557.53181.51361.6246.4123.19GDP(亿元)4119.46228.771100.39210.51183.91人均GDP(元)16107.212603.730429.545358.879305.7财政收入(亿元)745.2512.96304.1323.4926.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369.475.36545.1137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188.551155114061.841767916741.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424.74551458759537865二、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凝聚人心、用项目衡量政绩,不拘一格用人才、无中生有抓项目,竭力实施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二、发
本文标题:对武威转型跨越发展思路的回顾与展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2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