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试复习内容-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试复习内容一、名词解释1.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P162.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是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是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P23.教学结构: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简言之,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进程。)p574.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的一个分支,强调主观(内部心里过程)与客观(外部刺激)相结合,即“主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建构主义强调“意义建构”方式——对客观事物意义的理解(即个人的知识)尽管与个人的经验及原有认知结构有关,即有主观性,但事物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p635.多元智能理论: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是人的八种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代表了每个人的不同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被开发出来。P836.教学环境:广义指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水平、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狭义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教学环境由物理教学环境、技术教学环境、情感教学环境组成。p897.学习资源:是指能够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任何东西,不仅包括设备、场所、教材等物化的内容,还包括学习者自身内部的、学习者之间的智力资源,例如学习同伴在某个问题上的认识完全可以作为其他同学的一种学习资源而存在。p1178.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以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p1399.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综合,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p14010.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过程中各要素分析和设计的外化成果,通常包括课程标题和概述、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与反馈设计、总结与帮助等。P22711.档案袋评价:档案袋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内容对学生作品的样本汇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这是对学生成就的评价,是对其进步的连续考察,而不是对学生掌握内容范围的阶段性考察。P25212.智能导师系统: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结合的产物,是指导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学习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2环境,它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动态地(而不是按预定的策略和内容)形成教学的交互作用。它由五个部分:专业知识库、专家模块、学生模型、教学与控制模块、以及用户接口模块。P26513.分布式学习系统:分布式学习系统常应用在基于网络的远距离教学过程中。远距离教/学过程的时空分离使分布式学习成为现实,同样分布式学习促进了多Agent系统在教学中的运用。多Agent系统的体系结构一般都包括四个组成部分:教学智能体、交流智能体、学生模型智能体、远程智能体。P26814.虚拟现实技术:又称为灵境技术、临境技术,它汇集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人体行为学等多项关键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它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上述技术的高层次的集成和渗透。P28515.数字化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软件完成某项教学或学习过程,它是能够满足一定教育目的的游戏活动。P291二、简答1.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具有技术和教育两个层面的特征。从技术属性看,其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从教育属性看,其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P16、p132.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答:核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并取得显著成效,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P18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本质P33-34P36/57内涵: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更本变革。它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本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4.创造性思维的构成要素创造性思维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六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个要素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系统地、全面地看待创造性思维结构。P755.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创造性思维)有哪些作用?P75-81/736.各种教学结构的特点(以教为主、以学为主、教学并重)P57-60以教为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3(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2)学生是知识的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3)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4)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以学为主:(1)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3)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4)教材不是学生的惟一学习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从其他途径(如图书馆、资料室及网络)获取大量知识。教学并重:(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绪的培育者。(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3)教学媒体既可以是帮助教师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也可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4)教材不是惟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如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7.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分别由哪些设备组成?分别具有哪些功能?多媒体教室由图像和声音两个系统组成。多媒体教室是一种接受、封闭型教学系统,师生间存在双向交流,多媒体设备主要起演示教学内容作用,利用视音频多媒体的媒体的优势,以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而且,由于其结构相对简单。多媒体网络教室主要由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和其他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扩音设备等)组成。多媒体网络教室里除了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外,教师机和学生机、学生机和学生机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交换信息,包括视音频等多媒体数据。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进行声音、图像、视频等的广播教学,利用电子白板功能进行要点讲解,监视和控制学生机操作。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举手。P948.探究性教学模式P152探究性教学模式是高度概括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部分常规课堂教学都可以采用此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主要针对课程标准中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9.WebQuestWebQuest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其主要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由六大模块构成:情景模块(导言)—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情境;任务模块(任务)—给出探究任务、提出任务要求、组成小组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4作研究或个人独立研究;资源模块(资源)—完成探究所需的资源(经过教师整理和归类的);过程模块(过程)—完成任务(或细化的子任务)的详细过程;评价模块(评价)—各类评价量表;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结论模块(结论)—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P20410.移动教育系统构成和功能组成P274移动教育的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互联网、移动教育网、移动台和教学服务器。其功能组成如下:互联网:教育资源的有效载体。与互联网连接的客户可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并可访问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移动教育网:整个移动网络的一部分,由多个基站组成,用来发射或接收来自移动台以及互联网的信息,并通过空中接口将移动台与互联网实现无缝连接。教学服务器:该服务器与互联网相连,存放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的服务程序。移动台:即移动设备,常见的有移动电话、智能手机、掌上电脑、平板电脑四类。从构成来看,互联网和教学服务器是教育资源的主要载体,而移动台和移动教育网则是连接用户和互联网的主要媒介。三、论述1.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冲击P10变化:信息时代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学习社会要求学习者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也带来了冲击: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课程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要求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信息时代要求课程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实施手段都应符合促进“信息”型认知结构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使实施个性化的课程成为可能。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解决对策在对技术的态度和运用上的误区:对技术的抵触与盲目依赖并存;以课件而不是教学过程设计为核心;追求高新技术而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信息技术使用“泛化”等。P45在理解学生主体地位上的误区:将主体地位绝对化、片面地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无效的协作等。P45未能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教学情景时过分依赖多媒体;重活动形式而轻活动内容;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P49资源建设和认识上的偏差:重视硬件资源建设而忽视软件资源建设;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资源;重视助“教”资源的建设而忽视助“学”资源的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和分工协作。P51对策:P53(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整合的过程是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需要有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建构主义理论是指导整合实践的重要理论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5(2)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整合课程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3)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这种理论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4)建设丰富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不是要求所有老师都去开发多媒体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已有资源。(5)创建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各学科教学模式。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能到达预期的效果或目标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3.结合自己具体实例论述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过程及具体环节“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方法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设计相结合的产物。把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法与步骤有机结合起来,作以适当的补充就形成了“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过程与环节:第一步: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的起点。第二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试复习内容-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6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