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如何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
1韩山师范学院学生毕业论文(2006届)韩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制题目(中文)如何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英文)Howtobreakthevillagefetteroftheeconomicdevelopment系别: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20021711姓名:柳森辉学号:2002171130指导教师:于喜繁副教授2诚信声明我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毕业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3如何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摘要】:近年来,农村经济一直停滞不前,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明显提高,甚至有所下降,阻碍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农村经济;滞缓;主要原因;农村现代化;建议【Summary】:Inrecentyears,theruraleconomycontinuouslyboggeddown,farmer'slivingstandardcouldnotobtainthedistinctenhancement,evenhadthedrop,hashinderedthecountrysidemodernizationadvancement.Thisarticlehasanalyzedtheruraleconomydevelopmentslowmainreasons,andputforwardseveralproposalstoourcountryruraleconomydevelopment.【Keywords】:theruraleconomy;slow;mainreasons;thecountrysidemodernization;proposals4目录题目:如何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第一部分:引言………………………………………………………………1第二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2第三部分:打破农村经济发展桎梏的对策…………………………………7第四部分:结语………………………………………………………………13致谢……………………………………………………………………………14参考文献………………………………………………………………………155【正文】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国大部分的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一部分的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甚至有的达到了富裕型的生活水平,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却一直停滞不前,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由于农村经济不景气,农民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有的农民重新陷入贫困。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贫穷的阴影依然在农民的头上徘徊,农村经济依然很脆弱。农村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影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尽管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各种政策措施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村经济仍然得不到明显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依然举步唯艰。那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打破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下面,笔者首先分析一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发端于上实际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发展中显现出隐患,改善中凸出失衡,这亦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三农”问题的暴露,其实只是农村问题的外在表现,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自然条件、历史形成的体制、政策等因素和伴随着农村改革中所产生的新的矛盾的负面影响,这些都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一、农村自然条件在发展农业经济和农村其它经济方面具有一定劣势。中国人多地少,可供耕种的土地面积则更少。随着人口增长,人力资源和6土地资源已不相匹配。而且长期以来,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结构。加之盲目过度的垦殖,破坏了原有植被环境,加剧土壤沙漠化进程。长期以来,由于农业技术落后,中国农业发展走的是一条低水平平面垦殖扩张的道路,农业增产以过多地消耗资源为代价,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环境,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1.63亩,低于世界3.75亩的43%,加之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自然资源中存在的劣势,制约农业经济和农村其它经济的发展。二、历史形成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体制给农村发展埋下隐患。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在当时环境下优先发展工业经济,实行城乡分治的经济体制无疑是正确。但随着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而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却一层未变,那么,原来积极的因素就会逐渐变成消极因素,甚至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人为将国民划分为享有不同的政治身份、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待遇的农民和市民。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结构,限制农民的迁徙自由权和平等身份权,不仅遏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降低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能,而且还因为国家资源农村和城市的占有和分配的不平等造成市民的高工资、高福利、高劳保。农民的低收入、低福利、无劳保,使农民产生二等公民的感觉。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共同进步,而且会给社会安定带来隐患。其次,“一大二公”的政治体制,限制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生产自主权。单一种植结构,低下的种植水平,将农村劳动力牢牢地捆绑在土地上。7既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第三、重工轻农的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长期分割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重工业和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发展壮大了中国的工业经济,但客观上也抑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公共用品的国家投资,农村共用品的农民自筹,客观上加大了农民负担。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滞留,降低了农业效益;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化服务和社会保障的不到位,加剧了城乡差别。三、伴随农村改革所产生的新矛盾制约了农村发展。农村改革使农村劳动力得到释放,农民逐步得到了土地的使用权、择业的自主权和剩余产品的支配权。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阻力。首先,不规范的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加速了土地资源枯竭进程。比如,不断恶化生态环境加速了农村土地沙漠化进程。由于水资源短缺(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不协调,占耕地面积2/3的地区,水资源不到20%,占全国水资源80%的地区,耕地面积不到1/3)森林面积覆盖率低,占世界总量的3%,加之大量排放的废气、废水使耕地面积受到污染,加速了土地沙漠化。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沙漠化面积已占陆地面积的27.3%,沙漠化使地力下降,农作物产出率降低;使草场退化,草原载畜能力下降。其次,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已日渐成为滞缓农村现代化的阻力。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了农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劳动率效率,8促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这无疑是一个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快遇到了一系列单家独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结构单调,品种单一,生产、经营分散,无法形成产品优势和产量优势,面对入世的冲击变得难已招架;信息闭塞和缺乏对信息的正确选择,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给生产者以误导;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到大的自然灾害一筹莫展。特别是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农村缺乏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分散、弱小的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产品的交易。农民以自由、零散的方式进入市场,面对社会上各种利益集团的权益侵蚀和不正当竞争,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即便有一些零星、分散民间农产品交易组织,但由于缺乏管理和指导,极不规范,易受利益驱动。在农产品紧俏时,为牟利而哄抬物价;在农产品滞销时,为规避风险一哄而散,农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以我村的甘蔗生产为例,刚开始由于种的人很少,需求量很大,甘蔗的价格很高,一根可以卖到三四元,蔗农所得的利润很可观,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种甘蔗,原来的蔗农也扩大种植规模。因此甘蔗的产量急剧膨胀,而需求量并没有相应增长,结果导致甘蔗价格直线下降,一根甘蔗只卖到三四毛钱,许多蔗农血本无归。从此,我村的甘蔗种植业一蹶不振。这就是由于缺乏指导,盲目生产导致的结果。第三、农村投入资金的日趋短缺,使农村生产条件难以改善。由于历史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的思维观念仍未改变,国家对农村投资总额很少,而对农村基础建设投资则更少,加之农民收入经过改革初期增长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呈缓慢增长,甚至一度停滞或负增长,而农民自9身又无法筹资来改善生产条件,致使农业效益难以持续提高。特别是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早已超负荷运转。四、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加速农村基层积累的赤贫。农村改革初期,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全面提速,各项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各种达标检查也接踵而来。1、农村结构调整不顾实际一哄而上。首先,乡镇企业昙花一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确实给农村经济带来活力。但由于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缺乏,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先天不足,生产的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销售手段原始,在城市工业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的冲击下,乡镇企业无力招架,纷纷倒闭。2、道路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贪大求洋。这些工程不是胡子工程,就是花架子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如一个人口不足2000,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的村庄,竟修建了一条连接村庄两头的八米宽的高等级水泥路,除少部分争取国家补贴外,其大部分靠村民集资,其承受负担之重可想而知。3、村级学校、诊所重复建设,劳民伤财。如一个不到4000名学生的乡镇,竟有教学楼10座,而且其中9座为普九达标验收而新建,目前校舍空置率达40%以上。这些不切实际的建设或发展,致使乡村负债累累,基层财政十分拮据。加速了基层财政的负担,加速了农民负担。五、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盲目性。随着中国的入世,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信息网络不完备、流通渠道不通畅、技术服务不便利、法律咨询不健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10瓶颈。1、信息网络不完备。完备的信息网络,是联系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之快速传递的正确信息,是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目前农村状况是信息服务不到位,获取信息的成本又较高。在生产和流通上表现为,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由于农民习惯听从于政府号召,加之农民自身素质不是很高,缺乏对信息识别能力,如果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就容易造成农民生产盲目仿效和一哄而上。结构雷同,品种单调,造成流通环节堵塞,市场秩序的混乱,产销价格的扭曲。2、流通渠道不通畅。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健全,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靠一家一户的推销,面对全球大市场,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由于农产品数量有限和运力不足,单个无法家庭进入销售市场,只有卖给农产品销售中间商。而管理上的不规范,有些中间商见利忘义,贱买贵卖。在农副产品销售旺季有些粮食中间商,明知此时不是最佳销售价格,有意一哄而起将农副产品一扫而光,待行情看涨时农户已无农副产品可卖。望着中间商大赚其钱大肆咒骂,或自认倒霉。有的故意哄抬物价,使一些市场信息不灵的农户囤积待价而错失最佳销售良机。如农户平时所需资金大部分靠农副产品变现来换取资金,中间商见农户变现心切,故意压级压价,既赚取市场差价,又套取国家粮食补贴费(因为目前补贴依据是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购的粮食清单)3、技术服务不便利。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乡村统的功能逐步萎缩,为民服务意识逐步淡化。如对与农业增收有关的种子安全、农资市场等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管理,以劣充优,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充斥市场,坑农害11农。对与农民增产有关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牲畜防疫等方面的服务,随着“一刀切”式的改
本文标题:如何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