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AJE[含参考答案]
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2.教育出现阶级性出现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3.与资本主义教育特征相不一致的是(B)。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C.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D.确立了现代学校制度4.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分离开始走向结合是在(C?)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5.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6.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是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7.义务教育制度出现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8.学校最早出现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9.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这种观点是(D)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10.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B)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1.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在(C?)时期。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B)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3.“十个手指有长短”,这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D)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4.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5.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A)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6.在人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B)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7.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C)A.生产力B.文化C.政治经济制度D.人口18.有关教育起源的观点中,最古老的是(A)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19.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C)A.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B.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D.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20.在我国,“教育”这个范畴最早出现在(C)A.《论语》B.《学记》C.《孟子•尽心上》D.《说文解字》21.“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这体现了学生明显的(A)A.可塑性B.依附性C.向师性D.自主性22.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C)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D.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2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24.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D)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二、判断题25.义务教育具有公共性正确26.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有哪些?P306-318一.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二.疏导原则三.长善救失原则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27.简述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P306)贯彻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一)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二)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28.学校教育决定人的发展错误学校教育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教育只是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体现在:29.学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30.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3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P34正确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2.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错误从狭义的角度看,在专门的机构里由专职人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3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错误(类似1)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34.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长期的,反复的,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品德的形成,知情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练,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多次反复,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复,长期的教育过程。35.义务教育由国家设立或批准的学校来实施,国家是办学的唯一主体错误36.教育制度也就是学校教育制度P114,110错误37.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正确答案:××[解析]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不是一回事。38.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不应该有教育目的错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指教育过程中不存在着任何目标,而是他用来反对教育的外部目的,藉以提倡教育的内在目的的代名词。他对“教育目的”有关理论的阐释,虽然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展现一个认识教育目的的新视角,但其理论论证的自相矛盾以及实践指导价值的缺乏,足以使我们对其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39.五育并举意味着德智体美劳必须平衡着力?40.教育完全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P60,P69错误一方面,教育被社会发展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1)其中,教育也有政治功能:1)教育能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教育能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民主政治化)4)教育能形成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P69-70作为一个子系统,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表现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则;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4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错误从广义的角度看,教育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包括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等活动4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P40正确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也就是说环境的给定性与人的选择性,相互作用,蕴含了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43.罗杰斯所谓的“非指导性教学”是对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否定,即取消教师的指导错误罗杰斯强调,“非指导性”仅仅是对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否定,并不等于取消指导。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视态度,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非指导教学重视作为个体的学生自己具有生长的可能性。在非指导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指导者变成了促进者。44.课程计划既规定了学校开设的课程类别和顺序,也规定了课程的具体内容错没有规定教学具体内容书本P132即课程方案45.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正确46.写好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47.写好课题(单元)计划: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3.写好课时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备好课应知道怎么做:①钻研教材: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②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以及方法和习惯等。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遇到困难.产生的问题有先见性采取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了解如何组织材料,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法48.讲授法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属于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错误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与“填鸭式”的灌输方法不同。因为填鸭式教学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仅仅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将所有的东西全部塞进去。49.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P181正确(1)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2)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50.知识的积累必然促使个人能力的提高错误这题不会,乱写51.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为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因此,必须深入具体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产生与积极转化,并为此而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包括:认识性质有矛盾.能力性质的矛盾.思想性质的矛盾。(2)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52.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也就是老师如何教的方法错误教学方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53.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直线的而是波浪式地曲折前进,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因此德育过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要“抓反复”,“反复抓”。54.德育即道德教育错误P280解析: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55.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正确P29856.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正确解析: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反复是正常的。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5.据此规律,教育者不许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57.简述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P286)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使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应达到一定的要求或培养规格。其主要内容有四点:(1)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58.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由于学生
本文标题: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AJE[含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4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