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全国卷41题分析及应对策略一、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点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5.考查视角: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二、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1.考察视角近7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年份卷别试题内容(素材)试题设问2011课标欧洲崛起的方式“评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课标中国近代化的动力“评析‘冲击—反应’模式2013卷1东汉唐代地方区划方式的比较在两幅图片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于说明”卷2太和殿与英国王宫、首相官邸建筑风格的比较“提取图片中的信息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2014卷1关于抗日战争的“教材目录”“对该目录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卷2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幅“教材目录”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2015卷1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式”“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卷21950—2008我国部分节假日状况“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的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2016卷1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简要阐述”卷2提炼出一个观点(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卷3近中国开埠通商代“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简要分析”年份卷别试题内容(素材)试题设问2014卷1关于抗日战争的“教材目录”“对该目录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卷2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幅“教材目录”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2015卷1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式”“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卷21950—2008我国部分节假日状况“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的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2016卷1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简要阐述”卷2提炼出一个观点(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卷3近中国开埠通商代“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简要分析”2017卷1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卷2钟表的演变“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卷3近代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反抗、探索“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近7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年份试题材料呈现题型语能力要求11年西方崛起论述式文字材料评(论)……观点②评论历史观点12年冲击与反应历史事件结构图评析……模式②评论历史观点131汉唐地图历史地图提取信息……说明①论证历史问题132中英建筑历史图片提取信息……比较①论证历史问题141抗战目录教科书目录提出建议……说明理由③提出不同看法142世界史目录教科书目录指出不同……分析原因③提出不同看法151生产力公式公式运用史实……探讨②评论历史观点③提出不同看法152节假日变化数据统计表指出趋势……说明原因①论证历史问题161社会契约论述式文字材料自拟论题……简要阐述①论证历史问题162玄奘与鉴真地图与文字材料提炼观点……加以论述①论证历史问题163通商口岸历史地图提取信息……简要分析①论证历史问题二、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年份卷别试题材料呈现题型语能力要求2017卷1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图表与文字材料“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①论证历史问题卷2钟表的演变图表与文字提取。。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①论证历史问题卷3近代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反抗、探索文字材料自拟论题。。。进行阐述①论证历史问题三、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2.试题特点附:论证历史问题解题技巧一、解题要领1.一般材料前半段反映历史问题的由来、发展;后半段得出影响、实质(分号隔开)——16(3)2.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例1,论证历史问题2013全国课标卷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41.(12分)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附:评论观点解题技巧一、解题要领1.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2.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3.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4.做结论,得整体印象分;5.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二、解题三段式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2.论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条理清楚;3.结论:点明观点,评判,升华,拓展。例2,评论历史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一、解题要领1.提出不同观点;2.论述观点;3.再次说明观点;例3,提出不同看法【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行探讨,全面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多种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式主要表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产力的贡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本题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进行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答题示例1】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说明:从得高分的角度看,专家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所以对其“合理性解读”更易于展开和获得高分。)(2)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牛顿力学、热学等科技进步,促使了蒸汽机的出现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进一步推动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煤炭大量开采、交通运输等新兴行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了“蒸汽时代”的来临。(劳动对象的扩展)。可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工具的改进速度加快,生产管理水平更加科学高效,劳动对象扩展迅速,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3)再次说明观点:生产力诸要素的乘法效应有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说明:问题要求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与之最直接的就是三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推动。任选自己熟悉的一次工业革命中相关史实论述即可。也可用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论述,其逻辑列表如下。)【答案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说明:本答案也是对专家观点“合理性解读”的角度作答,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要素进行阐述。)(2)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和推广,工厂制应运而生。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气时代的到来为流水线生产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如流水线生产在汽车工业中的发明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流水线生产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综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又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3)再次说明观点: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管理的提高是相互作用的。(说明:该答案选择一个要素生产管理进行论证,线索相对更清晰,也更有利于作答。选择什么要素,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自己熟悉的问题入手。)【答案示例3】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有助于促进劳动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对象的多样化又促一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说明:本答案也是对专家观点“合理性解读”的角度作答,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要素进行阐述。)(2)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进而推动了煤矿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劳动对象范围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磁感应的发现、发电机、内燃机等科技发明,促进了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突破,为原子能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进而推动了航空航天、计算机新兴行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在更多领域的深入发展。(3)再次说明观点:总之,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变化相互推动、相互促进。(说明:该答案选择一个要素劳动对象进行论证,与现实联系更加密切。)【赞同观点论证方案】技术水平落后的农业时代,生产力进步速度有限;进入工业时代后,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工具得以改进,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等,这些因素使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速度加快。事例科学+技术各生产要素工业革命牛顿力学、热学、蒸汽机等蒸汽时代(劳动工具),工厂制(生产管理),煤炭被大量开采(劳动对象)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磁感应理论、发电机、内燃机等电气时代(劳动工具),内燃机及汽车(劳动工具),大企业制(生产管理),石油化工新兴行业及钢铁传统工业的技术革新(劳动对象)等第三次科技革命量子力学、相对论、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等信息时代(劳动工具),原子能(劳动工具),“经营者革命”(生产管理),第三产业兴起(劳动对象)等特别提示:论证中要有2个或2个以上从不同角度选取的世界近现代史正确的史实,并对其中一个史实进行有理论联系的论证。三、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史;试用各种方式开放;试用不同方式激发创造活力第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人一直秉承“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A.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从2015年广西130139份文综试卷答题情况统计来看,41题总体得分偏低。(2017国卷乙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4时间中国外国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1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