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从刘禹锡初探中晚唐诗歌特点
1从刘禹锡初探中唐政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09小教中文班车莉莉50号0935010114【摘要】:作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刘禹锡,他的一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为中兴衰落的大唐帝国,刘禹锡参与了著名的永贞革新,倡导新政。他的大量的诗歌作品都创作于贬谪时期,既是其坚持革新思想和傲岸不屈人格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唐社会以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的缩影,从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关键词】:中唐政治、刘禹锡、永贞革新、政治讽刺诗、咏史怀古诗、风土民情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从初唐的四杰,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等人,我们都可以看出政治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心境,从而影响诗人的写作风格。在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一政治大地震之后,唐朝政治开始由盛转衰,诗坛也呈现出与盛唐时期截然不同的景象。与安史之乱期间相比,中唐时,虽然时局得到相对的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盛唐那积极浪漫的热情和理想退潮了,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所以诗歌表现的内容转向了现实和社会。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士人渴望中兴,在政治革新的同时,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风气,诗歌创作由此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在诗坛形成了两大流派,韩孟、元白两大诗派。这些中唐诗人在盛唐诗的高水平上,在盛极难继的局面中,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了一片诗歌新天地,形成了唐诗创作的第二个高潮。刘禹锡也是盛唐时期的一名著名诗人,但是因他个人的政治经历的不同,他又与韩孟、元白两大诗派有所差异。因此,本文将从刘禹锡仕途变迁,分析中唐政治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重点分析他在贬谪时期的多种诗歌题材。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晚年任太子宾客,所以又称刘宾客。他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柳宗元一起并称刘柳。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几起几落,他个人的遭际与唐帝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始终伴随着中唐政治的变迁。永贞元年(805年),德宗死,顺宗李诵即位,开始了中唐时期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早在李诵当太子的时候,就因受王叔文、王伓的影响,对中唐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并有志革新。深得李诵信任的二王也知人善任,将韦执谊、韩晔、韩泰、陈谏、凌准、程异、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团结一起,形成了一股政治力量。刘禹锡尤其被赏识,委以重任。刘禹锡也2极想有所作为,满怀信心,准备迎接挑战,他当时的决心在《和武中丞秋日寄怀简诸僚故》“感时江海思,报国松筠心”中就已经表达出来了。顺宗抱病继位后,立即在王叔文等人的辅佐下,刷新政治,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给腐朽、昏暗的中唐政治划出了一线呈现朝气的希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革新运动开始后,刘禹锡即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对政治前途充满信心和展望,诗人这时的心情我们从他的《春日退朝》①中可见一斑:“紫陌夜来雨,南山朝下看。戟枝迎日动,阁影助松寒。瑞气卷绡彀,游光泛波澜。御沟新柳色,处处拂归鞍。”一场新雨后的艳阳春光以及沐浴在祥瑞之气中的庄严的宫殿,象征着永贞革新伊始崭新的政治气象,抒发了作者激动而喜悦的心情。但是,这次革新运动,由于严重触犯宦官、藩镇和守旧的士族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联合反扑,致使宦官依赖其强大的势力与藩镇及德宗时信任的权贵相勾结,终使顺宗被迫让位给宪宗,于是顺宗任用王叔文集团执政的时间很短,只不过一百四十六天,永贞革新也在刚开始实施时就被宦官和藩镇联合势力所击垮。王叔文集团遭到保守势力狠狠打击,据《新唐书·刘禹锡传》知:保守势力对“二王八司马”的打击和处置十分残酷:二王死,八司马终斥不复、逢恩不原。作为革新骨干,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自此开始了他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然而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刘禹锡的大量诗文,都是他在被贬期间的发愤之作。他曾在《刘氏集略说》中说:“谪于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或读书所感,辄立评议。穷愁著书,古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长剑之比耳”。他以屈原高冠长剑的顽强精神来激励自己。在贬谪时期他的诗歌主要有政治讽刺诗、咏史怀古诗、风土民情诗三种题材。一、政治讽刺诗作为革新骨干,“有宰相器”的刘禹锡被贬蛮荒之地,积年累月,落魄之愤若水积石塞、山峦抑压,无可奈何之际,便以诗歌浇泄心中块垒,一代耿耿之士,其讽刺诗笔指向朝中奸佞势力,创作出较多的政治寓言诗,对政敌进行讽刺、揭露和嘲笑,言辞虽隐晦含糊却有尖锐激烈、喜笑怒骂之效。他的讽刺诗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以暗喻手法讽刺皇帝昏庸、声讨朝臣宦官与朋党狼狈为奸、揭露国中奸佞颠倒黑白淆乱乾坤3唐玄宗以后的皇帝大多昏庸懦弱、蔽耳塞听,受制于宦官和权奸,国政衰颓,有辱于人君之称,对此,刘禹锡作《昏镜词》②以暗讽:“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陋容多自欺,谓若它镜明。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饰带以纹秀,装匣以琼英。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昏镜能为貌丑者掩饰陋容,使他感到美姿倾城,自我陶得最大程度的心理满足,从而以锦锈装饰镜带,盛之以美玉之匣,最后使瑕疾变得更为厉害,相反,象秦宫宝镜那样的明镜因不适合丑陋人的心意反倒被轻贱、反感、弃置一旁。(二)讽刺权臣、藩镇和武夫嚣张跋扈对中唐宦官和节镇、权门爪牙和武夫,刘禹锡在朗州政治寓言诗《武夫词》③对其横行无忌和飞扬跋扈予以揭露:“武夫何洸洸,衣紫袭绛裳。借问胡为尔,列校在鹰扬。依倚将军势,交结少年场。探丸害公吏,抽刃妒名倡。家产既不事,顾盼自生光。酣歌高楼上,袒裼大道傍。昔为编户人,秉耒甘哺糠。今来从军乐,跃马饫膏粱。犹思风尘起,无种取侯王。”“武夫何洸洸,衣紫袭绛裳。”外紫衣、内红衫,貌似勇武,却“依倚将军势,结交少年场;探丸害公吏,袖刃妒名娼。”依仗将军势力,在少年游息场所拉帮结派、随意杀害官吏,为争夺名妓而决斗害人。“家产既不事,顾眄自生光。”游手好闲、不事产业,却轻易得物逞私。他们在高楼上酗酒高歌,甚至脱去外衣、横立道旁,随时准备与人打斗,纯粹是街痞无赖模样。他们本出身于农民,从前吃粗粮,种田为业,如今骑高头大马、吃细粮精肉,还希冀有朝一日形势变化,称侯称王。(三)讽刺愚蠢的腐儒在朗州政治寓言诗中,刘禹锡对迷信天命、死守礼法的愚蠢、保守、僵化的朝臣和腐儒予以暗讽,如其《有獭吟》④讽刺敬天守礼已达极至的卫道士。以“有獭得佳鱼,自谓天见怜。”比喻恪守礼法教条者思维的可笑和愚昧;以有獭“先祭不敢食”的系列动作,即使“心专眼悁悁”虔诚无比,也免不了被鱼翁捕杀的命运,比喻死守礼法者笃信神灵却逃不脱身败名裂的结局。从有獭身上可以感悟到一条道理:笃信天命、死守礼法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像黄金鹗那样无视天命和礼律,勇敢地搏击,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避免受人宰割。这是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悟出的生存之道,不能直接道出,便以曲折委婉的方式告知世人。二、咏史怀古诗(一)借咏古以抒怀,借古人古事直接或曲折地抒情言志4如《咏史二首(其二)》⑤:“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二十多岁时就做了博士,提出改革的主张,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一年之内由博士破格提升为大中大夫,后因受到守旧派的诋毁,又被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卫缚凭借玩车戏的小技侍奉汉文帝,被提升为中郎将。刘禹锡在诗中感叹道,贾谊深明以王道治国之策,卫绾善于以车技娱人,他们同处汉文帝执政的时期,但又是谁身居尊贵的职位呢?显然,刘禹锡以明王道的贾谊自况,表达了对元和时期锐志改革弊政的志士仁人遭谗被逐的愤慨心情。(二)借古以讽今在他的笔下,古今是相通的。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咏史怀古诗成为他讽谕现实的一种得心应手的武器。如著名的《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蜀先主庙》、《观八阵图》,《金陵五题》等,不仅艺术技巧纯熟,思想内容也表现出进步的倾向和深刻的主题。《金陵怀古》⑥诗云: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这首诗是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州返洛阳,途经金陵时写的。诗人畅游金陵,面对六朝的名胜古迹,诗的一、二两联直写眼前景,并特别点出与六朝有关的名物地理,从而暗示出历朝成败兴亡之迹。三、四两联转入议论,强调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山川险阻,不足凭恃。最后,以耳畔仍然回响着不堪卒听的亡国之音作结,讽劝唐代的最高统治者不可荒淫误国。这些咏史怀古诗,大多针对现实政治,以古鉴今,往往在冷静的思考中流露出强烈的感情,揭示重大的社会问题,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三、风土民情诗与咏史怀古诗同样杰出的,是刘禹锡的风土民情诗。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近人民群众。他喜欢民间歌谣,认真吸取民歌营养,创作了一批反映下层社会民众和风土人情的好诗。如《竹枝词》、《采菱行》等。《采菱行》⑦是一首描写朗州的风土人情的诗。这首诗具体地描写了武陵人在秋天采菱御客的风俗。在诗人的笔下,白马湖上全是诗情画意。秋阳灿烂,湖平如镜,紫菱如锦,彩鸳飞翔。采菱女郎荡轻舟于碧湖,唯菱是采,顾不得看那马上的少年郎。她们争多逐胜,时时摇动兰挠,采菱船破浪向前。女郎的长发髻,因船移而摇来摇去;女郎的窄衣袖,逐芰菱而上下翻飞;女郎的金钗银钏影入湖中,随着波浪轻轻荡漾。当晚霞染红了天边时,湖上笑语喧哗,少女们满载而归。家家户户的竹楼都面临大路,下面停泊着桅杆林立的商船。夜色5已经深沉,家家携觞,户户荐芰,盛情款待连樯的估客,喝得醉醺醺地在堤上踏着节拍此起彼应地对歌。诗人面对屈原祠下的浩荡沅江,月光照着寒波升起白茫茫的烟雾,耳听一曲南方民歌,想到自己和屈原一样地被放逐,北望远在三千里之外的长安,心中不禁感慨万端。“诗豪”刘禹锡。当时在诗歌创作上的确有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刘诗的题材广泛丰富,无论是社会现实,还是前朝史事;是时事政治,还是个人经历;是风土民情,还是山川景物,都有所涉及。归纳起来,刘禹锡的贬谪生涯对其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类:政治诗、咏史怀古诗和风土民情诗。这些诗,大多植根于现实生活,站在时代的高度,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人的喜悦和悲哀、爱慕和憎恶、歌颂和讽刺,都鲜明、自然、真切地流于笔端,是诗人自身政治经历的切实感悟,也从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中唐时期政治对诗歌的影响。【注释】①《春日退朝》:《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第35页②《昏镜词》:《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第758页(下册)③《武夫词》:《刘禹锡全集》第147页④《有獭吟》:《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第764(下册)⑤《咏史二首(其二)》:《刘禹锡全集》第149页⑥《金陵怀古》:《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第399页⑦《采菱行》:《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第184页【参考文献】:【1】刘禹锡,瞿锐园.刘禹锡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卞孝萱,屈守元.刘禹锡研究【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3】刘禹锡,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3【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本文标题:从刘禹锡初探中晚唐诗歌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9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