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精神卫生科如何接触病人
精神卫生科如何与病人接触LOREMIPSUMDOLOR一、接触患者的目的接触患者是医师的日常工作,多数精神疾病属于“功能性”疾病,没有很多客观指标,需要临床观察确诊,所以有目的的观察和交谈是精神科医师的基本技能。在与患者接触的整个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关注病情变化,获得更多的疾病信息,为患者的正确诊断和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通过接触患者,可以发现患者的精神症状、内心感受、治疗情况、药物副反应、躯体状况、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地给予处理。还可以通过对患者的精神状态了解有无冲动或者自伤、自杀情况,为患者做出风险评估。①接触易激惹患者时,态度要和蔼,禁用刺激性语言,口气平和,安抚为主,出言谨慎,减少对立情绪,以免激惹患者,导致冲动攻击行为。二、接触患者的态度②接触具有妄想症状患者时,要相信患者的感受真实性,不轻易表态,不肯定也不否定,采取中立态度,同时要能体会患者的痛苦体验,做耐心细致的解释。③接触情绪低落患者时,交谈时应以轻声细语、态度和蔼、温和亲切、耐心解释、鼓励支持为主,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④接触有不礼貌行为的患者时,应坚持原则,话到为止,软中带硬,学会巧妙的拒绝、态度要严肃,言词要文明得体。⑤接触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的患者时,要针对存在的心理因素,进行心理疏导。⑥接触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时,应热情关怀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并掌握好分寸,勿过分迁就。⑦接触木僵患者时,要有耐心,在患者面前谈及病情时须谨慎,不能埋怨、厌烦、斥责患者。⑧接触自知力即将恢复或已经恢复的患者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讲话内容要积极向上,给患者以同情、理解、启发和鼓励,帮助患者消除自卑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三、接触患者的注意事项1.接触新入院患者通过门诊病历、家属简单口述及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等,迅速评估、判断风险。观察患者有无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如长期拒食的患者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给以必要的处理;有药物反应的及时给以对症处理,对于合作患者,可以先采集病史然后再进行体格检查和精神检查。2.接触易激惹、冲动的患者医师与其交谈和检查时,应站在患者侧面,避免有激惹性语言,随时观察患者的表现,避免背对患者,保持适当的距离,还要选择具备退路的位置,以便应急时有躲避机会。3.提高防范意识,防止意外发生与患者接触时,应选择简洁、安全的环境,勿在阳台、楼梯口、池塘边、电闸等处与患者漫谈、逗留,以防患者突然出现跳楼、投水、触电等行为。4.危险物品的管理接触精神患者时,医患双方禁止随身携带危险物品,如刀剪、棍棒、绳索、沸水、强酸、强碱等,以防被患者抢夺后自伤、自杀、伤人。第二节病史采集一、病史采集的来源精神科病史采集来源包括患者本人、家属及社区工作者。对于自知力存在的患者,患者本人可以提供病史;对于自知力缺乏的精神障碍患者,其本人自述的病史往往不够全面,或者由于患者不合作、缄默,无法获得病史资料。因此,向知情者获取病史信息是病史采集的重要途径。知情人包括了解患者病情的所有的人,如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同学、同事、工友、领导、朋友、邻居以及为其诊疗过的医务人员等。二、病史采集的方式1.口头询问2.书面介绍3.实地调查4.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日记、信件、文章、图画等往往能反映患者的心理活动状况。因此,临床医师可以索取、借阅有关资料来充实或补充病史。1.采集病史前首先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包括患者的面容、着装、步态、动作、表情、仪式、体型、躯体状况等,由此对患者有一个初步诊断印象,如见一个趾高气扬、见人就打招呼的患者可能是“躁狂”的表现,并且有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应先处理,如有些患者因精神症状的影响会出现严重的躯体情况,此时应首先处理躯体情况,否则可能延误治疗。四、病史采集的注意事项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诊疗的依从性。开始询问病史时,医师要向供史者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有条理地进行介绍。许多家属会对异常的精神表现作出自己的分析,要适时地予以建议知情者尽量客观描述患者表现。提供者叙述零乱而不着边际时,医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将谈话内容引导到需要了解的内容上来,比如采用“好,您谈谈他近期与邻居处的如何?…”。对一些敏感的话题,有些家属可能不愿说出来,医师可以采取代述、重构等方法,以便取得可靠的病史。3.对于缺乏自知力的患者,尽量避免患者在场。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或有敌对情绪的患者,一般情况下,向家属或知情者询问病史时患者不宜在场,以免知情人提供的病史引起患者争辩反驳。而且,病史提供者常常因患者在场而有所顾虑,不能畅所欲言,致使病史不全面,难以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4.谈话内容应尽可能原话记录对患者本人及知情人提供的病史,尽可能采取以表达的原话进行记录。强调如实记录,记录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保持记录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最大限度保持事实真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患者本人所说的话,可适当加以摘录,最好保留患者原来说话的语气。5.澄清每个症状对每个症状出现的时间先后予以记录,发现每一个症状,须询问何时开始。例如,对有幻听的患者,应询问从何时开始听到的此种声音,声音来自一个人?一群人?是熟悉人的,还是陌生人的的声音?具体声音的内容是啥?发生在何时何地?这样的记录有利于对症状的分析与梳理。6.问过最主要最明显症状后,应向前追问一般情况下,知情人总是首先反映主要的症状,最突出的问题,而这些表现往往不是疾病最初的表现。因此须让知情者把他认为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先说完,再向前追问早期症状,如人格改变、不典型抑郁发作史等,并要注意患者的病前人格,家庭社会的适应情况等。当口头资料信息收集完后,检查有无疏漏的项目,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的问题。有哪些可疑信息需要澄清补充,必要时请知情人与患者提供日记、作品、书籍、成绩单或教师评语信息等。7.对病史认真判断和梳理,诊断要慎重有些就诊者前来就诊,有不同的动机,有的是来“核实”其他医师的诊断,还有的另有隐情,这些就诊者提供的病史往往陈述很简单,接着提出一大堆问题向医师提问,医师切忌在明确诊断情况前,就解答就诊者提出的种种问题。如果病情一时把握不准,不宜下肯定性诊断。回答一些敏感性问题时,要留有余地。如果感到情况或提供病史可疑,可进行必要的观察,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不要随便出具精神疾病诊断证明。
本文标题:精神卫生科如何接触病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03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