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临港地区生态城的规划思考-南沙发展规划竞赛中的有关研究[20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论文1临港地区生态城的规划思考——南沙发展规划竞赛中的有关研究邹伟勇杨沛儒马向明宋雁【摘要】:南沙处在珠三角几何中心战略性的位置,也是珠江水系入海口的位置,对于广州及珠三角的发展十分关键,生态效应议题影响深远并具挑战性。大规模的临港工业发展,必将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冲击,选择共赢性发展的战略,既是区域对南沙的要求,也是南沙自身发展的需要。南沙生态城的规划建立生态系统、城市系统与产业系统之间的代谢共生关系,以弹性的空间架构,引导城市变迁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产业再结构,并梳理和重建本地生态网络,在城市,产业和生态的框架下形成新的人与自然关系。【关键字】:南沙生态城生态系统城市系统产业系统共生关系1.引言1.1南沙是广州南拓的前沿阵地,来城市新的重要功能组团之一与现代化海滨新区。按照《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广州城市将沿珠江向南拓展,形成“山、城、田、海”的生态城市架构。南沙地区将建设成为广州未来城市新的重要功能组团之一,将实现广州由沿江城市向现代化海滨城市的转变。为达到这一目标,规划一是应强调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可持续战略;1.2临港产业为先导的南沙生态效应议题影响深远,生态城的规划面对快速城市成长以及产业发展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南沙未来产业发展定位是以发展港口与现代物流业为龙头,以临港产业、装备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造船、钢铁、石化和汽车工业为骨干,并大力发展以区域性综合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广州市及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生态效应议题影响深远并具挑战性,南沙因其战略性的位置,对于广州及珠三角的发展至为关键。南沙区处在珠江水系入海口的位置,其生态基础极为脆弱,大规模的临港工业发展不慎,必将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冲击,选择共赢性发展的战略,既是区域对南沙的要求,也是南沙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南沙生态城的概念规划,以面对快速城市成长以及产业发展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及其规划策略。2、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发展借鉴2.180年代以来国内大部分生态城市仅注重绿地系统的建设。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论文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不少城市开展以生态规划为基础的规划实践,出现一批生态城市规划试点,如长春、阜新、娄底、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均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自2003年底全国已经有135座城市在不同层次及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的目标,国家环保局也于2003年出台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的建设指标》。生态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生态城的建设在中国城市发展历程还是主要处于概念、目标、愿景阶段,有关的技术应用、文化与制度建设、经济与生活方式还在探讨摸索之中。甚至有些政府管理部门及规划设计部门、甚至学术界,还单一地认为城市建成区中绿地所占比重越多,城市环境越优美,该城市越生态,这显然是不全面的。2.2目前国内有些上海、天津城市已经开始在建设层面开启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社区建设进程。2.2.1上海崇明岛和东滩在2005年在上海举行的“崇明岛东滩生态化建设高层论坛上”,把崇明岛和东滩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社区的概念被提出,随后,东滩生态城由英国奥雅纳规划工程国际咨询公司提出了硬件到到软件的规划,包括都市规划、生态发展、可持续能源、费弃物处理、绿色建筑、交通规划设计。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定于2040年竣工,有三大板块组成,包括24平方公里的国际湿地公园,27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园,35平方公里的生态城镇建设。东滩生态城采用新能源,包括热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以满足对电池能源材料的要求。建筑物采用环保技术,屋顶与植物成为城区天然隔热层,可储藏雨水用于灌溉。步行、自行车、清洁能源公交,水上出租车将是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市区有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独立步行道及自行车网络,任何地方到附近公交站步行时间不超过七分钟。2.2.2天津中新生态城中新生态城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东北部,占地30平方公里,将借鉴新加坡在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将建设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人类生态聚居社区。天津生态城的硬环境建设包括生态社区、绿色交通、资源与能源利用、城市环境景观系统等方面,其中生态社区采用新加坡邻里单元的概念,按照生态性的要求及适度的人口将自然环境最多地引入社区,形成基层社区、居住社区。综合社区三个层面的生态社区。绿色交通采用“轨道交通、城内公交骨干线,公交支线三级公交服务体系,并结合绿地系统,在生态城内部设高密度步行系统,将居住、产业、公共设施串联起来,鼓励居民步行出行。资源与能源利用方面,天津生态城以节水未核心,注重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循环利用,多渠道开发利用常规水源,入现状污水库及污泥处理,生活水采用再生水与淡化海水。全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论文3环境景观方面,天津生态城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强调”水、城、绿、文”等四个方面的主题,土地开发强度从轨道站点往周边梯度递减,外围低强度开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2.2.3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关注软硬件及软件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但包括生态社区、绿色交通、环境景观、生态建筑等硬件建设,还包括制度及政策层面:包括政府宣传,经济政策的鼓励、环保法制建设、生态策略的实施,环保产品的推广等。天津生态城通过保护本土特色文化,强化生态品牌,建立市民公约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文化软环境建设来强化生态城建设。而上海东滩也提出软环境的建设规划。2.3国外生态城建设2.3.1公共住宅的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丹麦Beder太阳风社区丹麦Beder的的太阳风社区(Sun&WindCommunity)是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竣工于1980年,共有30户。该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共住宅的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公共住宅是指为了节约空间、能源、资源而建立的共用健身房、办公区、车间、洗衣房和咖啡厅的私人住宅或公寓。该社区以太阳能、风能作为主要能源,侧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强调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保持社区的优美环境。2.3.2丹麦的卡伦堡的能量与物质流动的生态工业园1970年以来,丹麦的卡伦堡通过引入物质与能量循环的思想,不断改进,建成了工业企业具有共生关系的生产体系,其具体构想包括:能源、生产原料以及水资源使用量的显着降低;SO2、CO2、废水以及其它污染排放对于周遭环境影响的明显减小。其效果城市工业发展的多元化,各个生产单位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发展成为一种伙伴关系,并因此建立回收及再利用的原料循环系统,许多传统的废弃物如飞灰、硫、生物污泥、石灰等转化为其它用途而成为生产原料,卡伦堡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提供了理论与范例。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论文4图一卡伦堡产业生态关联2.3.3从工业生态学到「区域性的产业生态发展」--新加坡裕廊工业区规划1960年代晚期与1970年代早期开始建立的石化产业,至今已吸引许多大型国际石化业如Esso、新加坡炼油公司、MobilOil等大厂的进驻。1980年代后,石化业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原有的七个小岛经填海造陆联结成一个较大的岛,并定位为石化产业的核心区,填海后全岛面积高达3,200公顷。1991年起由裕廊工业集团(JTC)主导新的园区规划方向,并关注环境的议题。1998年新加坡裕廊工业集团委托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进行在裕廊岛实施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研究。这个规划设计研究引介了生态规划的方法,介绍如何在这个以石化工业为基础的基地环境上,整合景观生态学与工业生态学两种方法,将工业生产过程放至在实体环境脉络中,以土地嵌合体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架构来分析与规划。有别于环境影响评估与环境污染控制等消极的方法,这个研究更强调创新科技与管理在工业区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如何封闭物质与能量流动回路;适当空间配臵来减缓工业污染对于环境的影响,尤其在于废水的处理以及废热的循环再利用方面的应用;图二裕廊基于水网系统工业生态计划图三裕廊工业园区与生态栖息地共存的计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论文53南沙发展的生态需求3.1南沙目前以发展临港产业为主,未来是珠江三角洲的三角洲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和港城都市。以发展港口与现代物流业为龙头,以临港产业、装备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造船、钢铁、石化和汽车工业为骨干,并大力发展以区域性综合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形成南沙地区的经济支柱。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突破日,以优质社会化功能服务为依托,建设现代化物流中心;建设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并以港口为依托的现代化临港工业基地;目前以汽车、造船、钢铁等临港工业建设已初具雏形,第二产业在南沙区发展最为迅猛,与其珠江三角洲几何中心及珠江出海口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现代化海滨宜居城市形象的塑造还面临长期一段时间的努力。因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可持续性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战略。南沙自身的独特优势与外部机遇的结合,推动了南沙工业的跨越增长。然而,南沙发展的潜能不仅仅在工业,还包括服务业。它是珠三角未来发展脊梁上的重要节点。南沙与主城区长达六十多公里的空间距离,也决定了南沙二产的发展需要城市服务业的就地支持。本方案提出南沙生态城的发展概念,以强化南沙“城”的品牌,弱化南沙“工业区“的形象。生态城的立论,将加强区域对南沙发展的认同,为南沙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对南沙的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3.2南沙位于珠江三角洲几何中心,周边城市对对南沙开发寄予厚望。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高度城市化地区,由于工业集聚,环境恶化,已成为广东省污染物主要排放区。南沙处在珠江三角洲的核心位臵,自身拥有优美的河口景观、生态脆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数不多的绿心。在以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业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使南沙地区的开发陷入两难境地。区域的诉求,环境的制约,需要南沙走出一条不同既往的产业生态化之路。图四南沙在珠江三角洲区位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论文63.3南沙属于属于生态脆弱区,生态控制在新一轮的发展规划编制中须得以强化由于南沙处在珠江口顶部,扼据虎门、蕉门和洪奇沥三大口门,是珠江最重要的出水口和纳潮口,对三角洲平原水系和珠江口水循环的调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形成历史看,南沙的大部分土地由于河沙淤积和人工围垦形成,还处于幼年时期,河口鱼类、鸟类及红树林生态系统敏感度较高,其生态位置十分重要,属于属于生态脆弱区。大规模的临港工业发展不慎,必将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因此生态控制在新一轮的发展规划编制中须得以强化,同时科学分析论证不同产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此确定生态控制线、配套生态基础设施。4南沙生态城的规划构架4.1南沙生态城的概念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的方向及南沙现况及发展需求,我们提出南沙生态城的概念,生态城理念下的发展规划不等同于绿地系统规划的前置。它的关键是如何建立起城市系统,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代谢与共生关系。关注的是这三者背后的物质流动关系。本方案试图以弹性的空间架构,引导城市变迁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产业再结构,并梳理和重建本地生态网络,在城市,产业和生态的框架下形成新的人与自然关系。4.2南沙生态城的规划构架在规划层面,借由生态空间的区划,生态廊道与网络以及水文网络系统得以更健全且精明的方式规划,并以此开展出生态化的土地使用模式,绿色交通系统,具滨海特色的生态城市设计,以及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论文74.2.1生态系统规划生态系统规划为南沙生态城的基本空间架构,由生态空间模式以及其背后的生态流动系统所组合而成,并规划与设计的导则。一方面形成生态基础设施,不同于过去仅以工程的角度来改变土地原有的自然特征,忽略城市与基地上各种环境因子。另一方面据以引导城市与产业的开发与设计方式,使城市实质环境的改变既能满足城市活动的功能,亦不致对自然系统运作的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南沙生态城的生态城市空间模式包括生态廊道系统网络、水文系统网络。图五南沙2007年緑网图六南沙2007年水网图七规划南沙緑网与水网4.2.1.1生态
本文标题:临港地区生态城的规划思考-南沙发展规划竞赛中的有关研究[2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