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浅谈当代中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培养
浅谈当代中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培养冯俊奎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摘要: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之后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是当今和未来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把地理素养教育置于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核心理念。地理是中学各学科中唯一以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科,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有重要作用。因此注重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生活和个性健康,以及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中学生新课标地理素养培养策略国际地理教育宪章指出:“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地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它的特点是学习范围广阔/研究方法多样/对自然和人文各学科内容的综合以及对将来如何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视。”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同时还提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不断研究新课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有益于终身发展的地理基本素养。一、地理素养的构成与特点(一)地理素养的构成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地理素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尺度的划分都会破坏地理素养的整体性。可以根据地理素养的内容把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信息技术素养三个部分。1.地理科学素养地理科学素养是公共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了公共科学素养的共性特征,也融合了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把地理科学素养的构成划分为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五个组成部分。其中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地理科学能力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沟通和联系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地理科学意识的桥梁和纽带。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够为地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地理科学技能的培养导引方向。2.地理人文素养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中人文精神的两个部分。具体体现在地理学科中,人文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人文地理精神是指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经济与环境价值观、国家意识以及地理的审美取向等问题。3.地理信息技术素养地理技术素养是指公民应具有的对地理信息技术辨别、理解以及应用等能力,它主要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地理技术观点等。特别强调的是,地理技术素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具有不同广度和深度的要求。地理技术素养的构成可划分为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地理技术观点三个方面。地理技术知识是地理技术素养的基础,也是养成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的重要载体;地理技术能力是地理技术素养的核心,是对地理技术知识的深化与应用;地理技术观点是地理技术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二)地理素养的特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的一门科学。它的特点在于:具有广泛的研究范围、丰富的研究方法、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因此,从开始它便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赢得了广泛的生存空间。受地理学科性质的影响,地理素养与其他学科素养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归纳起来,地理素养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多方面的基本特点。二、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及学生地理素养的现状首先,地理课普遍不被重视。本来属于六大基础学科和十大学科体系的地理学科却被称之为“副科”,在许多人心目中,地理无非是讲讲山川名胜、物产分布等,而对现代地理教育的内容、价值几乎一无所知。他们不了解中学地理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扩大知识视野、陶冶情操,从而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地理课不被重视,地理教师也就被人瞧不起,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各个中学尤其是乡镇中学很少有专业地理教师,地理专业的中青年教师也被迫改行任教其他课程,学有专长的地理教师流失严重。地理课还常常被挪作他用,地理学科的地位低下,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地理教学质量因此而受到很大影响。其次,中学生地理素养普遍不高。学校和家长以及学生之所以不重视地理学习就是考试指挥棒在起作用。勿可否认,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在现阶段,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其影响都是巨大的,尤其体现在中考。现在几乎所有地区的中考,地理多被列为考查学科,不参加统考,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作用自然指挥了学生平时对各学科认识和重视程度的不同,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各学科的学习效益,以至于目前中学生地理素养普遍不高。三、培养中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性“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对应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这是对地理教育价值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看到地理教育在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方面的具体作用。首先,在学生的认知发展上,地理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从地方、区域乃至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辩能力和创造素质。其次,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对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情感的培养,对“只有一个地球”、“尊重自然”、“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道德意识的形成,均可发挥特殊作用,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再次,在科学观念的培养上,地理学科教育承担着使学生具备学科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的重任。第四,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在使学生形成国家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培养合格劳动后备力量方面,地理学科中所阐述的有关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贸易等分布、布局原理、地域差异、因地制宜观点等知识,是每一个劳动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常识。最后,在日常生活方面,地理教育可为学生旅游、购物、选择位置、利用空间、适应环境等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四、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地理素养的策略(一)教学中注重贴近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环境的性质及其时空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是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事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亲近地理,注意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学习内容,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建立地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比如在讲授时区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就会不同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一般都会有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麦哲伦环球航行最后少掉了一天的航海日志以及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中最后时间多出一天两个故事中完全相反的结局为切入点,激发起学生学习时区的兴趣。以此激发学生对克服地理学习困难的决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他们自己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去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认识到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这样的话有助于学生体验地理与现实的相关性,理解地理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二)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广、信息量大,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及时空变化知识,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门高科技应用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自然资源、城市规划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地理信息系统还与无线通讯和宽带网络结合,为城市生活提供立体的、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因此地理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重要技能。地理信息素养指利用地图、计算机等工具获取、分析、处理地理信息,以及主动参与信息活动,传递地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十分重视高中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必修3中规定了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在选修教材中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模块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强调地理知识与地图紧密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以下优点与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很多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生的基本原理,用传统的教学和平面图片等资料是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而现代化教学手段跨越时空限制,融听、说、看等多种形式于一体,将文字、声音、图形和图象综合化,为教学提供了逼真形象的表现效果,扩大了感知空间,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如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而准确的模拟演示,使学生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所产生的现象,从而迅速准确地理解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产生的各种现象。(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古往今来,热衷于地理方面的学习,精通地理学的名家众多,如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记中记录的内容,如今人们谈起还妙趣横生;三国时期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借东风,至今还令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因而古人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被誉为博学之士,可见学好地理这门学科是多么重要啊!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地理知识呢?我认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培养学生宏观认识,看待问题,整体认知事物,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因而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绘制地图:大到绘制地区图,国家地图,小到绘制城市地图,经过学生长期训练,引导他们从全局分析国家、地区、或城市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既方便学生,又能让学生从情感方面认识事物,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仪,自制课件,自制教具,使教学更形象直观。如利用地球仪,让学生体验地球的自转、公转的原理和现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寻求学习的规律,搞清为何有白天黑夜之分,有四季之别。这样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好。第三,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事物,如河流为何弯弯曲曲的?为何河流旁边会出现小平原呢?(大江大河汇合处——大城市,小河汇合处——小城镇)。又如,对大自然中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考查,从而深入了解当地的气侯类型、气温、降水等地理因素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1.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应用能力的时代意义地理应用能力是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成为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人口的迅猛增长,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愈加突出;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导致了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环境污染也日益加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问题不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不但给地理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而且也要求我们交给学生相应的本领,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方法,珍惜和合理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2.培养学生地理应用能力
本文标题:浅谈当代中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73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