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佛罗伦萨城古建筑分布规律及特点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2月,第40卷第1期,椘楀椻.,2010,椫楋楈.40,椢楋.1検楋楑楎楊椺楈楋楁椢楋楎楐楄楓楀楏楐椪楊楅楒楀楎楏楅楐楖(椢椺楐楑楎椺楈椨椼楅楀楊椼楀椗椾楅楐楅楋楊)暋暋收稿日期:2008灢03灢15暋暋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椮椱椨005)暋暋作者简介:唐亦功,女,吉林梨树人,北京大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从事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佛罗伦萨城古建筑分布规律及特点研究唐亦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暋710062)摘要:目的暋探讨世界名城佛罗伦萨古建筑分布规律及特点,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延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方法暋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暋佛罗伦萨古建筑具有极其鲜明的空间分布规律,即阿诺河北岸集中了全城80%以上的古建筑,而其他区域则比较稀疏。在建筑密集的区域还可细分为市中心内层、市中心外层和城市环路等3个分布圈层,不同圈层的古建筑时代特征和建筑风格也有差异。结论暋佛罗伦萨古城的保护与规划应在原有地域分布的基础上,按其时代、建筑风格与数量的不同而有侧重的进行。关暋键暋词:佛罗伦萨;阿诺河古建筑;空间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椩椪097.7暋暋文献标识码:椓暋暋文章编号:1000灢274桗(2010)01灢0126灢05椧楀楏楀椺楎椼楄楋楊楐楄楀椾楅楏楐楎楅椻楑楐楅楋楊楎楑楈楀椺楊椾椼楄椺楎椺椼楐楀楎楅楏楐楅椼楏楋楁椺楊椼楅楀楊楐椺楎椼楄楅楐楀椼楐楑楎楀楅楊椘楈楋楎楀楊椼楀椕楅楐楖椩椓椢椙椯楅灢楃楋楊楃(椖楀楌椺楎楐楉楀楊楐楋楁椚楅楏楐楋楎楖,椨楄椺椺楊楕楅椢楋楎楉椺楈椪楊楅楒楀楎楏楅楐楖,椮楅曚椺楊710069,椕楄楅楊椺)椓椻楏楐楎椺椼楐:椓楅楉暋椔楖楐楄楀楁楅楀楈椾楏楐楎楅楌楐楋楐楄楀椘楈楋楎楀楊椼楀椼楅楐楖楐楋楏楐楑椾楖楐楄楀椾楅楏楐楎楅椻楑楐楀楎楑楈楀椺楊椾椼楄椺楎椺椼楐楀楎楅楏楐楅椼楏楋楁椺楊椼楅楀楊楐椺楎灢椼楄楅楐楀椼楐楑楎楀楅楊椘楈楋楎楀楊椼楀椼楅楐楖.椡楀楐楄楋椾楏暋椔楖楐楄楀椺楊椺楈楖楏楅楏楋楊楐楄楀楒椺楎楅楋楑楏楇楅楊椾楏楋楁椺楎椼楄楅楐楀椼楐楑楎楀楏楐楖楈楀椺楊椾楑楎椻椺楊楌楈椺楊楐楄楋楑楃楄楐,楐楄楀楐楄楀楋楎楀楐楅椼椺楈楁楋楎楉椺楐楅楋楊楋楁楌楎楋楐楀椼楐楅楋楊椺楊椾楈椺楖楋楑楐楅楊椘楈楋楎楀楊椼楀椺楎楀楁楋楑楊椾椺楐楀椾.椧楀楏楑楈楐楏暋椓楏楀楎楅楀楏楋楁椺楊椺楈楖楏楅楏楎楀楏楑楈楐楏椺楎楀楋椻楐椺楅楊楀椾.椕楋楊椼楈楑楏楅楋楊暋椔楀椼椺楑楏楀楋楁椾楅楁楁楀楎楀楊楐楋楁楌椺楐楐楀楎楊,楏楐楖楈楀椺楊椾楌楀楎楅楋椾,楌楎楋楐楀椼楐楅楋楊椺楊椾楈椺楖楋楑楐楁楋楎椺楊椼楅楀楊楐椺楎椼楄楅楐楀椼楐楑楎楀楅楊椘楈楋楎楀楊椼楀椼楅楐楖楏楄楋楑楈椾椻楀楇楀楖楌楋楅楊楐.椝楀楖楓楋楎椾楏:椘楈楋楎楀楊椼楀;椺楊椼楅楀楊楐椺楎椼楄楅楐楀椼楐楑楎楀楋楁椓楎楊楋;楐楄楀楏楌椺楐楅椺楈椾楅楏楐楎楅椻楑楐楅楋楊楎楑楈楀1暋佛罗伦萨古城概况濒临阿诺河的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在中世纪时,它既不像阿诺河下游的比萨那样时常为排水不良的沼泽和洪水泛滥所苦,也不像大多数位于山丘上的托斯卡那地区的城市,如锡耶纳等由于缺水而限制了城市的发展。除了城市水源的便利外,佛罗伦萨还是重要的水上交通(阿诺河)和陆路交通要道的汇聚之处。阿诺河将河流上下游的重要城市如阿雷佐、比萨等地便捷地联系起来(14世纪初,在比萨和佛罗伦萨之间修筑了一条陆上交通大道)。此外,佛罗伦萨还是一条跨越亚平宁山脉的主要大道的南端终点,由西北部的伦巴第平原、米兰和北部威尼斯等地来的旅人都需循此大道而至佛罗伦萨。佛罗伦萨至罗马及意大利南方各省也有两条重要的交通要道———一条经锡耶纳,另一条沿阿诺河而至阿西西,最后到达罗马[1]。佛罗伦萨在公元1285—1340年间,曾陆续建起了长达5英里(8.047楇楉)的城墙。至15世纪末,城墙的范围大体可分为二部分。阿诺河以北的部分从西向东分别是普拉托门、法恩扎门、圣加罗门,然后南向则是宾蒂门和圣·克罗齐门。阿诺河南岸的城区大体为一不甚规则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3个顶点分别是圣·弗里安诺门、圣·皮埃罗·加托利诺门和圣·尼可罗门。尽管佛罗伦萨现在已经看不到清一色中世纪时的完整市区了,但从一些描绘当时城市景况的壁画中也可略知其大概———城区内高塔林立,市中心地区屋舍密集,街道狭窄拥堵,卫生状况严重不良等。这种状况直至中世纪后期,在市政当局下令将影响城市景观的大部分高塔或是截短或是拆除以使市区更为宽敞,光照更加充分,交通更形顺畅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个对于城市的改建过程从13世纪中叶便已陆续开始,直至19世纪才告结束。除为了城市在各方面条件的改善而做的城市改建工程外,直至19世纪中期,佛罗伦萨还基本上保留着传统的、和谐的城市风貌。然而,在1840年以后,对于城市建筑的破坏力度便大大增强了。城墙被陆续地拆除了;围绕旧市场的街区被圯毁了(旧市场原来是一方形广场,中央有一座建于14世纪的敞亭。在围绕广场的密如蛛网般的大街小巷中,贵族豪宅和简陋民居错杂相列)。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驻守佛罗伦萨的德国军队又炸毁了除老桥外的所有阿诺河上的桥梁。最近的一次较大的破坏来自自然灾害。1966年秋季,阿诺河的洪水大量地涌入了遍布历史文物的佛罗伦萨市中心,洪水的水位曾高达15至20英尺(4.572~6.096楉)。洪水污染了壁画,佛罗伦萨图书馆(该图书馆是中世纪后意大利仅次于罗马城梵蒂冈图书馆的重要的保存史籍的机构)内很多珍贵的手稿和书籍也遭到了严重破坏。2暋佛罗伦萨古建筑的分布规律佛罗伦萨的市区是由一条宽阔的环形大道围合起来的相对闭合的空间。在城市的东北部、西北部和南部的山丘台地上,绵延着大片美丽非凡的各式花园、别墅和广场,如位于市区东北部的多那泰罗广场、荷拉德斯卡花园、塞姆普利斯花园;市区北部的拉斐尔广场;西北部的维多利亚·温内托广场以及南部的特里加农花园和皮蒂宫的波波里花园等[2]。阿诺河从西北向东南流贯市区。阿诺河以北集中着城市大部分的古建筑(见图1)。2.1暋市中心内层分布区(第一圈层)该区包括阿诺河北部,位于沿河城市中心地带内的以斯特洛奇府邸、圣母百花大教堂建筑群、巴尔杰罗宫、旧宫和乌菲齐博物馆建筑群所围合起来的长方形区域。这一区域的建筑大多为13世纪以后所建。如圣母百花大教堂始建于公元1296年,旧宫始建于公元1299年,乌菲齐博物馆建于16世纪,斯特洛奇府邸建于15世纪初。其中一个例外是圣母百花大教堂侧的洗礼堂,建于公元5世纪。斯特洛奇府邸是一个由建筑四面围合起来的、平面呈正方形的美丽府邸。斯特洛奇府邸从1489年始建,直至公元1538年才彻底竣工。该府邸优美的粗琢式立面,窗部修饰和中庭柱廊,以及推陈出新地采用了古典建筑中的均衡对称、和谐工整的原则和古典的石柱、拱门、柱头等形式的广泛运用,终于使其跻身于同时期的优秀建筑之列。圣母百花大教堂是世界第三大教堂(前两位分别是圣彼得大教堂和圣保罗大教堂),其主教堂、洗礼堂和钟楼组合成了典型教堂建筑的“三件套暠。主教堂于公元1296年开始兴建,其基础原是一座更早时期的教堂。主教堂平面布局为拉丁十字,长153楉,宽38楉,表面上覆克拉拉白色大理石、玛莱玛红色大理石和菲拉托绿色大理石。教堂共建造了百余年,而教堂哥特式风格的正立面则是在19世纪后期才完成的。主教堂内部的建筑是罗曼式、哥特式风格的融合之作,既有罗曼式的圆拱和粗大的方柱,也有哥特式的尖拱、肋架和彩色玻璃窗。在此基础上,由著名建筑设计家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高达110楉的文艺复兴式的穹顶高耸其上,终于使整个建筑统一于一个完美的构图之中。完工后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是一个人间的奇迹。单是他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数据就足以说明它独一无二的特质了———从地面至天窗底部高308英尺(93.878楉),天窗高72英尺(21.946楉),铜球8英尺(2.438楉),十字架16英尺(4.877楉),总高404英尺(123.139楉)。洗礼堂初建于公元5世纪,是一座八角形的、外表贴有绿色和白色大理石的优美建筑物。大教堂前的洗礼堂是为纪念佛罗伦萨的保护圣徒———施洗者约翰而建造的,它也是佛罗伦萨最古老的罗马风格的建筑物。其中,3道青铜门是洗礼堂最令人赞叹的不朽杰作,一道还曾被米开朗基罗称为“天堂之门暠,据说雕刻家为此工作了25年之久。洗礼堂的内部呈规则的八角形,堂顶的8片分瓣上,画有13世纪时佛罗伦萨的美丽壁画。圣母百花大教堂旁的钟楼又称“乔托钟楼暠,始建于公元1334年。钟楼的2层以下为乔托所建,下层有乔托雕刻的方格状浮雕,内置乔托和多那泰罗雕刻的16尊雕像。钟楼的2层以上则分别由安德烈亚.比萨诺和乔托的优秀弟子弗郎切斯科.塔兰蒂完成,塔兰蒂最后还用彩色大理石(白色、绿色和红色大理石)将钟楼全部覆盖了起来。—721—第1期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唐亦功:佛罗伦萨城古建筑分布规律及特点研究图1暋佛罗伦萨古建筑分布图椘楅楃.1暋椩楄楀椾楅楏楐楎楅椻楑楐楅楋楊楉椺楌楋楁椺楊椼楅楀楊楐椺楎椼楄楅楐楀椼楐楑楎楀楅楊椘楈楋楎楀楊椼楀椼楅楐楖1,2,3圣母百花大教堂建筑群;4佛罗伦萨隐修院;5巴尔杰罗宫;6旧宫;7,8乌菲齐大街建筑群;9旧桥;10大公广场;11斯特洛奇府邸;12圣玛利亚·诺微拉教堂及广场;14圣洛伦佐教堂;15雷卡尔蒂宫;16圣马克教堂;23,24圣十字教堂;28皮蒂宫;29天主圣神教堂;30加尔默罗圣母教堂;31圣弗雷蒂娜堡暋暋巴尔杰罗宫于公元1255年建成,主要是作为议会公署,这是一座典型的民用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此前大多为宗教建筑)。其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四面围合的形式,只是西侧的一面较其他3面略为高耸。巴尔杰罗宫现为巴尔杰罗博物馆,收藏有各类艺术珍品如陶器、家具、手工艺品、门饰、绘画和雕像等,其中不乏出自米开朗基罗、多那泰罗、切里尼和朱利亚诺.达.桑加洛等大师之手的杰作。旧宫建筑群包括旧宫、乌菲齐大楼和大公广场及周围的建筑物。旧宫建于公元1299年(16世纪时,美第奇家族因为迁居到了阿诺河南岸的皮蒂宫,故将其原来所住的这座宫殿称作“旧宫暠),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门口竖立着的两尊雕像。雕像分别是米开朗基罗雕刻的“大卫暠和多那泰罗雕刻的“朱迪杀死奥洛菲尔内暠。旧宫是一座三面围合、一面有着高耸的二层塔楼的公寓式建筑。公元1490年,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大师米凯洛佐曾为美第奇一世(即老科西莫)设计了旧宫的第一座庭院。其后,师从米开朗基罗的建筑师瓦萨里又建造了著名的“瓦萨里台阶暠直通向“五百人大厅暠,大厅曾是美第奇一世接见执政官的地方。此外,旧宫内的著名建筑还有“美男子暠洛伦佐(即老科西莫之孙)的小书房,以及文书室、储衣室和各类不同用途的大厅。乌菲齐大楼是16世纪中叶由建筑师瓦萨里设计并建造的,“乌菲齐大楼暠的含义为“办公大楼暠(即英文“椣楁灢楁楅椼楀暠之意),他把引人入胜的旧宫与街道、广场以一—821—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第40卷种独特的形式连接到了一起。同时,“办公大楼暠还将美第奇府邸周围的法庭及各种公务机构都集中到了乌菲齐大厦内,并将其上层的凉廊作为博物馆,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博物馆。乌菲齐大厦的底层外部是两排宏伟的柱廊,上部3层立面具有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阶层柱式风格。大公广场位于旧宫前面,它的一面是兰齐凉廊(建于1376年),原来老科西莫的德国雇佣兵曾驻扎于此,现在此处成了一座小型的露天博物馆,有数尊著名的雕像竖立于此。2.2暋市中心外层分布区(第二圈层)这一地区内的主要建筑包括圣十字教堂、雷卡尔蒂宫、圣洛伦佐教堂和圣玛利亚·诺微拉教堂和广场等。圣十字教堂约始建于12~13世纪,至文艺复兴时,又先后有乔托、多那泰罗和卡诺瓦等大师参与了其中的建设。其平面布局是由长方形的教堂、教堂南侧的帕奇小教堂和第一进院落以及临阿诺河的第二进院落共同组成的建筑群。其外立面融合了文艺复兴和哥特式的两种风格,而在教堂内部,则主要以哥特式的风格为主(如尖拱和彩色玻璃窗),并间有古罗马教堂的一些痕迹。圣十字教堂以其中众多的名人纪念墓而闻名遐迩,这些名人有伽利略、马基雅
本文标题:佛罗伦萨城古建筑分布规律及特点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4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