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广西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风险管理研究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风险管理研究姓名:张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指导教师:黎琳20090601广西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风险管理研究作者:张宁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相似文献(9条)1.期刊论文张宁.ZHANGNing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风险管理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高职院校的新专业设置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新专业的成长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专业设置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本文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规避三个维度来探讨对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的风险进行管理.2.期刊论文张宁.ZhangNing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风险管理研究-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高职院校的新专业设置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新专业的成长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专业设置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本文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规避三个维度来探讨对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王的风险进行管理.3.期刊论文沈建忠.郑兴国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重点内容分析-职教通讯2006,(11)科学合理地设置新专业是高职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而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七个方面,即新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条件与体系建设、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设.4.期刊论文邹宁.ZOUNing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改造之图解-装备制造技术2007,(7)借助图形形象地说明新专业设置与老专业改造的必要性以及依据和时机等,并提出了专业生命周期的概念.5.学位论文高建立天津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践与理论问题研究2004论文共分四章.论文第一章首先结合国内外有关高职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我国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实践,对高职教育的属性、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教和职教双重属性,高职教育应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对天津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经过几年来天津市各所高职院校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天津市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剖析.论文第二章是在阐述专业、专业设置的概念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特点基础上,对高职专业设置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专业设置的两个重要依据、必须坚持的四个原则和应该处理好的四个关系.论文第三章首先综合国内有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成功的经验和有关研究成果,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一般步骤,总结归纳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方法和主要程序.然后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建设进行有效的管理.论文最后一章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高职专业设置的对策研究,认为推动天津市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创新专业设置宏观管理体制;其次是高职院校要以市场为需求,紧紧围绕办学条件来科学设置专业.6.期刊论文沈建忠.郑兴国对加快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教育与职业2009,(9)加强新专业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工作.文章从新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等七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7.期刊论文邱萍.赵瑞斌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专业设置、专业教学与管理-经济研究导刊2009,(4)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龙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教学和管理,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的逻辑构成和理性选择.凸豆市场性的要求设置专业,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凸显就业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定位;凸显务实性要求建设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核;凸显开放性要求确定资源结合方式,是专业建设的基本途径;凸显特色,是专业建设的灵魂.8.期刊论文呼合银.HUHe-yin高职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3(3)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发展很快,但其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高职院校要转变就业观念,更新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9.学位论文李振祥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及绩效研究——以宁波为例2007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如何合理选择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合理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是摆在学校和企业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并且已成为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吸收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高职教育的产学合作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企业家的重视和关注。为了使高职产学合作教育能深入、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高高职产学合作的效果和质量,有必要对高职产学合作及绩效问题作专题研究。产学合作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它允许学生跨越校园界限,面对现实世界去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确定职业方向。产学合作通过利用学校和社会现场两种环境、两种资源,对大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锻炼和素质养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既有高等性,又有职业性。产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合作比普通高等教育的产学合作更全面、更深入,它所追求的是紧密型、深层次的产学合作--合作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产学合作教育,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赢得质量和社会认同度,才能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格局,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赢得广阔的市场空间。高等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产学合作,有利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高职特色办学目标;有利于创新专业设置,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更有利于学生就业。本文从宁波产学合作案例分析入手,对高职产学合作产生、存在和发展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剖析了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的做法、结果和特点,总结了他们在产学合作教育中取得的经验和成绩,也阐述了他们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分析产学合作,文章的研究采用了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不仅仅从宁波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绩效的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而且对绩效的理论--产学合作动力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这就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先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因为产学合作绩效仅以实际案例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它缺少产学合作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分析,更缺少动力机制的探讨。为此,本文对动力问题也作了一定深度的讨论,尤其从动力的角度来分析产学合作中的动机问题、动力的来源问题、目前存在的动力问题、中外产学合作动力比较和研究等。通过分析研究后,发现产学合作绩效与产学双方的动力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动力,找准高职产学合作难以开展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明确绩效优良是以产学双方双赢互动为基础的,并提出构建起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藕合机制。如结合机制、动力机制、选择机制、组织机制、投入机制、就业用人机制、政府的保障机制、实训基地建设机制、产学合作评价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建立,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本文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的一些结果和结论:首先,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合作之路。其次,高职产学合作绩效是建立在合理的动力机制基础上的,因此,要研究产学合作绩效问题,就必须解决动力及动力机制问题。再次,只有构建起高职教育产与学双方绩效藕合机制才是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第四,绩效优良是以产学双方双赢互动为基础的,因此,双赢既是产学合作的切入点,又是产学合作的落脚点。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16aee707-142b-40d6-a78c-9e25011476e8下载时间:2010年11月5日
本文标题:广西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风险管理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