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消费与投资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2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3消费和储蓄•消费(个人消费支出):军民在最终的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通常分为三类:耐用品、非耐用品和服务。•储蓄:可支配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4•预算支出模式:人们将收入分配于食物、衣着和其他项目上的方式具有可以预测的规律性。•恩格尔定律(Engel·slaws)•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总收入食物支出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5中国农村197867.7%198754.8%200147.7%世界粮农组织(FAO)标准划分•中国城镇•197857.5%•198954.5%•199449.9%•200137.9%60%以上贫困50-60%温饱50-40%小康40-30%富裕30%以下最富裕恩格尔系数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6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7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8食物49.89衣着13.68娱乐教育8.79家庭设备及服务8.82居住6.77交通通信4.65医疗保健2.91其他4.49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9消费、收入和储蓄•个人储蓄(personalsaving):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个人储蓄率:个人储蓄额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收入是消费和储蓄的首要因素。不论是从绝对值还是其占收入的百分比来看,富人的储蓄都多于穷人,非常穷的人没有储蓄能力,会出现负储蓄。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10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11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12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13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消费函数(consumptionfunction):消费支出水平与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其前提是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关系。(c=c(y))•盈亏平衡点(break-evenpoint,收支相抵点):代表家庭收支相抵时的可支配收入•储蓄函数(savingfunction):储蓄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s=s(y)=y-c(y))•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MPC):当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时人们所增加的消费量。表示消费对于收入变化所作出的反应。•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ing,MPS):在所增加的每1元可支配收入中被用来增加储蓄的部分。•Y=C+S;y=c(y)+s(y);MPC+MPS=1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14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15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的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或者β=Δc/Δy。若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均为极小时,可写成MPC=dc/dy即消费曲线上点的斜率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propensitytoconsume,APC):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公式为:APC=c/yAPC=1(温饱型)APC1(贫困型)APC1(小康型)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小于1,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小于、等于1而大于零。一般情况下,MPC<APC。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17消费函数•0β1,α为自发消费,βy是引致消费,y为可支配收入–居民户对消费品的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收入高的居民的消费水平高于收入低的居民–凯恩斯认为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存在着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线性消费函数:c=α+βy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18–自发消费α——不取决于收入的那部分消费,即使没有任何收入,也必须要花费的,如生活必需品上的开销–引致消费βy——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表示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间的比率,即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的,但是平均消费倾向可以大于、等于或是小于1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19•边际储蓄倾向是边际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MPS=Δs/Δy•如果收入与储蓄增量极小,可写成•MPS=ds/dy•此即储蓄曲线上点的斜率•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propensitytosaving,APS):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公式是:•APS=s/y•如果消费(从而储蓄)与收入是线性关系的话,则有:•s=y–c=y-(α+βy)=-α+(1-β)y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20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2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总收入。2、APC和MPC都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有APC>MPC。APS和MPS都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是APS<MPS。表现在图上,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总大于消费曲线上该点的斜率;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总小于储蓄曲线上该点的斜率。3、APC+APS=1,MPC+MPS=1。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23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CS0a-aEYdYd0-s-s+s+sC=a+β(Yd)S=-a+(1-β)YdAPC1APC=1APC1APS0APS=0APS0ΔYdΔSΔCΔS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24非线性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0a-aCSC=YYC=f(Y)S=f(Y)C曲线上某点的射线的斜率为APCC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为MPCS曲线上某点的射线的斜率为APSS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为MPSMPSAPSMPCAPC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25消费的决定因素•1、可支配收入•日常观察和统计研究表明收入是决定社会消费的中心因素。•2、永久性收入(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弗里德曼)•永久性收入(permanentincome)指的是收入的趋势水平,也就是提出了暂时的或瞬时的影响(如天气、意外的收入或损失)。永久性收入认为,消费者并不是同等地对一切收入升降作出反应,如果收入中的一个变动似乎是永久性的(像被提升到一个有保障的高收入的工作岗位),那末消费者很可能根据已增加的收入水平按比例地提高消费。另一方面,如果变动显然是暂时的,(像一个时期的良好气候,或一笔暂时性的奖金),那末,边际消费倾向很可能相当低。这样,消费者对于收入变动性质——例如,它们可能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的——的预期可能对边际消费倾向有重要的影响。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26•3、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hypothesis,莫迪里安尼)•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们储蓄是为了熨平生命全过程中的消费的波动。人们倾向于在工作时储蓄一边为退休后储备资金,并力争在有生之年将所累计的储蓄消费殆尽。•生命周期假说暗示:社会保障可以为退休人员提供慷慨的收入支持计划,从而会减少中年劳工的储蓄,因为他们不再需要为退休存过多的钱。•4、财富(wealth)•财富效应(wealtheffect):较多的财富导致较多的消费。财富的迅速增加或减少会导致消费活动的急剧变化。•5、其他因素•(1)利率: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2)价格水平:正相关,与需求函数相区别。•(3)收入分配•(4)社会文化•例:日本人的储蓄率高达20%,美国人只有5%-7%。•储蓄率的下降的疑问?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27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28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29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30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31关于消费函数的几个理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永久性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32•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由凯恩斯提出,强调绝对收入决定当前消费。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即消费倾向。•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所说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是正值,但小于1。•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这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其核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33•相对收入理论•由杜森贝利提出,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1)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储蓄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2)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3)短期考察,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较大(棘轮效应)。•(4)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在一起,引起储蓄率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之比。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34•永久性收入假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提出,人们的消费行为主要取决于永久性收入,而不是偶然所得的“暂时性收入”,C=αYp,永久性收入假说对“平均消费之迷”作出了解释,其在政策上的含义为:只有没有预期到的影响未来收入的政策变化才能影响消费。•通常使用的收入与消费的概念是不适当的,实际上,存在两种消费和两种收入,在分析消费行为时,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实际上存在记录的收入或测得收入与永久性收入的区别。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35•永久性收入是无法直接观察出来的,它必须从消费单位的行为中推导出来。对社会整体来说,永久性收入可以被看作是当前及过去测得的收入的加权平均数,这一加权平均数受到一稳定长期趋势的向上调整,同时它所具有的权数将随时间的向后推移而下降。•弗里德曼认为永久性收入假说破除了实际国民收入与储蓄率之间的直接联系,也破除了二者之间的间接联系。储蓄率是独立于国民收入水平的,因此要把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归于投资,而并不是归于储蓄过程。在经济波动方面,弗里德曼不同意将之归咎于不稳定的投资与消费和当前收入的相对稳定关系之间互相作用,而认为它们之间的内在循环体系是稳定的。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36•生命周期理论•莫迪利安尼提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2020/5/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李雪松37•假定一个人20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预期寿命80岁。这样,这个人的工作时期TW=60-20=40年,生活年数NL=80-20=60年,人生前20年受父母抚养的时期不算入生活年数中;如果每年工作收入yW=24000元,则终生收入yH=24000×40=960000(元)。一生安稳生活的心理与追求,使得人们在60年的生活年数中有计划
本文标题:3消费与投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0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