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跨国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跨国公司治理问题研究作者:米婧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参考文献(31条)1.WilliamWitherell.TheOECDObserverCorporategovernance:Abasicfoundationfortheglobaleconomy20002.RuthLePlaCORPORATEGOVERNANCE'NewZealandManagement20063.CatherineMDalton.DanRDaltonCorporategovernance:Followtheleader2005(01)4.BartlelettChristopherA.SumantraGhoshalManagingAcrossBorder:TheTransnationalSolution19985.MichaelCJensen.WilliamHMeckling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1976(03)6.Keasey.Thompson.WrightCorporateGovernance:Economic,Management,andFinancialIssues19977.鲁桐公司治理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英文对照20048.周新军跨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研究20059.吴明先跨国公司治理200510.公司治理前沿200311.胡鞍钢.胡光宇公司治理中外比较200412.罗伯特·蒙克斯尼尔·米诺著公司治理200413.丁建军.苏祖安公司治理理论综述[期刊论文]-理论界2005(11)14.祖强.曹慧独资和控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倾向面面观[期刊论文]-国际经济合作2005(2)15.王振宁当代跨国公司治理机制初析[期刊论文]-金融与经济2005(9)16.黄明元公司治理过程中的文化约束机制17.马海霞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构建--中国公司治理机制构建的突破点[期刊论文]-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8.杨庆英构建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1)19.周新军跨国公司境外企业公司治理机制探析[期刊论文]-南开管理评论2001(4)20.胡肖玲论跨国公司所有权结构的选择1998(02)21.丰淮阳如何完善国有投资公司治理结构[期刊论文]-决策咨询2004(9)22.周新军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治理结构调查--以天津开发区为例[期刊论文]-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23.杨继飞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治理模式[期刊论文]-经济纵横2002(6)24.李麟跨国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期刊论文]-财经科学1999(3)25.张维迎詹姆斯.莫里斯教授与信息经济学26.刘翌.徐金发公司治理文化对交易成本与经济绩效的影响[期刊论文]-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2)27.贾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初探[期刊论文]-经济师2005(12)28.郭惠容.刘欣美国跨国公司外派人员管理及其启示[期刊论文]-商业研究2000(11)29.魏杰国有投资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研究30.马科.吴洪波.秦海青基于交易费用和委托代理理论的企业组织研究[期刊论文]-科技与管理2005(1)31.赵景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三个理论流派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南开管理评论2001(6)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潘智勇基于超产权论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研究2008随着WTO规则下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我国的银行业正面临一个重大的转型,银行业从以前的政府主导逐步蜕变为市场调节,在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是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面临的现实选择。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模式的构建和完善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问题研究的重要性。br 本论文运用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理论,采用规范分析、模型分析、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超产权论视角为突破点,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实践上探索和选择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及其实现路径。br 首先,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公司治理,特别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超产权论的竞争性主张,归纳了我国商业银行业非竞争性的特征,从而为全文研究奠定了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本论文选取超产权论作为理论工具,超产权论认为市场竞争激励是提高银行经济绩效的关键,其内在逻辑是“市场竞争--公司治理--银行绩效”。br 其次,从超产权论的视角,通过案例研究和模型分析来探索商业银行外部公司治理的目的性、路径及其有效性特征,揭示其目的在于增强银行业的竞争性,改善公司治理以提升银行经济绩效;通过与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以及对我国混合模式的博弈分析,揭示了商业银行的内部公司治理是一个渐进的优化过程,关键要是找到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市场竞争推动银行公司治理的优化,并以此提高银行绩效。在超产权论的分析框架指引下,分析论证了在我国当前市场竞争还不充分的条件下,外部公司治理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作用远未完全发挥出来。同时,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和有关数据分析论证了我国商业银行经济绩效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内部公司治理的改善。本论文运用超产权论较好地阐述了这个观点。br 最后,论文通过治理路径图进行模式设计,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该采取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相结合的整合式公司治理模式的观点,并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公司治理的两个角度,对实现整合式公司治理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尤其是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业适宜采用“一头两翼”的宏观定位以及差异化的微观定位的具体建议。2.期刊论文李鑫国有商业银行超越产权范畴的公司治理思路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1)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绩效和产权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国有产权的逐步退出才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绩效的唯一出路,二是认为国有产权的逐步退出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绩效不存在因果关系.研究和现实表明,变动产权只是改变治理绩效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商业银行绩效提高的必要条件,银行治理绩效的提高将最终取决于一些影响绩效的因素以及以这些因素为导向的技术层面的治理制度安排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竞争和市场进化,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制度,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做到经营目标利润化、经营者行为规范化、激励机制市场化、经理聘选竞争化与资产管理商业化,建立银行业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和法律实施保证,这三个制度层面的创新是促进商业银行绩效提高的关键所在.3.学位论文戴长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从产权、公司治理两个方面探析2004该文主要以产权和公司治理两个方面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对国有企业产权特征的分析以及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介绍,指出以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为契机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通过内外部治理机制的改革促使企业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制度环境.该文主要由序言和正文六章组成,主要内容是:第一部分:序言.讨论该文的写作背景,分析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状况,即国有企业的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良好契机,其核心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第二部分: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产权、交易费用与代理理论,是该文的基础理论部分.通过理论分析,简要总结和讨论与该文主题相关的产权、交易费用及代理理论,包括产权与所有权、所有制的关系、产权的效率、公司治理等,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第三部分:现代企业的产权特征与公司治理.阐述企业形态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公司治理问题,通过分析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总结关于激励与约束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介绍国际经验,为中国国有企业治理问题提供借鉴.第四部分: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效率与公司治理演进分析.通过对中国传统国有制和国有企业产权特征与效率的分析,指出传统国有企业产权方面存在的弊端以及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说明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以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路径,也是改革至今的一个必然选择.从而为进一步改革找出合适的切入点.第五部分:该章围绕产权改革提出了关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的若干意见和建议,并提出国有企业股权改革的一个备选方案--准优先股模式,这是该文的一个重要观点.第六部分: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改革.第七部分:该章主要从政府治理改革、社会和企业的文化建设、法制建设方面提出建议,以进一步为企业发展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4.期刊论文李成刚.王志伟产权效率与中国公司治理问题-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12)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完整的产权形态包括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及转让权三项基本权能,其中剩余索取权的具有特殊的激励功能,其对产权主体的行为驱动构成产权效率的核心.我国产权改革过程中的明晰产权本身并不构成产权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产权改革的内涵和目标应是对与产权客体性质相适应的产权主体的体系重构.这是一场深刻的制度性变革.产权改革是我国整体性经济制度变迁中的关键一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强调竞争作用在产权改革之上的所谓超产权论,因其忽视了我国具有垄断与超经济性质产权主体,即政府产权的大量、普遍存在这一基本事实,故对于我国的现实经济改革的适用性存在较大局限.5.学位论文陈悦试析公司治理理论的产权分析范式——以OECD国家公司治理为例2005本文希望通过引入超产权理论来解释和解决传统产权理论指导下的公司治理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在对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和超产权理论的内容具体论述的基础上,结合OECD国家的公司治理绩效分析,将公司治理理论的产权分析范式推进到超产权范式,并希望从中能得出一些对中国国企产权改革有益的启示.论文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成果的同时,力求在分析的视角、研究方法和内容上能有所创新.在分析视角上,论文使用了新出现的超产权理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比较常用的产权分析范式.在内容上,论文注重不同OECD国家间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比较,避免了理论的堆砌.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通过引入数学模型和图表的方式,力求做到直观准确.同时,论文使用了举例和比较的方法,以增强所论述问题的说服力.6.学位论文湛恒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公司治理研究2005公司治理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现代公司以企业产权理论为基础,强调物质资本出资者作为企业风险承担者,理应占有企业所有权,因此形成了“资本雇佣劳动”逻辑的公司治理结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企业内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分享企业剩余收益提供了理论依据。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二者通过契约进入企业并分别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让渡其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对企业投入人力资本要素并与物质资本要素结合生产,为企业创造了剩余,这就为人力资本作为独立产权主体参与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可能性。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来看,人力资本具有专用性和团队性特征,并具有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所以人力也应分享企业剩余。尤其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对生产越来越重要,企业经营者、员工与股东的谈判能力日益提高,迫切要求实现自身权益,而企业股东也意识到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形式也必须有新的突破。这又为人力资本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必要性。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制度框架下,要实现人力资本参与公司治理,就必须克服人力资本的“虚拟性”特征,通过某种实体化手段实现其公司治理主体的地位。而人力资本价值难以度量使企业对人力资本的直接定价不可行。如果采用人力资本直接持股方式,一方面可能稀释股东权利,另一方面持股数量、价格标准也难以确定。人力资本股权化是一种较切实的途径。通过人力资本股权化,企业经营者、员工与股东共同分享企业剩余,人力资本的价值借助企业剩余收益量得以反映,同时保证人力资本的收益权的实现
本文标题:跨国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1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