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第五组:张丹叶荣张芳卜涵骁张佳王娟姚妮一、引出问题近几年幼教领域掀起改制热潮,对幼儿教师冲击颇大。由于我们未来即将走入幼儿教师的岗位,在这一转轨时期,幼儿教师工作状况如何?心态如何?她们在工作中还有幸福感吗?等等,成为了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记得有一次看书的时候,看到一名幼儿教师记录了在一次幼儿教师培训班上,当培训老师问到:“如果再有选择职业的机会,谁还会再选择做幼儿教师?”80人中只有1人举手。这个回答深深触动了我。那么,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的幸福感源自何处?他们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幸福感?又该如何帮助幼儿教师找到幸福感?这些问题,让我对于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活产生了高度的关注。二、什么是幼儿教师幸福感?幸福是一个多元且模糊的概念。国外心理学家Diener认为:幸福感是社会良性、健康运行的指标。Eurobarrometer认为:幸福感指标反映社会公众的心理状态,是社会心理的综合指标以及衡量社会效益的重要尺度,是反映社会心理状况的“晴雨表”。国内心理学家认为,幸福就是对某事物感到满意的程度,是人内心的一种情感体验。教育是幸福的事业,教育过程本身就是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过程。幼儿教育是幸福的职业,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由于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称心如意,由于在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从而获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幼儿教师培养的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她们被誉为“幼儿的第二任母亲”、“托起太阳的人”,幼儿教师拥有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享受到的幸福。二、幸福感缺失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教师幸福感的确实呢?通过调查发现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职业因素1.高期望、低获得——教师角色被“神化”从古至今,教师的职业一直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无论是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当今培养新一代人才,无不体现出教师的神圣和伟大。教师一度扮演着“圣人”的崇高角色。人们把教师的职业神圣化,把教师这一职业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有人把教师比做春蚕、蜡烛、园丁、船夫等等。这样的角色定位,就容易把教师的一般需要认为是教师的额外需求,当成教师的贪婪需求。管理者、家长及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更是越来越理想化。然而在当今多变的社会里,价值趋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学生希望教师能够亦师亦友,而有的家长希望教师能够严厉一些,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受到批评后会埋怨教师,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就更不一致了。全社会都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教师,势必会给教师形成一种幸福观的文化心理强势,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世人设定的幸福标准———清高、节制,甚至扭曲自己的内心意愿,舍弃正当的俗世欲求,舍弃幸福的日常生活过程,企图以“圣人”的幸福来代替凡人的幸福,从而使幸福失去了现实生活的根基,淘空了个人幸福的现实内容。另一方面,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教师往往被树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普遍期望教师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现实中教师也只是一个从事着普通工作的凡人,过高的社会期望值和苛刻的标准很容易使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最终使教师在工作中产生自卑感、挫折感等消极悲观的情绪,并随之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疲倦感。根据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实现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才能实现更高级的精神需要。教师的幸福也要有基本的甚至较充分的物质条件作保障,如果连最起码的衣食住行都得不到满足,恐怕很难体验到“幸福”这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2.幼教工作的特殊性幼教工作是劳心劳力的双重高强度工作。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儿,是一群懵懵懂懂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幼儿的爱、幼儿的天真无邪是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但也正是因为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儿,是一个脆弱极需保护的群体,从而给幼儿教师带来许多工作压力。幼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全面、细致以及重大的安全责任。全面、细致往往使教师感到工作繁琐、十分疲惫,重大的安全责任使教师感到万分紧张。幼教工作付出的不仅是体力,更是心力。调查发现,幼儿教师上班时间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因为每一分每一秒她们都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观察记录孩子的一言一行,还需处理各种临时发生的状况(如孩子突然生病、闹矛盾、尿湿裤子等)。其次,幼儿园安全工作方面的压力又是教育行业中最大的,很多时候会有一些不可预知、不可避免的意外发生,幼儿教师上班时每一根神经都紧绷。工作压力如此大,但幼儿教师并没有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付出大量劳动,待遇却偏低,幼儿教师自会心理失衡,怎能拥有职业幸福感。(二)组织因素1.管理制度不合理幼儿园管理模式包括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科学管理是一种规章制度管理,属于刚性层面的管理;人本管理则是一种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出发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柔性层面的管理。如果幼儿园管理完全采用科学管理,管理者控制教师研究的自主权,限制教师培训和进修的资格,管理缺乏人性化,幼儿教师就会产生强烈的被控制感觉,缺乏心理自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幼儿教师就会逐渐丧失职业幸福感。2.评价机制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教师评价机制能激发教师职业热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同时使教师品味到工作的幸福。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让教师在评价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成功与力量,是确保教师幸福感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3.成长平台(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卡瑞克和卡兰翰(Crick&Callahan)指出:一个师范生的书桌与一位教师的书桌之间的距离,虽然在直线跨度上很短,但是它确是这些年青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所要跨越的一段最长的心理上的历程。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培训和交流的平台,三十多年的教师生涯需要不断的补充营养,只有在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教师才会成长为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过硬、专业素质扎实的优秀教师,才会取得成功和采摘到幸福的果实。(三)社会因素1.家长的评价家长在幼儿教师的心目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家长对待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真真切切影响着幼儿教师对这份工作的感受。家长的尊重与信任是幼儿教师工作质量的直接肯定者。在工作中,家长的一言一行牵动着教师的心。家长的尊重与信任意味着相信教师的教育能力、人格力量,是对教师辛勤劳动的承认和报偿。这种被承认、认可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体验。但是,有些家长要求苛刻,期望过高,只要孩子在幼儿园遇到一点“问题”就要找老师和幼儿园负责。长此以往,幼儿教师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觉得自己成为了家长的佣人,幼儿的保姆,对工作失去热情,渐渐丧失职业幸福感。2.幼儿教师低落的社会地位。中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历史尽管有一百多年,但直到现在,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幼儿园里带孩子只是母亲或保姆带孩子职能的一种替代和延伸。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与经济待遇,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然而,微薄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提升,以前教师聊以自慰的职业稳定性也随着教育系统的改革荡然无存,日益衰微的社会地位必然会导致教师敬业精神的相对降低,加之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必然会导致教师整体敬业精神的降低,极度失望的教师将目光转向了其它行业中的知识分子,教学于他们而言意义已并不大了,当然也就会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由于幼儿的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对幼儿教师工作的‘简单化’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幼儿教师相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说,社会地位更加低落。这种简单化理解,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之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幼儿教师产生内心的角色冲突,丧失了职业的幸福感。不仅导致了教师低落的社会地位,而且和幼儿教师自己认识之间的差距更加导致教师的不幸福。(四)个人因素1.幼儿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幼儿教师职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事业成就的高度和幸福感的强度,在全世界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的今天,提高幼儿教师素质和专业化程度显得尤为重要。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过硬的专业素质,只有当教师将专业素质视为教育发展的需要时,他才会努力去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品尝到幸福的滋味!然而在现实中,教师“教书匠”形象的凝固化,便会使教师受制于经验主义,造成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保守落后,教学过程的单一重复,从而钝化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引发职业倦怠,幸福感的获得进程便被阻断。2.幼儿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教育是一项漫长的事业。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教育幸福不仅是来自工资的增加、待遇的提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是更多地来自精神的回报,来自他从教生涯中对学生、对周围世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做教师是需要去等待的,因为他们对学生的精神影响是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因素也导致教师的成功具有不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甚至可能会带来过程与目标的不统一,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3.教师人际关系日益紧张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部分教师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离、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人际关系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师生之间缺乏相互尊重。有些幼儿教师素质差,教育手段贫乏,看见学生违纪,情绪变得急躁,因而体罚学生;有些教师则因为在家庭或社会交往中受气,无处发泄,将怨愤带入课堂,对学生冷漠、挑剔,学生犯一点小毛病,教师就横加指责,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日益紧张。学生“怕”教师,教师无法走近学生的心灵,更谈不上和谐与融洽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用委婉的语气告诫我们:体罚不是办法,和学生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用关爱之心,才能赢得孩子们的信赖。同事之间不能坦诚相待。现如今往往存在以教学成绩评价学校,学校又以教学成绩评价教师的现象。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把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师的评优、晋级、工资、奖金挂钩,努力建立教师内部之间的竞争体系。在竞争机制下,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贬低、排斥、攻击他人等现象便不可避免。在“淘汰”这样巨大的压力下,教学成绩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化为教师内部的生存竞争。竞争导致教师们误认为每一个同行都是潜在对手,每位同事都是潜在的敌人。教师与领导之间关系紧张。有些领导对教师缺乏尊重,不是平等待人,而是颐指气使;或在举手投足间处处表现得高人一等,伤害教师自尊心;或是领导办事不公,任人唯亲,使得有能力而不肯钻营取巧的教师感到愤懑,造成与领导关系紧张;也有些教师不尊重领导,不服从领导安排,因自己的需求或利益未得到满足而心怀不满,导致与领导关系紧张。教师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根本感受不到互助友爱和团结协作,时间长了,人就会变得很压抑,排斥这种环境,甚至开始渐渐排斥这份工作。4.幼儿教师个人对幼教职业的认识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职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有成功感,幼儿教师对工作是否期望过高,这些方面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少数幼儿教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仅仅是把教学视为一种谋生手段,在此教师职业观的规引下,他就缺少了感受教育幸福的可能性。仅仅将教师这个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人,永远不会体会到爱学生和被学生所爱的幸福。受物欲影响,不少教师纷纷“见异思迁”,操起第二职业,有人便利用课余时间去补课,多挣点外块;有人跟着红红火火的股市跑步,每天守在电脑前关注那些红绿财线,想的是自己的“小康”生活。当然,对于他们的业余时间安排,只要不耽搁正常工作,谁也无可厚非,但是幼儿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教师不用心改进教学教育、不专心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就是对神圣职业的亵渎。对于真正幸福的教师来说,教师职业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本身,他们对待工作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牺牲而是享受。只有真正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高尚、教师的职业价值,才会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会真正体会其中的幸福。古今中外的优秀教师及教育家,他们把教育工作干得有滋有味,似乎他们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幸福、品味幸福,像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等。他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将
本文标题: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0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