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11、世界政治格局2、国际秩序3、强权政治4、不结盟运动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雅尔塔体制7、经济全球化8、超越遏制战略9、戴高乐主义10、霸权主义11、南北关系12、“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13、经济互助委员会14、知识经济15、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6、双头鹰外交17、尼克松主义18、旧金山体制19、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20、不结盟运动21、七十七国集团22、布拉格之春23、新经济政策24、苏联模式25、“休克疗法”26、“一边倒”战略27、“两个拳头打人”28、“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29、亚洲四小龙3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31、国家32、国家利益33、生存利益34、综合国力35、世界经济36、布雷顿森林协定37、关贸总协定38、布雷顿森林体制39、马歇尔计划40、军事安全网41、经济安全网42、欧盟43、北美自由贸易区4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45、东南亚国家联盟46、经济全球化47、一体化48、区域集团化49、新经济50、跨国公司51、可持续发展52、冷战53、传统安全威胁因素54、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55、恐怖主义56、新干涉主义57、“参与和扩展”战略58、霸权主义59、和平演变60、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61、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62、马约63、1955年体制64、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65、《日美安全保障条约》66、新《日美安全条约》67、新经济体制68、8.19事件69、十月事件70、《独联体宪章》71、第三世界72、国际组织73、国际联盟74、联合国75、世界银行76、世贸组织77、区域性国际组织78、八国集团1、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所谓格局,就是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2、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国际经济秩序、国际规则、国际会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3、强权政治:是指某些强国凭借军事经济实力的优势向外扩张,推行炮舰政策及霸权政策。它们力图建立由大国操纵的国际体系,以谋求霸权。它们崇尚强权即公理,弱国无外交的论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斥在国际政治之外。所有这些都是强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具体的表现。4、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是已故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50年代中期,他们进行会谈,提出不结盟主张,以后,又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和加纳总统恩克鲁玛会谈,推动了这个运动的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化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的新发展和新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6、雅尔塔体制:也称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等问题,通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建立的战后国际体制。雅尔塔体制确定美、苏两国在欧洲及远东的势力范围和保持均势的各项措施,从而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7、经济全球化:指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一种经济状态。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8、超越遏制战略:布什政府在1989年以后,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其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实行“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使东欧脱离苏联影响,促使苏联削减军事力量,同美国合作解决全球范围内的地区冲突,最终使苏联国内政治“多元化”,实行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化。该战略具有浓厚的“和平演变”色彩和突出的进攻性。与以往美国所推行的“遏制战略”相比,目标更高;空间更广;手段更多。成为促进苏东剧变的重要因素。9、戴高乐主义:戴高乐主义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的思想、政治主张和对外政策。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谋求法国的平等地位;改善同苏联、东欧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普遍缓和。争取实现“欧洲人2的欧洲”的目标,为促进欧洲联合奠定基础。戴高乐主义的实质是民族主义,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重点是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戴高乐主义的实质就是民族主义,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它的主要内容有:(1)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谋求法国的领导地位。(2)改善同苏联、东欧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缓和。(3)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4)争取并实现了法德合作。戴高乐主义的提出反映了西欧要求独立发展的政治倾向,表明西欧对外政策已开始摆脱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依附状态。10、霸权主义:指大国或强国,通过各种手段,对其它国家进行控制、干涉、谋求对某一地区或整个世界的统治的政策和行为。霸权主义是一种思潮和政策,是对外事务的一项政策,它不属于国家内政。霸权主义否认主权平等,否定国家主权原则或以国内法来否定国际基本原则,采用各种手段和借口干涉别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务,强迫别国接受自己的意志、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1、南北关系: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南北关系既充满矛盾与对立,又存在依存与合作,其实质在于打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与剥削。发展中国家只有经过斗争,才能获得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因此,南北关系是在矛盾与合作中发展的。12、“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毛泽东1974年初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他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列为第一世界;日本、西欧、澳大利亚、加拿大列为第二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列为第三世界。中国的国际战略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即依靠第三世界,争取第二世界,反对第一世界。13、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为了对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苏东六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成立了经济合作机构――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表现形式。经互会的成立,把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紧密联系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抗衡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封锁的重要阵地,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诞生。14、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一种经济。这种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在产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将成为第一产业支柱;在消费(使用)中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15、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在美国的直接操纵下建立的欧洲防务体系。1949年4月,美、英、加、法、比、荷、卢、丹、挪、葡、意和冰岛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西方各国在军事上结成战略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16、双头鹰外交:俄罗斯从1993年起实行“以西为主,东西兼顾”的外交策略,也称为既面向西方,也面向东方的“双头鹰外交”。总的目标是,复兴俄罗斯,重新确立俄的大国地位,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本国的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17、尼克松主义:1970年,尼克松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所谓“尼克松主义”。其内容包括:(1)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2)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3)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4)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其实质是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国内外压力;通过缓和对苏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的制约;通过牺牲盟友,延缓自身的衰落;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18、旧金山体制:1951年9月《旧金山和约》的签订,使日本与48个和约签署国和地区宣布结束战争状态,恢复外交关系。同天,美日又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这两个条约的签订,虽然使日本在名义上取得了独立,享有外交权,但《日美安全条约》又规定美军可以无限期地留驻日本,并且可以出兵镇压日本的“内乱”,日本实际上仍然处于美国的半占领状态。这种半占领、半独立的日本体制就叫做“旧金山体制”。19、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它是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为了维护独立,渴望加强彼此间的团结与合作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的会议。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博得全体代表的欢迎和赞扬,从而为会议的成功奠3定了基础。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以及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主权、附属国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等七个方面的决议。会议公报还将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申、发展为十项原则。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国际舞台、联合起来发挥独立作用的一个起点,亚非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不结盟运动由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和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发起,于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告了它的诞生。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是反帝、反殖、反霸;独立、发展;和平、中立、不结盟。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21、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和帝国主义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自此称为七十七国集团。1998年该集团的成员国已增加到133个,但仍沿用了七十七国集团这个名称。它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而走向联合斗争的共同愿望和历史趋势。它的宗旨是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的,协调发展中国家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一般在参加全球性国际经济会议之前,成员国之间进行磋商,商讨共同的对策,表达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七十七国集团的兴起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独立斗争的重要里程碑。它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在1964年七十七国联合宣言中,就明确提出“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南北对话,缓和并改善南北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作为七十七国集团观察员,一贯支持它的正义主张和合理要求。22、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在经济方面,主张实行权力下放,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竞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自治。在政治方面,改革党的职能和领导方式,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和党直接管理行政的现象;保障国家行政机构、代议机构和书法机构的独立性;改革选举制度,确保公民的选举权等。这一改革触犯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1968年8月20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弃改革。23、新经济政策:随着形势的变化,1
本文标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38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