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新课改下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改下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认识和思考达川区平滩镇中心小学徐方园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是一门很受学生欢迎的科目,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在课堂上,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合作,一起学习、探究生活的奥秘,那高兴劲不言而喻;在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展开交流、讨论,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运用知识,挖掘劳动果实,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当前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学科被弱化,实施可有可无的状态,只有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整合实践资源,开发实践内容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创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片新天地。但是在乡村学校由于自身条件不完善,没有专门的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师,导致课程设置形同虚设,不能很好的开展和落实课程,这就造成对新课程改革中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要求不达标,学生没有真正地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到底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教学内容要创新。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频率加快,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找出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的,接地气的,学生乐于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例如:教学生制作一些地方特色的菜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手工作业中,编制一些简易的手工艺品,培养学生心灵手巧。其次,教学观念要转变。我们过去认为课堂教学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者。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教学一直遵循着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导入--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操作练习”。对一节课的评价是看教师是否完成了预先计划好的教学任务;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否牢固。而劳动与技术课在小学的课程中地位低微,很多学校都没有专职的教师,教研工作对学生学的研究就更弱了。所以,新课程的教学观念要从单纯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由只关注间接经验的掌握转变为注重直接经验的体验与学习。教改后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性和生成性的课堂运行体系。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接受者,课堂教学应该是“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并拓展应用”的学习过程。同时,我们的教师不要先想怎么去“教”,而要先想学生怎么来“学”。最后,教学方式要转变。教师要学会使用赞美的语言,它包藏了热爱、理解、尊重、期望等在内的复杂的情节体验,同时也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劳动与技术课的喜爱。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可督促学生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认识到劳动与技术课的的有趣、有益的一面,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开发他们劳动创新潜能,激发他们爱劳动的热情,培养劳动的技能。鼓励性的语言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而肢体用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情感、态度、性格、风度和气质等方面,肢体语言更能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教师从某种角度而言,可以说是演艺家、演说家和诗人。教师教学中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能自然流露出艺术情趣,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肢体语言在信息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肢体语言,对引发学生求知兴趣、调节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艺术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之,现阶段的乡村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应该得到一些改变,这样才能与新课程改革中的要求相适应。只有广大的劳动技术教师,不断努力,共同探索,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劳动的人才。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新课改下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认识和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30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