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1.观潮预习: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情况。(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3)理清文脉。三、理清叙述顺序。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2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二、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师生交流,品读。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板书)观潮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3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四)总结。2*.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教学目的: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3.整体感知。(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4.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4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4、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四)拓展实践。(五)拓展总结。3.鸟的天堂二、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梢暇恋”新词“留恋不禁展示颤动南国应接不暇”。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三、教学重点: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二)整体感知。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三)过程。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2.揭题,学生自悟:(1)板书课题。“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5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2)默读全文思考: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3.小组讨论: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第一段。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2.学习第二段:(1)出示文中插图。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2)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______线划出来。(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6)小结3.学习第三段。(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4)小结: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4.学习第四段。6(1)自由读第四段。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2)感情朗读、深化理解:(三)课后作业第三课时(一)明确目标。(二)目标完成过程。1.过渡2.出示自学提纲:默读思考,集中交流、整理。(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因为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三)总结扩展。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四)布置作业。4*.火烧云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7(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5、古诗两首一、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二、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二、讲解1、出示古诗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8师配乐朗诵古诗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7、巩固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9、背诵10、总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教学过程:一、读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2、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3、完成课后练习1二、再读诗,感语交流三、熟读成诵四、检查反馈五、作业布置6、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9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新词;3、给课文分段;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四、学习生字新词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2、解释生字词。五、默读、思考: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2、分段。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1、默读、思考:(1)这一段讲了什么?(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2、提问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3、重点指导朗读第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28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