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总结
交往与空间——JANGEHL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第四版)扬·盖尔(JANGEHL)•1936年生,建筑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曾在爱丁堡、多伦多,墨尔本、伯克莱等多所大学讲学,同时在欧洲、美洲、澳大利亚和远东的许多城市工作过。•他以其在城市设计领域里的杰出贡献而荣获国际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帕特里克·阿伯克罗姆比(SirPatrickAbercrombie)奖。并被爱丁堡的HERIOT-WATT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作者简介评价•《交往与空间》一书被公认为城市设计的经典学术名著。该书于1971年第一次出版后,对斯堪的纳维亚及欧美其他地区的城市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先后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并在许多国家被列为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著名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RalphErsking)称这本书为“有特殊重要性的著作”。研究背景•本书最早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规划界风起云涌,大有礼崩乐坏之势。林奇的“城市意向论”使规划从高高在上第一次走向了人民大众,雅各布歇斯底里的批判了传统理性规划给城市带来的“灾难”,并高呼“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戴维多夫则吹响了“倡导规划”的号角。•本文也是批评当时在欧洲城市及居住区规划中盛行的功能主义规划原则的不足之处。呼吁“善待市民和他们珍贵的户外生活”,并深切理解那些“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交往密切相关的各种微妙的质量”。•本文针对“城市中五光十色的人类活动”展开调查和研究。•具体而言有两方面:•日常生活和人们身边的各种室外空间•日常生活和室外活动对人造环境的要求。研究对象•空间的属性•设计的依据本书内容•本书以创造城市和社区活力及人居性为核心目标。具体而言:SMa)可交往空间的属性b)基于交往的设计原则c)设计中的博弈与调和d)细部空间的设计方法1)建筑室外的生活2)规划的先决条件3)城市与小区规划4)细部规划本书结构-----〉认识论&价值观层面-----〉方法论层面-----〉技术层面•〉•1)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自发性活动•——在适宜的条件下发生•社会性活动•——有前两种活动的“连锁作用”下发生第一部分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必然性随机性组织性2)户外活动的定量研究物质环境质量对交往活动的影响逗留时间与交往频率之间的关系3)交往对象与交往的程度--“知己”--“常客”--“过客”低强度的接触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必做而且重要之事不必做但应当之事必做但不重要之事•获得启发、受到激励•了解外界的各种信息•保持业已建立起来的接触•进一步建立其他程度的接触•轻度的接触低强度的接触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主动复杂被动简单]]4)处与动态中的交往模式举例:马路上画家在地面上作画的过程中,总是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一旦画家离开了这个区域,人们便毫不犹豫地从画上面踏过。音乐也是如此,从唱片商店门口的音箱中飘出的音乐毫不引起人的注意,而手舞足蹈的街头艺人总会赢得过路人的浓厚兴趣。如此事件比比皆是。4)活动与行为的习惯人往人处走!交往的天性——“人们不只是去看建筑,更主要的是去看别的人。人们天生就是彼此面向的。”5)空间质量对交往活动的影响•“通过规划决策可以影响活动的类型。既可以通过改善户外活动的条件创造出富有活力的城市,也可能破坏户外活动的环境,使城市变得毫无生气。”•现实的规划设计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案例环境质量改善前与改善后的行为活动变化。纽约办公楼入口处公共空间计划(1976)消极的案例上:少量交通量中:中量交通量下:大量的交通美国旧金山一条街道上户外活动发生的频率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纪录。创造良好的空间品质•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户外生活要比形形色色扭捏作态的建筑形式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加引人入胜。•规划设计必须基于人的交往习惯,尊重人的交往需求,“激发潜在的可能性”。只有满足人的交往需求的公共空间设计才是成功的设计。•古希腊——泛民主——城邦至上•古罗马泛神论•中世纪——神学至上——自在生成•文艺复兴——人本主义——形式主义•工业文明——理性至上——功能主义•模仿自然的城市•模仿宇宙的城市•模仿机器的城市历史时期时代精神城市特征设计机理6)户外空间生活与设计取向•在更早一些的时期就有规划和规划师,许多希腊、罗马城市就是实际的例子。A作者对远古城市的态度B作者对中古城市的态度•除了少数中世纪晚期的殖民城市外,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形成的城市都没有规划过。他们是在需要城市的地方开始发展,由市民们自己直接建设而成的。得益于这种长期演化的进程,这些城市和城市空间具有后来的城市中非常罕见的内在品质。许多中世纪自然形成的城市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学术和旅游的热点。C作者对文艺复兴城市的态度•文艺复兴时期,自由发展的发展转向了有规划的城市,一些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师和建筑师负责城建工作,并且形成了有关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这一时期对于城市规划的视觉形式方面的追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美学对后来几个世纪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作者对工业文明时代城市的态度•功能主义的理论主要基于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医学知识。大约在1930年形成了一系列从健康和生理学角度来评价建筑和规划的准则。•功能主义者忽视了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因素,没有考虑到建筑设计对游戏活动、交往类型及聚会的可能性诸多方面潜在的影响,完全一种着眼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最明显的后果之一,就是街道和广场从新城和新区中消失了!戈登库伦所称的"荒漠规划"7)当代社会状态下的户外空间生活•A积极参与或被动消费?电话、电视、PC之类引入了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公共空间中的直接交往可以被间接虚拟的远程通讯所取代吗?身临其境、参与和体验也可以由欣赏刺激的画面和光怪陆离的故事来代替吗?为何一方面是狂热的参与交流,另一方面却是心灵的寂寞。我们失去了什么?因为大多数人不仅满足于做被动的“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不仅满足于“虚拟的故事”,而是“亲身的体验”。——家庭核心化——人口老龄化——生活闲暇化B现代社会生活的趋势•在斯坎德纳亚国家,平均每户人口降到2.2人。•许多工业化国家,老龄人口达到20%。•技术和效率的提高,使得工作负担和时间减少。•从住宅区、城市和公共空间——从社区中心到主要的广场需要一种可能的物质框架来满足这一系列的新的变化和需求。•城市社会中众多变化的因素非常明显地体现在街头生活模式上。•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以汽车交通为主的城市中心被改造成为步行街系统,公共空间中的生活有了显著的增加,大大超过了繁忙的商业活动——一种综合性消遣性的城市生活意经形成。•例如哥本哈根198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过去的14年里,社会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增加了两倍。在此期间城市没有增长,但是街头的活动却增加了。C新的街头生活模式•综合性的、大规模的节目并不是研究的重点。相反日常生活的一般状况以及日常生活所依赖的空间才是应当受到重视和关心的焦点。•对公共空间有三条基本要求:•——为必要性的户外活动提供适宜的条件;•——为自发的、娱乐性的活动提供合适的条件;•——为社会性活动提供合适的条件。•从而达到这样的目的:•能方便而自信的进出,能在城市与建筑之间留连,能从空间、建筑和城市中得到愉悦,能与人见面和聚会。D一种独立的质量和一种可能的开端RE第三部分城市与社区规划•1)集中或者分散?•如果活动和人能够集中起来,单个的活动就可以相互激发。在场的参与者就有机会体验和投入别人的活动,自我强化的过程便由此产生。•我们要集中的不是建筑物,而是人和活动居住建筑密度面积和建筑密度之类的概念与人得活动能够集中与否并无关系。——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洛杉矶分散的混乱与斯德哥尔摩南部新城集中的秩序形成鲜明的对比。街道个广场成为空间的主角。•传统郊区的独户住宅和功能主义的点式公寓楼区是导致分散的原因,相反通过建筑物和功能设施的布局,尽可能形成紧凑的公共空间体系,尽可能便捷的步行交通及感受经历,就可以将人和活动集中起来。•在户外空间和毗邻立面的设计上,必须对诱发和支持户外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详尽、细致的筹划。例如在大空间中营造小空间、在街道立面上尝试集中与分散等等。大城市需要更多的街道与广场,后成了一种更加多样化的结构,包括主要街道、小巷、中心和附属的广场等——就像许多老城市一样。结论:让街道和广场再次成为城市空间的主角•综合意味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能够相互融会或并行不悖,而分散则意味着将各种不同的功能或群体分离开来。•综合并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综合,而是在非常细小的尺度上各种活动和人在实际上的综合。它决定了接触面试单调乏味还是丰富有趣的。重要的不是工厂、住宅、服务设施之类的功能是否按照建筑师的图纸紧密地布置在一起,而是工作、生活在不同建筑中的人能否使用相同公共空间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关系。•2)综合或者分解?哥本哈根大学vs丹麦广播技术大学交通的综合与分解——快与慢?分与合?看似规整却没有人情味、割裂交往的汽车主导的交通模式。看似杂乱却能和谐共处、为人们的起居生活提供便利的街道。从中世纪到现代文明•在传统的中世纪城市中,步行街控制了城市的结构。商人和手工艺人、富人和穷人,年轻人和老人都在街上共同生活和工作。这种城市体现了综合型城市结构的优缺点。•功能主义城市结构则反映了分区的规划,其目标是将不同的功能分离开来。他的代价是减少了与外界的接触以及更单调乏味的环境。结论:综合的城市规划——按照不同的时期而不是按照不同的功能来确定发展方向或者扩展的地区。•城市和住宅区的公共空间可以是富于吸引力并且易于接近的,以鼓励人和活动从私密环境走向公共环境。相反,公共空间也可以设计成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难以出入其中的场所。•柔性边界是一种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过渡区。它们常常能够起到承传连接的作用,使居民和活动在私密与公共空间回旋时生理和心理上都能够更加轻松自如。•3)吸引或者排斥?如何做到吸引?•有地方可去——•短捷而方便的道路—•有事情可做——•能看到正在发生的一切—•4)开放或者封闭?RE仔细权衡封闭或者开放常常是必要的!•公共生活的私有化!•在私有建筑群和商业区等处设立似是而非的公共间已经成为了一种明显的趋势,例如横穿都市街区的私有购物拱廊、地下街系统以及旅馆中巨大的室内广场等。•这样可能会导致有趣的景观,但是它会导致人群的分散,把人和活动有效的封闭起来。公共空间由于无人光顾而失去其诱人的魅力。城市因而变得冷清、乏味和危险。•交通公共化或私有化?•在步行街中,人们在自己的城市里来往自如,而在汽车城市中街上只有汽车。车中虽然也有人和活动,但从人行道上看,这已景象非常凌乱和短暂,使人无法看清车内的人和事,人的运动变成了汽车的交通。•新建成的一些住宅把停车安排在距离住宅100-200米处,这对于改善公共交通是很有价值的。在这些地区,街道上的行人和娱乐活动都有增加,为接到平添了魅力,也为邻里间的经常性的、非正式的见面创造了条件。采用开放式的交通而不是将交通封闭于汽车中,或者隐匿于分散的道路系统以及地下通道和停车场中,还可以达到破坏公共设施和犯罪危险的积极效果。现实意义•在历史的这一时刻,中国的城市正在急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受着巨大的变迁,我希望本书所提出的人性化规划原则能对这一重要的进程有所启发。——杨盖尔2002年7月1日于哥本哈根我国社区发展规划的问题•1)重物质建设而忽视社会利益。•2)欧风美雨的潮流与文脉的断流。•3)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的错位。•4)社区空间“外部性”的屏蔽与隔离。•5)计划经济时代小区设计的延续。•1)西方社会的城市历程可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2)以人为本、平民化、日常化的设计思路。•3)城市与社区活力的营造在于关注活动对空间的意义,空间与交往应当相得益彰。借鉴意义研究方法总结•1)实证主义研究方法•2)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方法•3)比较研究方法•4)双向思维研究方法•5)模型构建研究方法主要观点总结交往与空间?究
本文标题: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11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