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绪论(绪论)-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什么正确世界观错误世界观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第一章)-世界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辩证法形而上学第四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章)-世界是否可认知问题:世界怎样认知反映论先验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第五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章)-社会、人的问题:人是什么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第六部分:资本主义论(第四、五章)-社会制度问题:资本主义永恒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第七部分: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两级分化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观-所谓物质观,就是在哲学上,人们对物质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A.哲学物质概念的特点:a)最大共同性b)最大普适性c)最高抽象度B.列宁的物质定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客观实在性;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物质不是意识派生的;3.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独立于一是之外;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可以认识的。C.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1.在唯物论方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根本上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2.在认识论方面:坚持了威武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从根本上与唯心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3.在历史观方面: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在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上:揭示出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X.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多样性、不可穷尽性;各种物质形态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Y.物质范畴与物质结构理论I.区别:A.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和关系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认识;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B.哲学物质范畴所反应的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是绝对的;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是相对的。II.联系:哲学物质范畴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不断地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物质结构理论以哲学物质范畴所提供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才能把握新的物质现象和复杂事物的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合乎实际的说明。第二章意识观-所谓意识观,就是在哲学上,人们对意识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一、意识的起源:I.意识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A.地球及其上的物质运动的发展:1.机械、物理运动2.化学运动3.生命运动4.社会运动B.物质形态及其反映功能的发展:1.无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3.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4.人类意识人类意识:i.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ii.具有抽象的、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见,人类意识起源于物质的反映特性。II.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I.劳动促使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抽象思维提供必要性;II.语言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使抽象思维成为现实;III.劳动和语言的共同作用——脑量大大增加,结构更加严密,反映更加灵敏。离开社会就不可能有抽象思维。III.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人脑重量大比重高;2.脑的神经细胞多;3.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4.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X.人与动物反映形式的主要区别:1.形式:动物的感觉心理——人类意识;2.需要:只服从本能需要——服从社会实践;3.程度:只有简单的感性表象——理性思维为主;4.能力:生物遗传简单重复——随社会实践发展。二、意识的本质-在哲学上,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I.意识具有主观性-指意识离不开人的主观。1.意识反映的主观形式;2.个体意识的主观差别;3.意识过程的思维创造;4.意识的形成、优化和扩大都从人出发而离不开主观。II.意识具有客观性-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非客观世界本身。而是说,无论何种意识是都来源于外界,在客观外界够可以找到它们的原型。1.科学意识有原型;2.非科学意识有原型。III.意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统一的内涵:1.意识的主观性必须以客观性为基础;2.意识的客观性有赖于主观性的发挥;3.割裂意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则必然导致错误,有两种情况:a)离开客观性谈主观性,意识是空洞的;b)离开主观性谈客观性,意识则是虚幻的。三、意识的作用A.意识作用的五大表现:1.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本身具有能动创造性;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4.意识发展自身具有前进性;5.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途径——实践-意识的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是精神的力量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是“物化”为时间,再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于目的的改变。C.意识作用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意识无论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小结: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A.两种错误观点: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绝对化,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b)唯心主义:把意识的物质的能动作用绝对化,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i.客观唯心主义:把“宇宙精神”看作是现实物质世界的主宰;ii.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个人意志的力量,宣扬“精神万能论”。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决定论与意识能动论的辩证统一1.意识与物质对立的绝对性: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意识与物质对立的相对性:i.互相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派生、机能、反映)、物质依赖与意识(实践离不开意识的指导);ii.互相转化:物质转化为意识(实践中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转化为思想意识)、一是转化为物质(指导实践,意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第三章实践观一、实践的产生I.实践物质是相互作用进一步发展的产物;A.非生物的物物相互作用:单纯的因果联系,没有本能性;B.生物对环境的本能活动:非生物间作用逐渐发展处生物本能活动,即生物体对环境的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C.人类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活动:即实践。II.实践产生的各阶段1.使用自身肢体的本能活动;(自发和目的性活动,动物本能活动)2.偶然使用天然工具的本能活动;(自发和目的性活动,动物本能活动)3.固定使用天然工具的萌芽状态的劳动;(过渡期,准自觉和目的性活动)4.制造工具和使用人造工具的专属人的劳动。(人所特有的,自觉的、和目的性的、社会的活动,即实践)III.实践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A.物质世界开始由自发发展阶段跃进到自觉发展阶段,成为有人的自觉能动性贯穿其中的人类世界;B.实践本事物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结果,反过来,它又在更大规模上推进了世界的分化,在更高阶段上实现着多样性世界的统一;C.如果说物质是世界统一性的最终本原,实践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直接的物质基础。二、实践的概念A.旧哲学的实践范畴的含义a)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同认识混为一谈,从而把实践消融在认识之中,当作主体的意识活动;b)客观唯心主义:把实践看作是客观精神性的活动;c)实用主义:把实践同生物本能活动混为一谈,从而把实践归结为生物学意义上应付环境的活动;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含义:把实践看作只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旧哲学实践观缺陷在于片面性、不科学。B.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第四章世界物质统一性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第一章)第一章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一、辩证法是什么1.辩证法就是关于矛盾的学说2.在哲学上,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二、唯物辩证法是什么-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i.研究物质世界的辩证性致;ii.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iii.承认客观事物的矛盾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iv.强调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a)在对象上辩证法是物质世界本身的性质;b)在理论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随时间发展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和形式;c)在主客观上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A.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联系与孤立;2.运动与静止;3.发展与不变。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C.与形而上学相比,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1.联系的观点,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2.发展的观点,关于发展的科学。四、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I.唯物辩证法的构成A.三个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动力;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的量变与质变及其转化的状态;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道路。B.一系列范畴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对世界上客观事物之间或客观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反映。C.规律和范畴的关系1.规律包含范畴:从逻辑形式上来看,范畴以概念来表达,规律以判断来表达,判断离不开概念,规律离不开范畴;2.范畴体现了规律: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构成了规律。II.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因为:1.在世界观上,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2.在辩证法理论内部中,它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重新线索;3.在方法论上,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总之,无论从世界观上、还是从唯物辩证法理论内部中、还是从方法论上,都说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二章世界的永恒发展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I.??II.变化是运动的具体表现:a)运动是方式,变化是内容;b)运动相对抽象,变化较为具体。III.发展是前进性的变化: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必然趋势和前进方向的哲学范畴。A.发展范畴的含义:i.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ii.发展是上升性的运动;iii.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B.发展的属性:i.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ii.发展的有限性和无限性;iii.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iv.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v.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二、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性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为客观事物所固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3.规律的层次性:规律因作用的普遍性程度不同或层级性情况不同而具有层次性;4.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a)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b)规律不排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要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静止不变的观点;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3.要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不断变化的具有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4.要梳理长远的观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三章世界普遍联系的基本环节二、必然与偶然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含义:1.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2.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2.必然性使偶然性贯彻下去,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方法论意义,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1.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利武器;2.告诉人们认识和实践必须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可靠基础之上;3.要善于利用偶然性因素的作用;4.要重视并善于利用机遇。联系A.联系的含义:1.联系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2.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相互作用;3.相互作用的主体是物质。B.联系的普遍性:1.事物内部要素或环节都与其他要素或环节相联系,构成事物整体和过程;2.世上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构成世界整体和过程。a)不同质事物的联系;b)是双向的联系;c)通过中介任何事物都有联系。C.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不能用主
本文标题:马原重点笔记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7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