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中国电声行业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电声行业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电子信息产品的成长和普及,相应的电声器件产品就会有大的市场,必然要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近年全球移动通信和计算机产业规模已大大超过传统的设备产业规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用户已几倍于传统使用者,普及和更新更快,已经成为电声器件产品的最大用户,要求高,促使相应的高档电声器件技术、品种和产业规模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这必然将带动电声器件产业进人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电声器件主要指扬声器、扬声器系统、传声器、耳机、耳机、受话器、送话器、送受话器组、各类通信帽和拾音器等以及相关附件。电声器件是人们用声音的方式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艺术必不可少的组件。它具有对声音的接受、转换、传输、重放和测量等功能。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全国电声器件专业生产企业约有1000多家和一个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电视电声研究所。在电声器件生产企业中扬声器生产厂家占大部分,小部分厂家生产类别较全面,有扬声器、传声器、耳机、送话器、受话器、通信帽、拾声器等(包括附件)。某些中大型骨干企业除生产以上产品外,还生产声传输和声处理设备,成套声系统设备。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电子元件产业发展战略提出,要将电声器件行业建成电子元件中第一个出口型产业。现在我国电声器件已经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已成为我国电声器件出口的最大市场,国际上许多著名的电声器材、音响、视频产品制造商(包括一些总裁、总经理)纷纷来华,与我国许多电声企业结成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一、发展简史1932年上海亚美无线电公司用进口马蹄形磁钢装配舌簧扬声器,拉开了我国电声产品制造业的序幕,随后建立了一些小型手工作坊式的制造厂或兼作厂,但直到1949年也仅能生产少量舌簧和动圈励磁式扬声器。新中国成立后,电声器件工业大体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1949-1957年,是开拓产品逐步形成电声产品专业工业化生产阶段。一方面以公私合营,厂点合并形成一批重点地方国营企业,如利闻电机厂(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天津真美电机厂(天津真美电声器材公司前身)、广州国光广播器材厂(广州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上海电讯器材厂等;另一方面,南京无线电厂、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等国营企业也分别建立专业化生产车间或分厂,而形成现在的南京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七九七厂等。当时的华北无线电器材总厂一分厂(现七九七厂)是从原民主德国成套引进了扬声器和传声器产品技术、制造技术,从零件制造到成品装配、测试的全套设备及管理体制,这是我国电声产业进入现代生产的里程碑。1953年,国营第734厂成立了通信电声器件设计小组,摸索使用仪器来测量送、受话器的性能指标。1955年来了前苏联专家,为通信电声器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58-1980年是技术逐步成熟,专业化生产发展壮大阶段。这一阶段先以收音机用扬声器为主,后又以黑白电视机、录放音机配套为高潮,扬声器得到很大发展,形成了φ55一φ400的较完整的系列产品,满足了当时的配套需要,并有一些厂开始向香港、东南亚地区出口。1959年国庆十周年为首都十大建筑配套,是我国成套室内外扩声系统的开端,也是电声技术的一次进步。1960年2月电视电声研究所(三所)开始筹建。该所的任务是广播电声器件和通信电声器件以及三机(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等)的研究。三所成立以来,为探索电声器件的理论、设计与测量技术,发展电声新换能器件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该所拥有全国性电声专业技术刊物《电声技术》期刊。三所的建立为我国电声器件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6年——1970年,电子部重点抓了军用电声器件的发展,迅速扩大了生产通信电声器件的一批厂点,使得军用电声器件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重点发展。1974年为我国演出团研制成套的音乐扩声系统,标志着我国专业音响产品的起步,同时,七九七厂、南京电声器材厂、上海飞乐电声总厂、天津电声器材厂为斯里兰卡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剧院、议会大厦、体育馆场等提供相应的电声器件和组合件,也为国内大型楼堂馆所提供成套音响系统。1981-1988年,以彩电配套扬声器和出口为重点的大发展阶段。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各企业纷纷引进产品、技术和生产线。八十年代初期,七九七厂引进了日本松下公司的前膜式驻极体电容传声器技术及生产线,上海风雷广播器材厂,山东潍坊亚光电子有限公司等,均引进了日本的驻极电容传声器生产线。而我国的扬声器生产线先后从日本、美国、法国和台湾地区引进了20多条。与此同时,各省市、乡镇都在组建扬声器生产厂。通过引进技术和零件制造、装配生产线,促进我国电声行业大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声品质量的提高。使我国扬声器、传声器、立体声耳机产量猛增。1985年产量突破1亿只,1987年扬声器产量猛增到1.8亿只,产业结构也开始向零件专业化生产过渡。以江浙为代表的各地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校办企业开始发展,形成区域性优势;以深圳特区及广东省为代表的由各地、各种经济成分形成的联营企业、合资企业也开始发展,电声器件企业发展到250多个。1988年5月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电声分会在北京成立。本会于1988年5月在北京成立,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40家企业的厂长、经理出席了这次会议。电声协会先后制定了《协会章程》、《秘书处工作细则》、《会费交纳、管理办法》、《增强行业观念》等行规行约。开展调查研究,摸清行业脉搏。本会成立后,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并根据自身工作的需要,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摸清了行业现状,掌握了企业脉搏,为政府制定政策,为协会开展工作提供了依据。同时,促进了会员单位之间的学习、交流,推动了同行企业的团结与合作。协会制定了“八五”、“九五”期间电声器件产业发展方针分别为:“分层次、上档次、搞特色、创名牌、上规模、打出口”;“搞特色、创名牌、上规模、打出口、成系统、增效益”。1989年,以出口带动电声产业全面发展时期。由以香港和东南亚为主的市场转向重点开拓北美和欧洲市场,取得明显成效;一些重点企业已进入国际大公司的配套体系,成为他们的长期合作伙伴。这一时期是零部件专业化、集约化和电声企业集约化规模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大发展的时期。在技术改造方面是在消化80年代引进扬声器装配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验和基础加以改进而建成更加有效和实用的生产线;相当多的零部件生产设备也是国产设备,近年来才又引进一些更先进的零部件生产技术和设备,形成浙江天乐、宁波向阳等纸盆振动系统和盆架等零部件专业化大生产企业,广东肇庆和广西柳州、山西阳泉等T铁专业化生产厂。一些具有实力的老企业从竞争和探索中,逐步做好自己的定位,提高素质,搞好特色,形成规模,多数已进入良胜循环。一些新企业如江苏远宇等脱颖而出,以科技为先导,在特色和集约化生产上下功夫,获得长足进步,进入行业的前列。1989年我国扬声器产量达2.1亿只,超过日本产量,成为世界第一,形成外向型产业。二、发展现状电声协会成立19年以来,是我国电声器件高速大发展的19年,产量直线上升,到20世纪末,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的电声器件生产国,世界第一的电声器件出口国,2005年我国电声器件产量将超过58亿只,占全球总产量的60%。产品的档次以中低档为主,正在逐步推出更多的高档产品。我国已成为全球的电声器件生产加工中心,自行研制掌握了电声器件部件到成品的全部生产技术,形成了电声器件生产工业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链。回顾我国电声器件行业的发展具有七个明显的特点:(一)根据电声行业实际情况,适时提出发展方针在2004年5月召开的电声行业第九次会员大会上,我们确立了由“大”变“强”的发展方针。就在当年初,根据中国电子元件协会的文件精神,协会着手制订,并于年底六届二次理事会讨论通过了《电声行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战略目标、主要指标和重点举措。同时制定了“重信息,抓创新;严管理,树形象;上水平,增效益;谋特色,塑品牌。”新的行业发展二十四字方针。审时度势,及时提出行业发展方针和指导性意见,是推动行业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各会员单位认真落实九次会员大会精神,依据《电声行业“十一五”规划》,纷纷制定本企业发展规划,突出了科技创新,从而使全行业前进有了方向,奋斗有了目标,加快了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步伐,为在21世纪初叶实现电声行业由“大”变“强”的伟大目标,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行业专家编制的《电声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专业性,加强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指导电声行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电声器件产量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大幅增长80年代,以彩电配套扬声器和出口扬声器为重点,促使我国电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一方面,原有的电声企业纷纷通过从国外引进扬声器技术和零件制造专用设备、装配生产线,致力于改变作业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一致性。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我国大陆的转移,乡镇企业迅速崛起,浙江、广东、江苏扬声器装配厂呈现出遍地开花,星罗棋布之势。与此同时,深圳、厦门、东莞一批新建的合资企业也崭露头角,加入电声器件制造大军。形成了在行业内有较强影响力、技术处于领先地位、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生产上规模、管理现代化程度高的一批骨干企业,像天津真美电声器材有限公司、广州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瑞声声学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松下电子部品有限公司、横店集团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飞宇电声有限公司、南京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上声电子有限公司、北京第797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等。有了这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电声器件的年产量迅猛增长,1996年达到12.5亿只,超过了日本;在这之后,-直保持着年均增长22.58%的高速度向前发展,2005年预计将达到58亿只,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三)把国际市场作为我国电声器件行业的主市场80年代中后期,政府主管部门和刚刚成立的电声行业协会明确指出:电声行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出口,并提出了“把电声行业建成外向型行业”的目标。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已成为电声器件第一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电声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全行业80%的企业有出口业务,大批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近年已有一批外向型企业获得QS—9000认证,拿到了通往国际市场的“绿卡”。“九五”期间,电声产品出口创汇年均增长率为17.4%,从1996年出口创汇6.7亿美元,增长到了2000年的14.3亿美元。“十五”前四年年均创汇增长率大于25%,2004年出口创汇29.9亿美元,较上年22.17亿美元增长34.9%;贸易顺差高达20亿美元,位居电子元件贸易顺差第一位。2004年出口量为38.28亿只,较上年29.91亿只增长28%。2004年出口创汇超过1500万美元的企业有10家,它们是:横店集团东磁有限公司、天津真美电声器材有限公司、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松下电子部品有限公司、三洋电机(蛇口)扬声器事业部、深圳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凌嘉电音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乐集团公司、嘉善宝狮电子有限公司、横店集团电声有限公司。(四)走专业化协作道路,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从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电声器件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为了适应电声产品大出口的形势,电声行业“八五”发展规划,把专业化生产从零部件抓起作为我国电声专业大生产的发展思路,行业协会做了大量工作,使这一思路成为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思路。“九五”、“十五”期间,用由“大”变“强”统一企业、行业的思想,专业化生产成为企业和行业的共同行动,整体提升我国电声行业的竞争力。我们行业的具体实施情况是,电声器件装配企业对零部件专业化生产企业的支持,无论在技术上、采购、自身结构的改革上,都是无私和配套的支持;零部件专业化企业也从经济、供应保证、价格等方面支持电声装配企业。相互支援,整合资源,提升我国电声行业整体竞争力。专业生产扬声器零配件的浙江天乐集团和宁波向阳公司规模日益扩大,都投入巨资,新建厂房,引进先进的技术
本文标题:中国电声行业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0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