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专题复习基本思路-(2)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专题复习基本思路德庆县香山中学陈献焜1(1)政治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2)生产力因素:生产工具与技术、兴修水利、土地开垦、农作物栽培与交流;(3)生产关系因素:统治者政策调整,重农政策;(4)劳动人民辛勤劳动。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原因2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的起源农业的发展精耕细作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水利设施逐步完善从耒耜到曲辕梨耕作方式生产力演变由采集到种植石骨等简单工具刀耕火种生产关系演变共同劳动3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4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激化地主与国家矛盾激化阶级矛盾解决实行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限制官、民占有土地清查大地主土地(2)租佃关系的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性也大大提高。农民可以选择雇主,在支配产品方面也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能与市场发生联系,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53.经济中心南移四大经济区(重心在北方)中原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64.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手工业的辉煌成就官私手工业的消长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冶铸业)衣被天下(纺织业)从陶器到瓷器(制瓷业)官营手工业日衰私营手工业渐兴雇佣关系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75.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城市的发展重农抑商商业的发展相互推动阻碍之1.关于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1)商业产生的根源和商业发展的原因(2)古代商业发展的三个阶段(3)中国古代商业的地位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8之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5.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之3.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之4.重农抑商政策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9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明清两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2)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3)生产关系变革;(4)耕地面积和人口增长幅度较大。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0问题二:用全球史观来理解“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一、世界市场的形成1.新航路与世界市场的开辟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开拓(1)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时代(2)17世纪——“海上马车夫”的时代(3)18世纪——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3.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化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工业化的进程与市场化的进程是互动关系。11(2)工业革命创造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一切条件,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1)18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市场的国家,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引发了工业的革命。3.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①工业革命为国际贸易的增长提供了经济前提。②工业革命加速了人口和资本的大规模流动。③工业革命促使欧美工业国家殖民扩张。4.评价(概括)问题二:用全球史观来理解“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12二、工业化进程(比较熟悉,略述)1.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1)生产技术的革新是工业化的核心。(2)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是工业化的关键环节。(3)产业结构的变革是工业化的重要环节。2.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文明的到来3.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问题二:用全球史观来理解“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13三、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1.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革(1)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2)近代工业的举步维艰(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①中国工业化实践的第一步——洋务运动。②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③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问题二:用全球史观来理解“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14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问题三: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2.关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问题3.苏联的经济改革问题15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黑色星期四”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政府干预经济“自由主义”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问题三: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6根本原因:一般来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原因:生产与消费矛盾激化的结果。直接原因:纽约股市的崩溃。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问题三: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7评价:(1)新政的社会成效(略)。(2)新政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3)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自由放任时代过渡到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2.罗斯福新政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特点:政府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问题三: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8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2)企业经营方式的调整(3)福利国家的出现问题三: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9问题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949—1957)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76)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的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十一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21世纪初)从GDP看沧桑巨变城镇化进程加速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尚生活文革的破坏初步调整与成就三年严重困难“三面红旗”中共八大正确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国有企业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腾飞生活巨变20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历史意义(1)内容:①思想上: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政策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2)历史意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问题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212.国有企业改革(1)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改革内容:所有制、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管理体制(3)作用:3.2.1956——1976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有过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主要失误?其中的经验教训有哪些?成功探索:主要失误:经验教训:问题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22布雷顿森林会议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问题与展望经济全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原因、表现)欧共体(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20世纪中后期)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战后初期)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美国为中心的国际国际贸易体系应对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问题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3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原因、过程、意义和影响。影响:(1)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3)1947年,关贸总协定签署,确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过程:(3)物质基础和动力(2)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原因:(1)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1)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便于美国的对外扩张。(2)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问题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4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1)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开始了经济全球化进程;(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规模殖民扩张,东方成为西方的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3)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问题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53.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1)原因:(2)表现:①市场国际化②生产国际化4.评价经济全球化:本质、作用、问题、认识与展望问题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627
本文标题: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专题复习基本思路-(2)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2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