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经典之作。
南开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追问历史性--论《存在与时间》的历史哲学学号:0812374姓名:詹瑜松年级:2008级专业:历史学院系:历史学院指导教师:宋斌完成日期:2011年4月17日追问历史性--论《存在与时间》的历史哲学【摘要】:历史哲学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重要部分。海德格尔力图证明此在是具有历史性的这一生存论存在论的基础命题。海德格尔从此在的出生与死亡的生命联系引出了此在的演历,进而导出此在的历史性。通过结合先行的决心和源始的时间性,海德格尔分析出此在的历史性就是一种生存的曾在状态。历史学以此在的曾在的生存的可能性为课题,正是这种可能性规定了历史学之为历史学。【关键词】:此在;历史性;决心;时间性;历史学历史是人的历史,只有人才有所谓的历史。对历史的兴趣和惊异,诞生了历史学。在中国和西方,历史学都渊远流长,各自有对历史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形成自己的历史哲学。中国古代的司马迁认为,对历史的思考在于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学为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近代的黑格尔则认为历史是世界历史,以绝对精神为源头和基础,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世界历史就是世界精神的自我体现。这两种历史哲学的差异不仅仅是具体内容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思考方式都迥然不同的。而到了现代,海德格尔更是以现象学为旗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本文立足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关于历史性的讨论,试图结合此书中关于决心和时间性的分析,并在存在问题与时间问题的框架里,对海德格尔的历史哲学作初步的解读。一、历史性之于此在和存在《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经典之作。如书名所示,海德格尔所探讨的仍是西方哲学千百年来的永恒主题,即存在问题和时间问题。海德格尔认为自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存在问题就被遗忘了,被当作是最空洞最普遍的自明的概念,于是,存在的意义问题就变得晦暗不明了。但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作为此在,我们总已经活动在对存在的某种领会中了①。此在总要与之发生交涉的那个存在,就是生存。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就成了探索存在问题时首要关心的。而诸种科学都是人的活动,因而都包含这种存在者(人)的存在方式②。这就是说在科学活动中,此在也有着对存在的某种领会。那么历史作为一门以人为主体的人文学科,其所关注的就是此在的生存,更能体现了此在对存在的领会。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历史学更能在生存上③对此在作出源始性的解释。这种生存上的解释是否就在生存论上同样源始,则要求从哲学上对历史学作进一步的生存论分析,即要对历史学进行生存论分析。海德格尔自认为他对此在的分析仅仅是把此在的存在提出来,还未曾阐释存在的意义;只是做好准备工作,以便打开那个能够解释存在的视野。这个视野就是时间性,作为此在的存在之意义。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植根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它如何植根于这种时间现象④。时间性有其独特的源始性意义,只有着眼于时间,才能把握存在。然而最关注时间的莫过于历史了,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样的词总是用来描述历史的变迁;历史与时间显然是密不可分的。时间性也正是历史性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反过来,历史性则是此在本身的时间性的存在方式。此在自身的历史性,使得此在能够揭示传统、保持并跟随传统。这种揭示就演变为对历史的追问,如前所述,历史学也就成为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此在的历史性是之所以可能从历史学角度进行领会的根据;而进一步又只有依靠这种领会才可能使历史学成形为科学。历史学要成其为历史学,就要对此在的历史性进行追问。对此在的分析是通往探索存在的意义之路,于是对此在的历史性的分析也构成了追问存在的意义的一部分。因此,在海德格尔这里,历史哲学的问题不只是历史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与存在问题和时间问题紧密相关的问题。因此,海德格尔要把此在是历史性的作为一个生存论存在论的基础命题来证明。这样,看似在讨论与存在无多少关联的历史哲学,最终却又回到了存在的意义问题上。二、历史性的引入以及对历史的流俗领会我们首先要问,历史性具体如何进入生存论的视野?对此,海德格尔从此在本身开始分析。此在的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与众不同:它的存在是随着它的存在而对它本身开展出来的⑤。此在不是可以预先规定好的存在者,也不是现成摆着的存在者。相反,此在从它本身的可能性来领会自身,可能性就意味着非现成;此的存在总是有待于它去存在,其存在是先行于自身的。此在在根本上是为其本己存在而存在的能在,而不像在手事物是现成的存在。因此,此在在它的存在结束之前,不能够对自己的整体存在有完整的把握,而一直处于一种持续的不完整性之中。但是,此在同时又是有终性的存在,此在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是生存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此在的能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向死存在。死亡在这里并不是单纯指日常意义上肉体的死亡,更重要的是指此在生存可能性的完结。死亡宣告了此在的不完整性的终结,由此死亡组建着此在的整体性。不过,死亡从形式上来看,只是囊括此在整体性的一个'终端'。⑥另一个终端则是出生。这个生死之间构成了此在整体存在的生命联系。此在的非现成性,注定了其生命之旅不能够由诸多阶段的瞬间现实的拼接来完成,也就不能以此来联系起生死之间,实现其整体存在。相反,此在的本己存在先就把自己组建为途程,而它便是以这种方式伸展自己的。在此在的存在中已经有着与出生和死亡相关的'之间'。⑦此在是一种向死而生的能在,只要此在生存着,生与死就通过此在而相互联系着。这是此在所特有的生存的行运,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的演历。演历原本就是意指发生,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就是历史⑧。真正的历史是一种演历。历史的追问是追问仍在演历的东西,即使这种东西表面上已经过去了。⑨由此,历史性构成了此在的特征,追问演历的结构就不能不追问历史性。历史性也就进入了对此在进行生存论分析的视野里。当然,这种历史明显不同于历史学家眼里的历史。历史学家对历史进行专题化研究,但是,历史如何能够成为历史学的可能对象,则只有从历史事物的存在方式,从历史性以及这种历史性植根在时间性中的情况才能得到回答⑩。历史学在存在论上也根源于此在的历史性。海德格尔关于这些的分析,将在后面得到详细地论述。海德格尔在导论中曾说明,自己处理存在的意义这一问题的方式是现象学方式。那么要阐述历史性的生存论存在论建构,就还得采用现象学方法。现象学方法就要求去除遮蔽,首先就要把对此在历史的流俗解释揭开掉。于是,海德格尔概括了四种流俗的历史领会。第一种含义是把历史领会为过去之事,这算得上是一种具有优先地位的解释,其经典话语为这事或那事已经属于历史了。这就是说,存在者不再现成,即使还在,也对当前毫无意义。第二种含义则相反,强调人们不能脱离历史,过去之事仍对当前产生着影响。这两种含义虽然对立,但却有其共通之处:这两种含义里的历史意指未必对象化了的这个存在者本身11。在其中,历史是以当前为参照的,通过与当前有无效用关联而被领会。这里,历史的主要内涵不是过去,而是作为当前的一种过去的渊源,意味着一种贯穿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事件联系和作用联系。过去并没有特别的优先地位。第三种含义则是把历史作为在时间中演变的存在者整体。这里指的不是历史作为演历这一存在方式,而强调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社会及其本质规定性--精神和文化等。第四种含义则把流传下来的事物本身也当作历史的,不管是否以历史眼光来认识它。这两种含义则都有其对象化了的存在者,不管是人还是精神抑或流传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者。那么这四种含义还可以进一步概括为:历史是生存着的此在所特有的发生在时间中的演历;在格外强调的意义上被当作历史的则是:在共处中'过去了的'而却又'流传下来的'和继续起作用的演历。12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关系到作为主体的人,即此在。那么过去之事在什么意义上成为过去呢?在这里,海德格尔试图从历史事物具有的时间性意义的性质出发来分析何谓历史性。海德格尔认为,过去之事成为过去,是因为它们曾经属于的那个世界不再存在了。在那个世界中,它们曾在其内作为上手事物来照面,并为有所操劳地在那个世界中存在着的此在所使用。而那个世界之所以不再存在,又与生存着的此在有关,因为世界只有以这种生存着的此在的方式存在。13当世界已经过去,那些在其内照面的存在者也就不再是它们所曾是的东西了。例如博物馆里的古董,它们为当时人所使用,这种使用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其本身包含着当时整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观念,既为当时人所持有,也为当时整体社会所接纳;而当那个时代不再存在后,古董原本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成了文物。这也就是说,当它们所属的那个世界过去了,存在者即使在当前还现成存在,甚至还可以使用,就不可避免地要已经成为历史。如果要说此在和此在的世界过去了,那么这种过去也不是前面所述第一种含义中的不再现成的意思。因为此在本质上不是现成的,如果此在存在,那么它就生存着,不可能过去。在存在论意义上,此在不再存在不是指流俗意义上的过去了,而是指曾在此。与其说过去了,不如说将来的生存可能性来到了。过去之物的过去性质就根据于曾在此的此在的一个曾在世界。曾在此的此在便是那原本具有历史性的东西。可是这与流俗的历史领会有何差别,海德格尔并未明说。但可以看出,流俗的历史领会,是一种现成化的领会。它所着眼的不是此在的曾在状态,而是现成事物的不再现成或不再上手状态。通过对历史事物具有的时间性意义的性质的分析,海德格尔得出:只由于它属于世界,因而这种虽还现成、却已经以某种方式过去了的存在者才能是历史的。并且初步知道了,曾在此的此在就是具有历史性的东西,规定了世界及属于它的存在者的过去性质。但是,此在的历史性只是因去除流俗的领会而有所呈现,它还尚未得到生存论存在论上的正面分析。如果此在要获得对历史的本真性领会,那么就必须保证自身的本真状态;而此在的本真状态按照海德格尔的分析,又是由此在的先行的决心所规定的。因此,下面将结合决心这一生存论上此在的本真状态来探究,海德格尔是如何奠定此在本真的历史性的基础的。三、决心与历史性在第一部分中曾提到,此在的历史性植根于时间性中,对于时间性本身,海德格尔又首先从本真的生存活动的方式着眼进行揭示,并将这种方式描述为先行的决心。同时也不要忘了,此在的历史性又是被海德格尔从演历这一现象直接导引出来的,那么此在的本真演历、此在的历史性又与先行的决心有怎样的关联呢?首先来看看海德格尔是如何描述决心的。在海德格尔的语境中,决心是当下实际生存的此在的决心,是一种缄默的、时刻准备畏的、向着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的自身筹划14,并且只有作为领会着筹划自身的决定而生存。此在是被抛在世的能在,这种能在意味着可能性和不确定,亦即,此在总是落在它将来的种种可能性之后;然而决定正是对当下实际的可能性的筹划和确定,回答着此在向何处去的问题。因此,决心在生存上是不确定的,但在生存论存在论上却有了确定性。通过对可能性筹划,决心唤起了消散在常人中的本己的此在,决心就是此在的本真状态。先行的决心则意味着先行到存在可能性,使此在回到实际的此上面来。在其中,此在着眼于它的能在领会自身,一直到死亡作为终结出现,到这时,此在把它自身所是的存在者在其被抛境况中整体地承担下来。但是,决心又与此在的演历有何关联?此在的被抛方式是一种在世存在,它被抛入世界并与他人一道生存,而且总是消散于常人之中。此在从常人对此在的通常解释来领会自己的诸种生存可能性;常人所解释的种种生存可能性看似没有某个确定的承担者,却一直在不断地流传着。这些生存可能性可以说就是一种流传下来的遗业。决心也随同此在被抛在世,但决心不是要把此在从世界解脱出来,隔绝在一个无根的我之中,而是要让此在本真地在世。决心恰恰是要把可能性按照它作为常人中最本己的能在所能是的那样加以把握。因此,此在下决心回到被抛境况,就意味着把这些流传下来的可能性也承传给自己。决心在这遗业中开展着本真生存活动的实际种种可能性。本真的决心使此在在先行到死之际,从其最本己最独特的可能性出发领会自身,有所选择地发现自身生存的可能性。15此在生存可能性可以有无穷多种,但同时也有一个终极可能性--死亡。向死存在意味着此在的有终性,而这种有终性使得此在的纷纷扰扰、形形色色的可能性化繁
本文标题:《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经典之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6692 .html